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武帝本身是士人,加之士人们帮助夺取了天下,如此的奇勋大功,既定的政治格局,使他在立国后定下的国策,还是用士人,用那些有治国平天下能耐的士人。他相信,无论是打天下,还是治天下,士人是最优秀的。他更相信,最优秀的士人能够辅佐刘氏君主,治理出一个最繁荣最灿烂的天下,一个虽不能万世无穷却可长治久安的天下。士人确实不负光武帝所望,他们以天下为己任,君臣同心同德,开出了为人称道也为史称道的治世。
可是以士人为政治核心的朝廷,仅维持了三代。到第四代的和帝,就出了大问题。
和帝登位时尚是小孩,年方十岁。十岁的小孩无力理政,由窦太后垂帘听政。窦太后相信娘家人,用了兄弟窦宪辅政,从此外戚走上了政坛。
被外戚阻断对外联系的和帝长大成人,借助贴身的宦官郑众等人之力,消灭了压制他的外戚势力,从此宦官走上了政坛。
一场巨大的政治变革开始了。从此外戚和宦官两大势力,在朝廷上走马灯似的转。
和帝驾崩,继位的是他刚满百日的幼子殇帝,邓太后临朝听政,起用了她的兄长邓骘。
殇帝这个婴儿皇帝只做了八个月,便夭折。接位的是十三岁的安帝,邓太后继续临朝听政,邓骘继续辅政。
安帝成年,重蹈和帝覆辙。他依靠宦官李闺、江京等人,消灭了邓氏势力,尔后,形成了宦官与新起外戚阎显集团共同专权的局面。
安帝身后,宦官孙程等十九人,拥立年仅十一岁的顺帝,诛杀了阎显。孙程等十九人因功均获封侯,充任朝官。为平衡政治,顺帝扶植外戚,拜梁皇后父亲梁商、兄长梁冀为大将军。梁冀以梁皇后为背景,专权近二十年,宗亲姻戚遍布中央和地方政府,在顺帝驾崩后选立了年仅三岁的冲帝。半年之后,又选立了八岁的质帝。质帝只因一句“此跋扈将军也”,便被梁冀毒死。
……
展开
——鲁迅
《三国演义》是一部好书,我们并不否认……罗贯中所见到的历史真实性成了问题,因而《三国演义》的艺术真实性也就失掉了基础。
——郭沫若
《三国演义》是通俗演义,但通俗演义终究是通俗演义,是否有人能够写出一部符合历史真实的新的《三国演义》呢?
——顾颉刚(现代著名历史学家)
三国鼎立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各个地区封建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分裂倾向的加剧……魏、蜀、吴三大割据势力,它们的统治者在各自的区域内削平了较小的割据势力,巩固了内部的统,并且都力图打破均衡局面,实现全中国的统一。
——翦伯赞(现代著名历史学家)
《大三国》,较之《三国志》则显活泼灵动,较之《三国演义》,则显严谨有据,取长补短,兼顾平衡,雅俗共赏,蔚然大史诗。
——朱大路(《文汇报》高级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