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主观主义认识论主观主义认识论也可追溯到希腊的智者派,普罗泰戈拉就曾说过“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名言。这是最早主观主义认识论的萌芽,但是主观主义认识论一直都没有取得主导地位。首先对客观主义认识论进行颠覆的是18世纪哲学家休谟,他对客观主义认识论的信念基础——因果律进行了怀疑,他认为因果律既没有逻辑的证据也没有经验的证据,因果关系其实是经验事件的“恒常会合”经“习惯”和“联想”的作用而产生的观念,从“恒常会合”推论不出因果关系的普遍必然性。休谟的这个怀疑导致了主要建立在因果推理基础上的人类科学知识面临信任危机。同时,休谟论证因果观念是“习惯”和“联想”的产物,一切知识源于“印象”和“观念”,由此开了近代认识论从主观性出发解释知识的起源及其本质问题的先河。到了20世纪,主观主义更是一发不可收拾。
主观主义是哲学上不以事物本身所呈现的为判断标准,而以认识主体本身的条件(如在经验中的自我、心灵或意识)为最后判断标准的一种倾向。在本体论上,主观主义认为,世界是一种人为主观的命名。“实在”只不过是由一些人所创建的概念和符号所组成的集合体而已,它的存在取决于认识者,由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解释。在认识论上,主观主义强调认知的过程离不开主体的经验,需要主体进行探究、反思、建构等活动,最终建立起自己的理解和经验体系。认知是一个创造过程,个体对世界的理解和体验是独特的、多元的。表现在知识方面则为,知识完全是个人的主观产物,它是主观创造的结果,而不是外界塑造心灵的结果。在方法论方面,主观主义认为,人们获取知识的方法是多元的,人无法按照既定的模式或途径,去认识和改造世界。主观主义者重视个别差异。3.建构主义认识论建构主义认识论既不同于客观主义认识论,也不同于主观主义认识论,而是强调认识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这样就把主客体互相融合,导致认识中的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强调知识是在主客体互相作用的活动中建构起来的,是建构主义认识论的核心思想。建构主义认识论流派甚多,但对我们教育实践来说,有一对流派值得关注,即个人建构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