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上所说的“读”,如上所说的“诵”,必定是提升语文素养的好方法。但事实上,我们经常看到的“读诵”的经典课例,大多是一些特级教师或名师的观摩课,而真正走进我们广大一线语文教师的课堂(尤其是农村)却让人忧心忡忡。几年来,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研员,我奔走于全区大大小小的一百多所农村学校听课,平均每学期近百节课堂教学的听课调研,证实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依然进程缓慢,步履维艰。当“诗意”“情感体验”“深度”“品读”“主题”“有效”等词语在名师的课堂里被操练得炉火纯青,或者已经成为历史话题的时候,对于更多的普通教师来说,这些境界仍然是难以企及的高度。优秀的课堂一直得不到较好的推广,究其原因,除了教师自身文学素养的差距之外,我想,还应该有相应的教学模式总结得不到位的原因。二、源说“模式”模式是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模仿着做的标准样式。我们常说“教无定法”,课堂教学需不需要模式?我以为,凡是“教无定法”者均是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和高超的教育智慧的教师。“教无定法”实则有法,法在教者的心中,他们在长期的课堂锤炼中已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了某种样式。只不过这些样式会依据不同的课堂(如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学情、不同的目标等)作出相应的调整。因此,对于大师级的教者来说,模式是无形的,套用别人的模式反而束缚了自己,“教无定法”正是其课堂行云流水、无迹可寻的境界。然而,对于许多普通教师,尤其是刚人道不久的教师来说,“教必有法”,而模式正是通往高质量、高境界语文课堂的捷径,也是必须要走的路。
我这里说的模式不是指课堂教学的一般流程,而是阅读教学中读诵方式的构建,也就是采取怎样的策略教。要想弄明白怎么教,首先要清晰教什么。语文课程是一个多维的整体。从知识技能的角度看,语文学习主要是识字、写字、读书、背诵、说话、写作几个方块,但是这几个方块的教学载体却是一篇篇独立的课文,其身兼“工具”和“人文”两重性,“语文如何教”成了一个永远扯不清的问题。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