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平的系数显著性,这一方面说明摆脱传统农业生产的低效、增加非农生产的高收益依然是农户增加其信用和收入来源的主要渠道,另一方面也表明信用社在核定农户贷款额度时有支持非农业生产贷款的倾向。
(3)农户获取金融资源的能力对其收入水平有显著影响:选择贷款的农户的收入水平高于选择不贷款的农户的收入水平;从信用社获得较高授信额度的农户的收入水平高于那些只从信用社获得较低授信额度的农户的收入水平。此外,我们通过实证分析还发现,当农户拥有更高水平的社会关系资源(社会关系资本)时,其收入水平往往更高,这意味着,农户拥有的社会关系资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现实的收入增加——换言之,逐渐摆脱“圈层结构”的制约、扩大农户的关系资源,将有助于提高农户信用和增加农民收入。
(4)农户所处的区域经济环境的好坏(包括总体经济发展程度、商业物贸的发达程度、交易的便利程度以及农户的市场化意识等),不仅影响农户的信贷需求,而且影响金融机构(信用社)对农户的实际信贷供给。此外,在经济环境较好的区域,农户的收入水平也普遍较高。这说明,整体区域经济环境的改善有助于增加农户信用和提高农户收入水平。此外,我们的省际实证分析还表明,建设良好的金融生态系统并以此促进农户增收和农业发展,需要进一步提高区域经济的运行质量,改善金融设施和制度基础建设,纠正当前过于偏向城市的金融资源配置模式,并对地方政府的行为进行规范和引导,使得地方政府在推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方式从单纯的“规模驱动型”转为以经济效率和质量为导向。
综合上述结果,如果我们把低收入农户向高收入农户的演变看做是一个连续性的变迁过程,那么,在这种转化过程中,资本机制的作用是明显的:既有和潜在的资本水平不仅决定着农户的信贷需求,还现实地决定着农户实际获得信贷资源的能力和水平,而农户的信贷需求和实际获得信贷的水平又最终会对农户的收入水平产生重要影响。于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循环递进的资本形成机制:“现实的资本水平一信贷需求和供给潜在的资本水平增加,进一步的信贷需求和供给……”正是在这一个“自我实现”和“自我强化”的资本增进机制中,农户类型的转化得以实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