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报海旧闻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8032669
  • 作      者:
    徐铸成著
  • 出 版 社 :
    三联书店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徐铸成(1907-1991),江苏宜兴人,中国著名记者、新闻评论家和新闻学家。     <br>    1927年进入国闻通信社从事新闻工作,后在《大公报》任记者、编辑、编辑部主任、桂林和上海版总编辑,系上海和香港《文汇报》主要创办人,先后任总主笔、总编辑和社长,是中国现代报业史上一些重要事件的参与者。也是半个多世纪政海波澜中许多重要人物及活动的见证人。一生著述颇丰,撰写了大量新闻评论、通讯、游记和杂文,晚年除了撰有不少回忆新闻生涯中亲历亲闻的文字外,还从事传记文学创作,并致力于新闻传播教育事业,兼任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校教授,主持创办厦门大学新闻传播系,对一些新闻理论问题和实践活动做了回顾和总结。
展开
内容介绍
    《报海旧闻(修订版)》是经作者生前修订过的《报海旧闻》和《新闻丛谈》第一部分的合刊本。在66篇专题回忆文字中,徐铸成先生追述了他自1927年步入新闻界到1949年从香港回国这二十多年间的新闻实践活动,对《大公报》和《文汇报》着墨尤多。作者自述其经历的“真正是一个不寻常的时代,又因职业的关系,交往一些不寻常的人物,看到一些不寻常的事件”,所以想“尽可能从记忆中把这些追记下来”,“可以作为一种‘野史’”。通过这样一位老报人的日常工作、社会交往乃至月旦人物,也可看出民国新闻圈中知识分子群体的生活与心态:他们的理想与现实、激情与无奈。而本书所取的掌故定位、随笔文体,又使得“旧闻”意蕴,横生“报海”之间。作者生前曾称许它道:“这是我的代表作。”
展开
精彩书摘
    争时间,抢速度,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应该有这个雄心、气概。但是,就个人来说,这失去的二十年——一生中极宝贵的二十年,毕竟抢不回来了。像我这样“年逾古稀”的人,是什么重担也心有余而力不逮了。怎么办呢?只能拿起尘封多年的秃笔,把记忆里残存的东西,过去的亲身经历,印象较深的见闻,都写出来。像摆旧货摊一样,把破镜子、断木梳都倾箱倒箧翻出来,让有心的顾客来挑选,看有什么还可利用、还可回炉的。<br>    我的经历很简单,在大学未毕业前就半工半读,从事新闻工作。三十年来,一直在《大公报》和《文汇报》这两家报馆兜来兜去。这两张报,不管政治立场有多大差异,但办报态度,应该说都是很严肃认真的。在我主持“笔政”的二十年,报纸停了再办,办了又被封,封了又易地再办,重组“班底”、“招降纳叛”达四五次之多。这都是由于党和进步文化界的支持,广大读者的偏爱,特别是《文汇报》曾经风行一时。我自己水平有限,但自以为一直是“清清白白做人、勤勤恳恳办报”的职业报人。现在,虽然被迫退伍多年,似乎也有些经历可资借鉴。<br>    比如,像戏班一样,是否可以从“富连成”科班的经验中,去其糟粕,吸取一些如何培养基本功的路子呢?放大一点来看,报纸作为一种宣传武器,如何总结百年来的经验教训,突破外来的框框,更好地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报纸的道路呢?我以为,这个问题,还是应该继续努力探索的。<br>    记得1949年开国之初,胡乔木同志邀集新闻界谈话,说全国主要地区已解放,老解放区新闻工作者和蒋管区进步新闻工作者大会师了。从今天来回顾过去三十年,虽然成绩是主要的,但从“会师”一点来看,我以为是“会”得并不那么好的。老解放区有一套联系实际、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等宝贵的办报经验,是应该承继和发扬的。而“国统区”的进步报纸,如周总理领导的重庆《新华日报》,以及夏衍等同志主持的其他进步报纸,都有一些团结知识分子,交流科学文化,使城市人民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好经验,大概因为受苏联模式的影响吧,全被抛弃了;不是会师、取长补短,实际是片面地接收、片面地推广。1956年时,刘少奇同志在新华社做了两次重要讲话,指出了报纸不重视新闻等等偏向,指出改进的方向;邓拓同志等更在《人民日报》做了大胆的尝试,使报纸百花齐放,生动活泼,《文汇报》也在这时再一次复刊了。但不久,邓拓同志就被批评为“文人办报”、“死人办报”而离开了《人民日报》,所有报纸又恢复了原来的模式。十年浩劫中,林彪、“四人帮”利用这股“极左”思潮,报纸不仅变成“断烂朝报”,而且“满纸荒唐话,一把辛酸泪”,专门说假话、造谣言、整群众,有些还十足沦为帮报。他们把报纸的客观规律、基本要素,全说成是资产阶级办报思想而加以“批判”,彻底抛弃。“舆论一律”,全国不再有一点声音。真正是万马齐喑,只闻驴叫了。<br>    “四人帮”被粉碎后,三年多来,报纸又逐步走上正轨。但风声簌簌,有些问题,像如何宣传法制,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如何更生动地宣传四化,如何在同一方针下,发挥报纸的主动性,保持各自的风格,避免同一的腔调等等,似乎仍有待于探讨、摸索。在我这堆旧货里,有心人可能会拣出一鳞半爪的东西,加以思索、借鉴。<br>    我跨进新闻界的大门,还在张作霖统治下的北京。