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红色中国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4053389
  • 作      者:
    丰虹编著
  • 出 版 社 :
    山西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像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汹涌澎湃。五千年的华夏精神,像一片群星璀璨的夜空,平静安详。为了将对民族崛起的信心和文明传承的信念传递给你——亲爱的读者朋友,打开这套“文明中国书典”吧,她是中华文明浓墨重彩的画卷,在那里,有锦绣河山、灿烂文化,有礼仪之邦、道德家园,有伟大历程、盛世美景……这本《文明中国书典:红色中国》是其中一册。
展开
内容介绍
    “文明中国书典”系列数十册的书典,将向你展示美不胜收的景色。亲爱的读者朋友,畅游在“文明中国”的书海中,你会感到喜悦和自豪,会发出赞叹和微笑。让我们一同——为文明喝彩,为中国加油!这本《文明中国书典:红色中国》是其中一册。《文明中国书典:红色中国》分为新文化运动引领下的风云时代;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等数章内容。
展开
精彩书摘
    当得知陈独秀在国内创办杂志并以改革青年的思想和行为为目的时,胡适欣喜异常。胡适在与陈独秀的通信中指出:“今日欲为祖国造新文学,宜从输入欧西名著人手,使国中人士有所取法,有所观摩,然后乃有自己创造之新文学。”他在《新青年》1916年9月2卷1号上发表了自己的译作《决斗》,这也是胡适在《新青年》上最早发表的作品。1916年10月,胡适在给陈独秀的信中,将自己关于文学革命的思考告诉了陈独秀,提出了“新文学之要点,约有八事”。陈独秀接信后,积极鼓励胡适将这些意见表述成更为完整的文章,这就是1917年1月《新青年》2卷5号上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系统阐述了对文学改良的八条建议。此文的发表引发了20世纪中国文学最具革命性的变革,可谓风乍起,吹皱一池“死”水。一夜之间,大洋彼岸的胡适名声大振。《新青年》成为胡适一生声名事业的发祥地,年仅26岁的胡适就此暴得大名,开始了他作为名人的生涯。胡适作为名人地位之所以能巩固下来除了自身的素质,还得益于《新青年》另外两个盟友,即陈独秀等在1918年12月创办的《每周评论》,胡适的学生傅斯年、罗家伦在1919年1月创办的《新潮》。以《新青年》为中心,在《每周评论》《新潮》等杂志的呼应下,以胡适为主将的“新文化运动”便从此全面展开了。胡适作为新学术、新思想领导人物的地位也更加稳固。胡适继《文学改良刍议》之后,又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一系列在当时都是极具影响力的文章,如《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论短篇小说》《易卜生主义》等。除此之外,胡适在《新青年》杂志上还做了很多具有开创意义的工作,如发表的白话诗,是我国最早一批新诗创作。他在《新青年》上发表的《终身大事》,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话剧创作。据统计,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的作品共约60多篇,包括有文学理论、文学创作、文学翻译及读书札记等。可以说,这一时间里,胡适是《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和台柱子,也因此得到了陈独秀的高度赞赏,被称为“今日中国文界之雷音”。可惜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正当胡适与陈独秀在《新青年》这块阵地上一起冲锋陷阵,一起呐喊前进时,政治问题逼人而来,不谈政治的默契终于被打破,陈独秀开始向左转,胡适向右转,最终的分歧在所难免,胡适与《新青年》的蜜月期也就暂告一段落。对于中国政治问题的根本所在,陈独秀和胡适的所思所想要比寻常百姓更为深刻。胡适主要致力于学术、教育和文学等方面的改革,陈独秀却强调推翻腐败的传统和唤醒中国青年思想的必要。尤其值得指出的是,虽然胡、陈二人在《新青年》杂志上产生了分歧,但这并未阻止两者之间的私人友谊。陈独秀在《新青年》遭查禁后仍然私自发行,结果被法国租界当局逮捕。胡适得知此事后积极营救陈独秀,一向温文尔雅的胡适,因陈独秀的被捕而破口大骂法国人“不要脸”,可见他内心的激愤以及对陈独秀的担忧和关怀,他并没有因为见解的不同而丢弃人道精神。青春中华——李大钊李大钊,出生于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大黑坨村。1913年,李大钊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这是20世纪初科举制度被废止后,中国大地上出现以新学为主的洋学堂,李大钊成为第一代学生。当李大钊为“救国救民”的梦想开始奋斗时,陈独秀却陷入了反清二次革命失败后的迷茫。这时,李大钊向困苦之中的陈独秀伸出了援手。他给陈独秀发了一篇文章,对陈独秀进行婉转的劝导和批评,告诉他,这种悲观的情绪是有一定理由和原因的,但是对青年人的影响是有害的,希望他奋起救国。正是从这时开始,中国共产党的这两位创始人开始了并肩协作。1916年,在陈独秀创立《新青年》杂志一年后,从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的李大钊回国,在北京以创办报刊等方式宣传新思想,与当时仍在上海的陈独秀南北呼应。1917年,在国立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力邀之下,李大钊和陈独秀这两位“神交”已久的“新青年”终于走到了同一块阵地上。北京大学红楼,被人们视为五四运动的司令部。1918年红楼建成后,一层是北大图书馆,图书馆主任李大钊在此办公,而陈独秀的办公室就在二楼。这座已经经历90多年风雨的建筑,见证了李大钊和陈独秀这两位新文化运动旗手携手合作的经过。红楼业务部主任陈翔说:“陈独秀、李大钊,包括蔡元培校长都是在这个楼里面办公,而且这也是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的时候,特别是陈独秀被聘人北大文科院之后,他实际上成为红楼的一个主人。李大钊是北大图书馆的主任,他是中国最早的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他在这里写了很多著名的文章。”在一个有着几千年传统的国度,宣传一种新的思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新旧思想的“遭遇战”,也是一场只有争论没有结论的论战,在这场论战中,李大钊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旗手。1927年4月6日,晨风依然带着一丝寒意,奉系军阀张作霖在东交民巷逮捕了李大钊。李大钊被捕时,他和陈独秀等人创立的中国共产党已经拥有57967名党员。4月27日,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武汉召开,出席这次大会的代表有毛泽东、刘少奇、董必武等82人,后来,这些经历了五四运动的“新青年”很多都成为那张著名油画《开国大典》里的人物,而在这次大会上,上一届9名中央委员中只有一人没有到会,他就是李大钊。这位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在北京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被奉系军阀杀害,年仅38岁。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新文化运动引领下的风云时代
第一节 地狱烈焰之中的觉醒之声——新文化运动
第二节 燃烧的青春热血——五四运动
第三节 伟大的诞生——中国共产党创立

第二章 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运动
第一节 第一次携手——国共合作
第二节 波澜壮阔的风潮——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第三节 鲜血的洗礼——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

第三章 洪流涌动的国共十年对峙
第一节 枪杆子里出政权——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第二节 铁蹄下的抗争——九一八事变
第三节 漫漫二万五千里——红军长征
第四节 一致对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第四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一节 再次携手——国共第二次合作
第二节 全线抗敌——悲壮的主要战场
第三节 坚持到底——敌后军民的艰苦斗争
第四节 最后的胜利——日本投降

第五章 夺取民主革命的全国胜利
第一节 为了和平与民主——全面内战爆发
第二节 将革命进行到底——人民解放战争
第三节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新中国成立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