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大学-企业知识联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275448
  • 作      者:
    林莉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浪潮风起云涌,世界科技进步突飞猛进,国际政治、军事形势变幻莫测,文化间的冲突与交融日渐凸显,生态、环境危机更加严峻,所有这些构成了新世纪最鲜明的时代特征。在这种形势下,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也随之超越了地域、时间、领域的局限,国际的、国内的、当前的、未来的、经济的、科技的、环境的等各类相关因素之间的;中突与吸纳、融合与排斥、重叠与挤压,构成了一幅错综复杂的图景。软科学为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提供了良方。
展开
内容介绍
    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知识取代劳动力和资本成为最具战略意义的资源。大学一企业的知识联盟成为科教界、企业界和学术界普遍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大学:企业知识联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以人类知识活动系统全息性理论为基础,围绕大学一企业知识联盟的构建及运行等展开深人研究,分析了大学一企业知识联盟中的知识转移、协同创新框架与模型以及大学一企业知识联盟运行的支撑体系,通过考察这种知识联盟组织在我国发展的必要性和现实基础,剖析我国大学一企业知识联盟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障碍,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推进我国大学一企业知识联盟发展的具体路径。<br>    《大学:企业知识联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可供科技管理相关学科(经济学、管理学、高等教育学等)的研究人员和师生,以及各级地方政府(包括科技工业园区)的领导者、企业管理人员参阅,也可供一些关心区域发展的行业协会,以及部分对大学一企业知识联盟感兴趣的大中专学生阅读。
展开
精彩书摘
    尽管目前我国大学一企业联盟在实践中蓬勃发展,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大学一企业联盟动力不足,需求仍不旺盛。企业缺少内在动力,许多企业仍满足于通过资金、资源投入来实现量的扩张,而以科技进步为主的内涵式扩大再生产还未成为我国企业发展的主流。第二,大学和企业之间缺乏有效互动,存在“两不够”的现象。一方面,企业对大学了解不够,有的企业花费巨大财力、物力、人力所开发的项目是大学早已拥有的成果;另一方面,大学对企业的需求了解不够,很多研究成果被束之高阁,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同时,企业研发更多是考虑所开发技术的盈利能力,而大学则是为了保持学校的学科优势,对其新颖性的考虑较多。大学的科技成果在研究、开发和生产之前没有明确的应用对象与形成产业化的条件,使得一些科技成果往往不具备工艺可行性,难以产生经济效益。第三,大学与企业之间的互动常常是“点对点”的模式,课题结束合作也就随之结束。合作缺乏可持续的态势,不利于推进人才、技术和资金长期、有效的结合。<br>    我国企业储备及运用知识的能力与高科技的发展态势之间仍存在着一个大的“缺口”,借助于大学一企业知识联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不足之处。同时,同近年来兴起的企业一企业知识联盟相比,大学一企业知识联盟表现出更强的互补优势,并且风险更小,更具可操作性,也更容易实现。从以往大学一企业联盟的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学和企业之间的分歧并非最终目标的实质性对立,其分歧主要存在于联盟运行过程中。这些分歧是任何合作都不可避免的,完全有可能通过协商加以解决。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轨期,尤其适逢全球经济危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我国政府与职工共同关注的大事,创新能力的提高与机制转换是企业改革的重头戏。大学一企业知识联盟作为一种新的组织模式是应对这一挑战的有效方法之一,同时它也有助于实现大学与企业之间的长期合作,使联盟呈现可持续发展的态势。<br>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国际化,以及“211工程”、“985工程”的实施,大学尤其是重点大学纷纷提出“争创一流大学”的口号,大学竞争压力倍增。同时,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循环周期大大缩短,而伴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我国政府对大学的财政拨款在减少,尤其是原中央部委所属的一些高校被划转到地方后,其获得的财政支持总体上大大减少,这迫使大学通过社会服务,积极寻求企业的支持。我国大学在长期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比过去更关注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及其商品化,也更加注重教学、科研与市场的结合。
展开
目录
总序<br>第三辑序<br>序言<br>前言<br>第一章 绪论/1<br>一、引言/1<br>二、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的进展及其评述/8<br>三、相关概念的界定/17<br>四、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18<br><br>第二章 大学一企业知识联盟的理论基础/20<br>一、知识、组织知识的认知过程/20<br>二、人类知识活动系统的全息性理论/26<br>三、基于人类知识活动系统理论的大学一企业知识联盟的理论构建/31<br>四、本章小结/36<br><br>第三章 大学一企业知识联盟的形成动因与组织建构/37<br>一、大学一企业知识联盟的形成动因/37<br>二、大学一企业知识联盟的组织特征与运行机理/43<br>三、大学一企业知识联盟的伙伴选择/46<br>四、大学一企业知识联盟的组织模式选择/53<br>五、本章小结/60<br><br>第四章 大学一企业知识联盟中的知识转移及其实现机制/61<br>一、知识转移的内涵及其分类/61<br>二、大学一企业知识联盟知识转移的过程分析/63<br>三、基于人类知识活动系统全息性的大学一企业知识联盟的知识转移/66<br>四、大学一企业知识联盟中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73<br>五、大学一企业知识联盟中知识转移的实现机制/79<br>六、本章小结/83<br><br>第五章 大学一企业知识联盟的协同创新与核心能力的提升/84<br>一、大学一企业知识联盟的协同创新过程/84<br>二、大学一企业知识联盟的协同创新、学习与创新能力/90<br>三、基于大学一企业知识联盟协同创新的核心能力的提升机理/94<br>四、大学一企业知识联盟的协同创新绩效/109<br>五、本章小结/115<br><br>第六章 大学一企业知识联盟运行的支撑体系/116<br>一、大学一企业知识联盟的制度支撑/116<br>二、大学一企业知识联盟的社会文化支撑/119<br>三、大学一企业知识联盟的利益支撑/125<br>四、大学一企业知识联盟的技术支撑/127<br>五、本章小结/129<br><br>第七章 大学一企业知识联盟的中国化实现路径/130<br>一、我国发展大学一企业知识联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130<br>二、我国大学一企业知识联盟的发展现状/137<br>三、推进我国大学一知识联盟发展的具体路径/141<br>四、本章小结/154<br><br>第八章 大学一企业知识联盟的探索性案例/155<br>一、大连交通大学大学一企业知识联盟构建的背景/155<br>二、典型案例分析/156<br>结论/162<br>参考文献/165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