三十年中,曾目击北洋军阀统治的覆灭,国民党统治的兴起直到最后土崩瓦解。也曾在“孤岛”与敌伪搏斗,在海外和“大后方”接触各式各样的人物和事件。亲身经历旧中国随风而逝,第一面五星红旗高高飘扬。真正是一个不寻常的时代,又因职业的关系,交往一些不寻常的人物,看到一些不寻常的事件。尽可能从记忆中把这些追记下来,也许可以作为一种“野史”吧。<br>    我们研究历史,除正史外,也要搜寻、研究各种野史,才能看到当时的全貌。即使是正史,如开明的君主李世民亲自主编的《晋书》,以及魏收的《魏书》等,也在“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的官方记录以外,旁采民间传说和私人记载,成为比较近于真实的官书。<br>    我想,以我所处的时代和经历,、写出的东西,比之前人,可信的程度应该更高些吧。<br>    在香港已出版的《旧闻杂忆》,我在《自序》中曾说: “对人,对事,都力求其真实。对己,既不妄加油彩,也不乱涂白粉。”上海人民出版社的同志约我写这本书时,我也牢牢守住这个信条。自然,也如那篇《自序》中所说的:“由于年深日久,记忆不免有遗忘或失真之处,加上水平有限,写作不生动,词不达意,剪裁评议,只凭一孔之见,所有这些缺点,不仅在所难免,而且肯定是不少的。”好在老同事和亲身经历过而迄今健在的同志还不少,我诚恳地希望不吝赐教、补充、指正,以便将来加以修订。<br>    我初当新闻记者时,看到同乡前辈徐凌霄、徐一士两先生所写的《凌霄一士随笔》等回忆录式的著作,旁征博引,考核翔实,觉得对于记述往事,保存史实,极有价值。后来,陶菊隐先生在从事新闻工作之余,写出不少情文并茂的随笔,解放后,还出版更有系统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这些著作,肯定都会长传后世,作为修编正史的必要参考。<br>    岁月催人,我也到了这样的年龄,可以追踪前贤了。我在“报海”中浮沉时间较长,经历的折磨也许更为复杂。但是,所留存的一些记录和参考材料,在十年浩劫中,全部荡然了!比如,创刊初期的《文汇报》,我曾全部装订珍藏。<br>    ……
展开
目录
前言<br>一 从“苏报案”看清末的报界<br>二 谈老《申报》<br>三 张国淦谈袁世凯<br>四 狄平子与张平子<br>五 邵力子与《民国日报》<br>六 陈布雷与《商报》<br>七 《新闻报》与汪汉溪<br>八 邵飘萍夫妇<br>九 记徐凌霄兄弟<br>十 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br>十一 浅谈《益世报》<br>十二 从第一张小型报——《晶报》谈起<br>十三 另一种小型报<br>十四 《大公报》三“巨头”<br>十五 国闻通信社和旧《大公报》<br>国闻社创办经过<br>发刊《国闻周报》<br>十六 试谈张季鸾的办报经验<br>十七 胡政之与旧《大公报》<br>十八 六十年前的江南一小城<br>十九 童年鳞爪<br>二十 从关公到吴佩孚——我是怎样开始读报的?<br>二十一 听恽代英演讲<br>二十二 进京<br>二十三 从京师大学堂到北平大学<br>二十四 踏进新闻界大门<br>二十五 “初出茅庐”<br>二十六 一次得意的采访<br>二十七 “一面之缘”——记“土皇帝”阎锡山<br>二十八 怀念两老友<br>二十九 从溥仪到汪精卫<br>三十 “扩大会议”与“非常会议”<br>三十一 “九一八”前后闻见录<br>三十二 古城保定<br>三十三 汉口四年<br>三十四 烟、赌、娼<br>三十五 数江汉风流人物<br>三十六 吴绍澍与《正言报》<br>一、我和他认识的经过<br>二、日月潭一夕谈 <br>三十七 无冕之王与文人“末路”<br>三十八 武人 “末路”<br>三十九 重来上海<br>四十 关于报纸广告<br>四十一 下笔应有神——谈谈新闻标题<br>四十二 社会新闻与流氓帮会<br>四十三 从“西安事变”到“八一三”<br>四十四 内幕新闻<br>四十五 金边饭碗<br>四十六 人鬼之间——“孤岛”时期的新闻界<br>四十七 我参加《文汇报》的经过<br>四十八 《文汇报》的摇篮<br>四十九 和克明的初次较量<br>五十 《文汇报》初期的编辑部<br>五十一 和敌伪针锋相对的斗争<br>五十二 《文汇报》第一次被迫停刊<br>五十三 别了“孤岛”<br>五十四 杰出的女报人<br>五十五 从晚报想起的<br>五十六 记范旭东——兼谈香港沦陷与《大公报》休刊经过<br>一<br>二<br>三<br>四<br>五十七 竞争与互助——回忆金仲华与“孤岛”报纸<br>五十八 桂林杂忆<br>一、星子岩<br>二、祝胜里<br>三、白鹏飞<br>四、文化城<br>五、七星岩<br>六、月夜游<br>七、陈劭先与宋云彬<br>八、忆桂剧<br>九、养鸡记趣<br>十、巧遇<br>十一、一桩小批评<br>十二、人杰地灵<br>五十九 李宗仁与新桂系<br>六十 两过贵阳<br>一、下马威<br>二、旅行社<br>三、记“儒将”<br>四、抢和溃<br>五、丧犬行<br>六、萍水伴<br>七、烽火中<br>六十一 一位隐名的来访者——忆“一二·一”惨案揭露经过<br>六十二 一个志同道合的战斗集体——略记解放战争时期的《文汇报》<br>六十三 周恩来同志对《文汇报》的关怀<br>六十四 真诚的人真诚的书——悼念傅雷同志<br>六十五 《文汇报》第二次被封前后<br>六十六 香港《文汇报》创刊初期——怀念潘汉年同志<br>附:《新闻丛谈》前言<br>徐铸成生平简表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