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应用传播学教程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6821742
  • 作      者:
    周鸿铎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国书籍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周鸿铎,中国传媒大学传媒经济研究所所长、网络经济研究所所长、国家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先后获“北京市优秀教师”、  “北京市社会科学先进工作者”、  “北京市教育创新工程标兵”、“传媒经济终身成就奖”、  “世界传媒经济特别贡献奖”、  “中央三台奖”等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br>    周鸿铎教授是中国研究传媒经济最早的学者之一,他开创了广播电视经济学和传媒经济学等研究领域,组建了传媒经济研究所和广播电视经济研究室。其主要著作有《广播电视经济学》、  “中国广播电视经济管理概论》、《市场营销策略》、  《中国实用广告知识手册》、  《电视节目经营策略》、《广告策划》、《广告实务》、《传媒产业经营实务》、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策略》、  《网络经济》、  《网络传播与知识经济》、  《媒介产业制度论——周鸿铎自选集》、《传媒经济丛书》(1~8卷)和Ⅸ媒介经营与管理》(上、中、下辑,共l2卷)、  《应用传播学丛书》(1~6卷)、《媒介产业案例分析》以及其他相关著作共七十余部。
展开
内容介绍
    《应用传播学教程》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应用传播学的理论架构、发展脉络和实践价值,对于传播者的形象塑造、传播媒介的使用、传播模式的应用、受传者的心理规律、信息的性质、媒介的传播与发展规律、传播效果的判断以及传播活动的经营与管理等应用传播学的核心问题进行了深入解析,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应用性和可操作性。<br>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新闻学与传播学本科生或研究生的专业教材,也是新闻传播领域的教育者、研究者、从业者的重要参考书。
展开
精彩书摘
    一应用传播学的含义<br>    在自然科学范畴内,有理论科学和应用科学的区分,如物理学和应用物理学,数学和应用数学。自然科学范畴内理论和应用的区别不在于核心理论上的差别,而是用一样的理论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应用传播学和理论传播学的关系也大抵如此。<br>    应用传播学就是运用传播学理论并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来解决人类信息传播活动中事件问题的一门学科。理论传播学和应用传播学的核心理论是一样的,但是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各有侧重。应用传播学涵盖了各个子领域研究的子学科,如经济传播、政治传播、文化传播和区域传播等;还涵盖微观的子学科,如传媒经济、传播心理、受众调查、研究方法和网络传播等。这些研究领域针对的是传播过程中不同领域或不同环节的研究、不同角度的探索,虽然也有一定的联系,但是并不密切。<br>    二应用传播学的研究对象<br>    根据第三次技术革命(信息技术革命)时代所形成的学科体系的特点,应用传播学与理论传播学所研究的范围具有一定的重合性,表现在对象上,应用传播学和理论传播学难以避免地会出现交叉。从理论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来分析,包括施拉姆在内,许多学者都把理论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概括为三个部分:①人类传播的发生与发展,即研究人类的传播历史。②人类传播的形态,就是说人类传播的不同类型。③人类传播的过程,即对传播活动本体运动的研究。从理论传播学研究包括的这三个部分可以看出这样几个问题:①理论传播学的体系是不完整的,只有人类传播活动的发生(发展),所采取的形态及过程,尚未看到传播活动的结果。②由此可以引申出:只有人类传播活动,尚未看出人类传播活动的目的;③如果把对理论传播学研究对象的这三个方面的概括同施拉姆的《传播学概论》一书的完整体系结合起来分析,传播学的宏观体系就完整了,也就是它包括了人类传播活动的结果和目的。如果说上述的分析是成立的,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目前社会上流行的所谓理论传播学教科书既包括了理论传播学,又包括了应用传播学,所以,只能称它们为传播学,不能称为理论传播学,更不能称为应用传播学。可见,要弄清楚应用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前提是把理论传播学从传播学体系中分离出来,否则,不仅应用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弄不清楚,而且理论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也很难弄清楚。目前,我国对于传播学的研究正处于这种状态中。<br>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应用传播学的形成<br>第一节 应用传播学的产生<br>第二节 应用传播学的研究对象<br>第三节 应用传播学的研究范围<br>第四节 应用传播学研究的前景和方法<br>第二章 传播者形象与塑造<br>第一节 传播者及其特征<br>第二节 传播者形象的意义<br>第三节 传播者形象的塑造<br>第三章 传播媒介及其使用<br>第一节 传播媒介的类型<br>第二节 传播媒介的使用<br>第三节 传播媒介体制<br>第四章 传播模式的应用<br>第一节 传播模式<br>第二节 传播模式应用<br>第三节 传播模式的创新<br>第五章 受传者的心理素质<br>第一节 受传者及其类型<br>第二节 受传者心理分析<br>第三节 受传者心理活动规律<br>第四节 受传者心理素质对传播效果的影响<br>第五节 受传者心理素质的培养<br>第六章 信息的采集<br>第一节 信息及其表现形式<br>第二节 信息的特征和分类<br>第三节 信息的来源<br>第四节 信息采集的原则、方法和信息加工<br>第七童信息的编辑<br>第一节 信息编辑的意义<br>第二节 信息编辑的技巧<br>第三节 信息编辑的原则<br>第八章 信息的传播<br>第一节 信息传播主体<br>第二节 信息传播内容<br>第三节 信息传播技巧<br>第九章 信息的接收<br>第一节 信息接收的意义<br>第二节 影响信息接收的因素<br>第三节 提高信息接收率的技巧<br>第十章 信息的反馈<br>第一节 研究信息反馈的意义<br>第二节 影响信息反馈的因素<br>第三节 对信息反馈的评估<br>第十一章 传播媒介<br>第一节 原始传播媒介<br>第二节 印刷传播媒介<br>第三节 电子传播媒介<br>第四节 媒介革命<br>第五节 其他传播媒介<br>第十二章 传播媒介的整合<br>第一节 现代媒介的发展趋势<br>第二节 传媒网络的形成与发展<br>第三节 媒介整合的组织形式<br>第四节 媒介整合的策略<br>第十三章 传播媒介经营<br>第一节 传播媒介产业化经营<br>第二节 传播媒介资本经营<br>第三节 传播媒介品牌经营<br>第四节 传播媒介资源经营<br>第五节 传播媒介国际化经营<br>第十四章 传播媒介机构<br>第一节 传播媒介机构模式<br>第二节 传播媒介的领导机构<br>第三节 传播媒介的策划机构<br>第四节 传播媒介的执行机构<br>第五节 传播媒介的生产机构<br>第十五章 传播媒介管理<br>第一节 传播媒介管理概述<br>第二节 传播媒介的生产管理<br>第三节 传播媒介的营销管理<br>第四节 传播媒介的财务管理<br>第五节 传播媒介的人力资源管理<br>第十六章 信息传播方法<br>第一节 传播方法<br>第二节 传播研究方法<br>第十七章 传播效果的测定<br>第一节 传播效果及其测定的意义<br>第二节 传播效果测定的原则<br>第三节 传播效果测定的指标<br>第十八章 传播效果的定量分析<br>第一节 传播效果的定量分析及其特点<br>第二节 传播效果定量分析的常用方法<br>第三节 影响传播效果定量分析的因素<br>第十九章 传播效果的定性研究<br>第一节 定性研究的分析依据<br>第二节 定性研究的分析方法<br>第二十章 传播管理体制<br>第一节 传播管理体制的演变<br>第二节 西方传播管理体制<br>第三节 我国传播管理体制<br>参考文献<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