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1866~1925),从1917年至1925年先后三次到广东建立政权,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解放事业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这是他在辛亥革命和反袁斗争失败后,为坚持和发展民主主义革命,创建民主共和国,打倒军阀,统一祖国,不断奋斗的光辉历程。这一时期,改组国民党和组织国民政府是他最为关注的重大问题。
在两次护法运动中,孙中山用武装斗争和建立政权的形式反对北洋军阀,具有革命和进步意义,但由于主要采取依靠一部分军阀反对另一部分军阀的做法,不能不由妥协而连遭失败。
在第二次护法失败后,孙中山回顾30年来为民国奋斗,中间出生入死,经过多次失败,而“失败之惨酷,未有甚于此役者”。在悲痛之余,他感到过去的道路是不能继续走下去了,但新的道路在哪里,又很茫然。孙中山陷入了苦闷绝望之中。这时他得到了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真诚帮助。1922年8月,中国共产党派李大钊、林伯渠等多次访问孙中山,会谈两党合作事宜。孙中山决定接纳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进行国共合作。接着李大钊等共产党员陆续加入国民党。从1922年9月起,孙中山召开一系列有共产党人参加的重要会议,为改组国民党做准备。与此同时,孙中山加快了联俄的步伐。1923年1月在上海经过与苏俄特命全权代表越飞多次会谈,发表了《孙文越飞联合宣言》,双方认为“中国最要最急之问题,乃在民国的统一之成功,与完全国家的独立之获得”;这项大事业将得到俄国人民最真挚的同情和援助。《孙文越飞联合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孙中山联俄政策的正式确立。
孙中山还大力组织军事力量,开展驱逐陈炯明出广州的斗争。他命令许崇智将进驻福建的北伐军改编为东路讨贼军,从闽南回师广东,直捣陈炯明的老巢;又积极联络和策动驻广西西江一带的滇、桂、粤军,组成西路讨贼军,从西江东下,攻占广东。1923年1月上旬,孙中山的号召得到各路军民的响应。1月16日,陈炯明军队被迫撤离广州,退往惠州等地。2月21日,孙中山抵广州,第三次在广东建立政权。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