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北大洋先生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1197486
  • 作      者:
    夏红卫主编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他们是享誉世界的学术大家,率先将新思想、新学问的火种在这里播撒。
    他们是兢兢业业的师长,为北大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育呕心沥血、不遗余力。
    他们是中国人民的挚友,将青春和智慧献给了文明古国追求现代化的宏伟事业。
    他们是北大课堂上的洋先生,是追忆往事时难以磨灭的名字:杜威、罗素、葛利普、钢和泰、燕卜荪、德里达、哈贝马斯……
展开
内容介绍
    北京大学是中国最早聘请外籍教师的高等学府,百余年来,受邀来校任教或讲学的外籍专家学者可谓名家荟萃,灿若星河,他们在为北大培养众多杰出人才的同时,也留下许多为后来者所不断追述和怀想的故事。《北大洋先生》以时代发展为线索,以人物为主角,梳理了北京大学开展外籍教师聘请和引进的历史:从晚清“洋教习”到苏联专家,从语言类教师到“诺贝尔奖获得者”群体,北大的外籍教师聘请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构成了中国现代高等教育走向对外开放的一幅缩影。
展开
精彩书摘
    大学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就再没有见到过柳烈老师,但我们的心里一直没有忘记他。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们到平壤中国大使馆任职,恰巧当时使馆还有七八位柳烈老师的学生,也都是高级外交官。我们不约而同都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希望有机会能与恩师相见,向他倾吐感激之情。柳烈老师当时虽然年事已高,但仍在朝鲜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任职,不遗余力地潜心做着研究工作,还时有著作问世,在学界颇有名气。我们商量后向他发出了邀请,很快得到他的同意。我们期待着重逢的这一天快点到来。
    那是一个金秋的傍晚,我们在使馆迎接了柳烈老师。时隔三十年,大家的心情是兴奋,是喜悦,还是紧张,难以形容。柳烈老师终于来了,他下了车,来不及进屋,就动情地与每一个人握手拥抱,并脱口叫出每一个人的名字。看得出他为能见到他挚爱过、有作为的学生们,心情是多么不平静。柳烈老师这天穿的仍是灰色西装,卷曲的头发已经花白,脸上已爬满皱纹,但面色红润,精神尚佳。算来他已经是年近七旬的老人。落座后,大家欢迎他的到来,感谢他对我们的教育和培养,虽然我们没做什么大事,但总算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他很激动,说看到我们都成为外交官,为中朝友谊发展尽一份力量,感到特别高兴,他还说至今仍记得我们每一个人的名字,看到我们还是当年的模样,好像又回到了几十年前在北京大学的时候。他一再嘱咐我们要继续努力,为中朝友好关系的加强和发展做更多的工作。
    这天我们特别要厨师做了几个地道的中国菜,在融融的师生情谊中,柳烈老师吃得很高兴。遗憾的是,这天我们得知,师母郑慈爱老师已经离世。在那之后的两年,我们还两次宴请了柳烈老师。1989年7月我们离开平壤前,还特意去拜访了柳烈老师,向他辞行。分手时,他依依不舍地送我们到门外。
    柳烈老师是1957年之前全国唯一的北京大学朝鲜语教学刚刚起步时来中国任教的,他以高深的学识,经过艰辛努力,为中国的朝鲜语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其后这一学科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他当年教过的学生中,有两人出任了中国驻外大使,其他学生或任高级外交官,或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加强中朝友谊和朝鲜半岛的和平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柳烈老师,您在哪里?我们想念您。我们虽已进入古稀之年,但将永远铭记您的教诲,踏踏实实做事,诚诚实实做人,为国家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您为中国朝鲜语教育事业的发展所作的贡献,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
展开
目录
第一部分(1898~1949)
历史综述一 有师,从远方来
丁韪良:晚清教育近代化改革的风云人物
服部宇之吉: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的“设计师”
梭尔格、亚当士:北大地质学系的外籍教授
钢和泰:贵族与大儒
杜威:影响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巨人
中西一冶——记燕京大学十位外籍教授
罗素:“唯一真正理解中国的西方人”
葛利普:忠诚于中国地质事业的美国人
欧尔克:五四后任教北京大学的德文洋教习
杜里舒:生机主义哲学家,
米士:把青山踏遍的地质学家

第二部分(1949~1979)
历史综述二 雁过留声,春华秋实
罗伯特·温德:培养了几代学者的语言专家
燕卜荪:我心中最珍贵的记忆。
冈崎兼吉:北大的“藤野先生”
赵林克悌:永远的感激
叶玛茜:学术与精神的双重领路人
西提差:桃李不言蹊自宽
古马青珂:师道长存
普拉沙德:来自印度的印地语专家
柳烈:诲人不倦  师恩永存
卡普斯金:两代人的中国情
柯诺瓦洛夫、斯克利波夫:来自列宁格勒大学的苏联专家
别洛娃:中国力学起步的引路人
毕达可夫:为中国文艺学留下苏联印记
费多洛夫:为北大化学系建立双专业的苏联专家
安东诺娃、洛赫:历史系来了苏联专家和德国专家
恩泽后代:培养首批高级人才的俄文系苏联专家
罗布桑旺丹:三载燕园,贡献卓越
来自拉丁美洲的西班牙语外教群像
莎拉·奥贝德:阿拉伯的白求恩
汉斯·米勒:一位德国大夫在中国战场上

第三部分
历史综述三  数风流人物,再看今朝
罗伯特·斯卡拉宾诺:中美对话的桥梁
韦杰夫:从北大到哈佛
D.盖尔·约翰逊:宛若大地之子
何康文:从北大洋先生到澳中交流使者
安乐哲:在北大重申中国哲学的传统
帕特里克·伦道夫:来自斯诺故乡的友好使者
谢大卫:我们的良师益友
杰弗瑞·雷蒙:开创法学教育新纪元
龙·科恩和拉格希·沃茨:异域文化的传播者
雅克·德里达:未名湖畔的学术盛宴
唐纳德·斯通: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
约瑟夫·格雷夫斯:燕园里的戏剧情缘
桥本秀美:我只是个读书人
威廉·罗素:善于运用新技术的艺术家
德巴使司·穆可基、查尔斯·利伯:筑巢引凤谱新篇
托马斯·兰道尔:情牵燕园的“圣诞老人”
高山:我爱挑战
格林·汉弗莱斯:科学,永不过时的热爱
……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