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科学教育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091976
  • 作      者:
    李太平,潘建红,杨黎明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内容介绍
    《科学教育论》是“科技进步与人文精神研究丛书”之一,全书共分6个章节,主要对科学教育课题作了探讨和研究,具体内容包括科学教育目的论、社会发展和科学教育、科学教育和人的素质发展、科学课程论、科学教学论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展开
目录
导言<br>第一章 科学教育目的论<br>第一节 科技素质和科学本质、科学知识、科学活动<br>一、科学技术及其本质<br>二、科学知识和科学活动的特点<br>三、科学本质、科学知识和科学活动的特点对人的素质要求<br>第二节 科技素质和科学共同体<br>一、科学共同体及其特征<br>二、科学共同体对人的素质发展的要求<br>第三节 科技素质和自然环境、社会发展、人的身心发展<br>一、保护自然环境及其对科技素质的要求<br>二、社会发展及其对科技素质的要求<br>三、人的身心和谐发展及其对科技素质的要求<br>第四节 科技素质和哲学思维<br>一、科技活动(科技学习和科学研究)需要理论思维<br>二、理论思维需要哲学的向导<br>三、哲学对自然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br><br>第二章 社会发展和科学教育<br>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改善和科学教育<br>一、自然环境的开发及其对科学教育的要求<br>二、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要求人们加强科学教育<br>三、科学教育的环境保护功能<br>第二节 经济发展和科学教育<br>一、人类经济发展的历程<br>二、知识经济对科学教育的要求<br>第三节 政治发展和科学教育<br>一、政治对科学教育的影响<br>二、科学教育对政治的影响<br>第四节 文化建设和科学教育<br>一、宗教文化和科学教育<br>二、现代西方文化和科学教育<br>三、中国传统文化和科学教育<br>四、中国当代文化和科学教育<br><br>第三章 科学教育和人的素质发展<br>第一节 科学教育和生理素质发展<br>一、教育和生理素质发展<br>二、科学教育对生理素质发展的促进作用<br>第二节 科学教育和智力、创造力发展<br>一、智力和创造力的概念<br>二、科学教育和观察能力发展<br>三、科学教育和科学实验能力发展<br>四、科学教育和思维能力发展<br>五、科学教育和科技创造力发展<br>第三节 科学教育和道德素质发展<br>一、科学教育对道德认识和道德认识能力的促进作用<br>二、科学教育对道德情感的促进作用<br>三、科学教育和道德意志锻炼<br>第四节 科学教育和审美素质发展<br>一、科学主义及其批判<br>二、科学美在科学发现和科学活动中的作用<br>三、科学教育对审美素质发展的促进作用<br><br>第四章 科学课程论<br>第一节 现代主义科学课程的特点一<br>一、现代和现代主义<br>二、现代主义科学课程的特点<br>第二节 科学课程发展的趋势及其原因分析<br>一、科学课程的发展趋势<br>二、科学课程发展趋势的原因分析<br>第三节 综合科学课程<br>一、我国综合课程的发展历程和类型<br>二、设置综合课程是我国科学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br>三、综合科学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策略<br>第四节 STS教育课程<br>一、STS教育概述<br>二、STS课程的特点与类型<br>三、STS课程的目标与开发<br>第五节 环境教育课程<br>一、环境教育及其必要性<br>二、环境教育课程开发的原则<br>三、我国环境教育课程的目标<br><br>第五章 科学教学论<br>第一节 传统教学的特征<br>一、以教师为中心<br>二、把知识当成定论,当成了死的教条<br>三、教学过程充满着控制<br>四、教学方法:以机械性灌输为主<br>第二节 科学教学的理念<br>一、科学教学的价值观<br>二、科学教学的知识观<br>三、科学教学的师生观<br>第三节 科学教学过程观<br>一、教学过程的基本任务<br>二、教学过程观<br>第四节 科学教学方法论<br>一、独自式教学的特征<br>二、对话式教学及其意义<br>三、以探究为宗旨的教学模式<br><br>第六章 科学学习论<br>第一节 科学学习的反思.<br>一、科学学习的内容反思<br>二、科学学习的目的反思<br>三、科学学习的动力反思<br>四、科学学习的方法反思<br>第二节 科学学习即意义建构<br>一、科学学习是科学意义的建构<br>二、科学学习是生活意义的建构<br>第三节 自主学习<br>一、自主学习的内涵<br>二、自主学习的构成要素和实施条件<br>三、自主学习中教师的作用<br>四、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br>第四节 探究性学习<br>一、探究性学习及其功能<br>二、科学探究的本质与过程<br>三、发现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的关系<br>第五节 合作学习<br>一、合作学习的主要理论基础<br>二、合作学习的特点和功能<br>三、合作学习的构成要素和实施条件<br>四、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作用<br>五、合作学习的类型<br>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