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期刊总体上来看水平还不是太高,主要原因之一是国内的学术期刊体制。目前国内学术期刊的管理行政化色彩比较浓。同时,学术期刊由机构所有比较多,办刊不够开放,相互竞争不够,学术思想交流碰撞较少,对新的思想和方法接受较慢。而且,由于我们对新增学术期刊的很不合理的限制使得新兴学科很难找到自己的阵地。国外很多期刊就不是依附于固定机构,而更多的是依靠某个学术研究领域的学术共同体,从中产生主编、编委会等。主编也不是从某一个机构中产生,编辑办公室会随着主编走。国内期刊体制决定了学术性编委所起的作用很小,编辑办公室对于期刊质量至关重要,有的期刊赶上好的主编,期刊就非常好,换了一个负责人,可能期刊水平下滑就很明显。这个体制不改,我们很难全面提高中文期刊的学术水平。
发表学术论文是学术界很重要的产出标志,反过来,作为论文的载体,期刊水平不高必然会影响到学术研究的发展。设想一下,如果我们国内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水平长期上不去,会让我们的学者更多地追求在国外期刊上发文,这非常不利于中国社会科学的学术发展,对国家也是不利的。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方面已经有这样不好的倾向了,我就曾经在英国的《自然》杂志上撰文,认为SCI论文评价导向影响了中国国内的科技发展与知识传播:近年来中国科技投入不断增长,发表的SCI论文数已经仅次于美国,但背后隐藏着一个问题,中国投入大量科技资源,却以英文文章来衡量产出效益,最后使得好的文章都发在英文期刊,国内的学术期刊好文章越来越少,而与此同时我们实际应用的部门接触最方便、使用最频繁的却还是中文期刊。换句话说,目前这种评价机制的结果之一就是大量基层应用部门接触的论文不是最好的,一流的文章已经到了SCI里头去,这些基层的科技工作者只能看二流三流的文章。
……
展开
——项贤明
中国学者面临的思想生产条件应该是晚清以来最好的,但是人的心态的浮躁程度好像是晚清以来最差的。精神状态和物质满足好像成为一种矛店。
——刘新
中国现在是世界关注的焦点,了解今天的中国是了解未来世界的关键,这个观点在西方学术界基本成为了共识。……我认为中国是未来社会科学创新的主要发源地,中国的学术界一定要有这个自信。
——金灿荣
中西方经过历史的轮回,今天又要回到一个平等对话的起点上,世界的本质没有变,但文明并立的方式发生了改变。……我们不仅要把自己独特先进的文化观、价值观介绍给世界,还耍有能力告诉世界和谐相处的平衡点在哪里。
——陈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