【释评】所谓“境由心造”、“相由心生”,就是说一个人外在的行为一定是主观想法的结果。
“相由心生”有个典故:据说唐宰相裴度年轻时贫困潦倒。一天。在路上巧遇一行禅师。一行禅师给裴度相面之后,发现裴度嘴角纵纹延伸入口,预示他将来恐怕有饿死的横祸,就劝勉裴度要努力修善。
裴度依教奉行,日后又遇一行禅师,禅师看他目光澄澈。脸相完全改变,告诉他以后一定可贵为宰相。
后来果如禅师之言,裴度得以出人头地。依照一行禅师的意思,裴度脸相前后有如此大的变化,是因其不停断恶、修善的结果,所以相随心转。
类似的故事不胜枚举。有一个相貌潇洒的雕塑家。一天突然发现自己越来越丑,不仅脸色难看,五官似乎也不协调了,神志、神态都发生了变化。从前的自己面相和善,心地善良,而如今看上去狡诈、凶恶、古怪,越看越觉得可恶可憎。他疑心自己生了某种怪病。于是遍访名医,然而均不见效。为此,他很焦虑。
偶然的一个机会,他游历一座庙宇,就向长老诉说苦衷。长老说,我可以治你的病,但不能白治,你必须先为我做一点工作——雕塑几尊神态各异的观音像。
雕塑家接受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观音是善良、圣洁、宽仁、正义的化身,她面相慈祥,神态安然。雕塑家在塑像过程中不断研究、揣摩观音的德行言表,不断模拟她的心态和神情,以致于达到了忘我的程度。有时甚至觉得自己就是观音。
半年后,观音塑像完成了,同时他惊喜地发现自己的相貌也变得神清明朗、端正庄严了。于是,他感谢长老治好了他的心病。而长老却说:“其实你的心病是你自己治好的。”雕塑家恍然大悟,终于找到了自己变丑的病根。
心善则相善,万事由心造,一个人的心灵修为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外表神态。而内心充满感官声色追求的志向,盼望享乐,内心也会堵得满满的,内心也不会有片刻安宁。
台湾星云大师讲过,有一个日本的高僧,叫泽庵宗彭禅师。某天,有个商人拿了幅裸体仕女图,故意来请他在上面题字。商人想,泽庵宗彭一定会尴尬地推辞。没想到,泽庵宗彭不但没有拒绝,还一面欣赏一面赞叹:“多么好的一幅画啊!”随机提笔在画上题写到:“佛卖法,祖师卖佛,末世之僧卖祖师;有女卖色身,消众生烦恼。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柳绿花红,夜夜明月照清池,心不留亦影不留。”
原本想看禅师笑话的商人,见泽庵宗彭禅师如此心胸坦荡、磊落自在,反而惭愧不已。泽庵宗彭禅师一生提倡“无念无想”的禅风,所以即使是为一幅裸女画题字,也能自在地题字:“心不留亦影不留”,让不怀好意的商人折服。在禅者眼中,世间一切都是虚妄不实的,有如过眼烟云,因此心不会为女色牵动,更不会产生一丝念想,因为他早就泯除人我、净秽、男女差别妄想,而能自在无碍。
人为万物之灵长,与其他生物的根本不同就在于,能够控制欲念,修炼心灵,从而赋予生命一些本质的东西,若舍此,则人与动物似乎没有多少区别。
【原典】故致虚极而守静笃者,内圣而外王。
佚名氏注:老子日:“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也。”昔孙叔敖三得令尹,无喜志,三去令尹,无忧色;许由让天下而弗受;晏子与崔杼盟,临死地不变其仪。此皆知其所以来,又知其所以去。动静莫不在我,故能遍览万物而有所深通也。
【释评】能够致虚极而守静笃的人,可以内圣于心,外王于事。 尘世间纷繁扰攘,无数人或为金钱、地位,或为荣誉、幸福,殚精竭力,奔波劳碌。但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得到了金钱,丧失了良知;提高了地位,丧失了人格;得到了荣誉,失去了健康;得到了幸福,却发现结局不幸。
所以寻找快乐的过程,最终变成自寻烦恼的过程;努力打拼,却在收获苦恼愤懑,一旦陷入此种心境,则颇令人泄气。
如何破解?老子早为世人开出一剂良方,即“致虚极,守静笃”。老子说过,世界上什么人的心态最好?他认为是婴儿,即所谓“赤子之心。”
美国一家著名报纸以一千美元征求最佳答案:有一艘船载着三个人,其中一个是美国著名物理学家,另外两个分别是美国著名生物学家和数学家。不料在海上发生了意外,为了挽救另外两个人的生命,把损失降低到最小,必须把一个人扔下去,那么应当把谁扔下去呢?
这件事引起人们极大兴趣,报纸收到了来自各地的不同答案,大家各抒己见,绝大多数人都是从这三个人的工作谈起,从不同方面论证他们的重要性,一时间全国陷入对物理、生物、数学哪一个更重要的大规模争论中,谁也无法说服谁。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