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转型视角下的中国农业生产率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272584
  • 作      者:
    李谷成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内容介绍
    《转型视角下的中国农业生产率研究》基于转型的视角,以全要素生产率理论为理论框架,以生产前沿面方法为实证框架,注重从公认的经济学范式出发,借助较先进的分析工具,由表及里,探讨转型期中国农业生产率特征的形成机理和未来政策取向。研究内容包括农业的资源要素利用特征、生产率增长的时空演变模式、行业基础和增长因素分析等。全书从微观家庭禀赋、宏观制度变迁、人力资本及可行能力方法的角度深入探讨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福祉的具体政策选择,为深入理解转型期中国是如何改造传统农业提供依据。<br>    《转型视角下的中国农业生产率研究》可供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农业经济管理科研人员、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以本年度内实际用于农业生产的化肥施用量(折纯量)计算,主要包括氮肥、磷肥、钾肥和复合肥等。同样正如图2-3指出,耕地亩均狭义农业总产值在1995~1996年间出现的“折点”问题完全是人为统计数据调整所导致的,这并不会影响我们对相笑指标在总体变动趋势上的判断。此外,我们还采用了全国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度量来进行补充说明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闯农业统计年鉴》整理而得。其中t996~2005年耕地面积来源于国土资源部、国家统计局、全同农业普查办公室“关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成果的公报”.1 996年数据为1996年10月31口时点数<br>    从总体情况看,单要素生产率增长以及资源利用特征与我国农业资源禀赋特征所决定的比较优势及其变化(动态比较优势)有关。相对于较缺乏弹性的传统生产要素而言,农业部门对现代工业投入品的反应能力是产出增长的关键。农业单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与整个知识进步和工业化进程相关,这种工业化为农业发展创造了新的经济机会,但是农业机械和生物技术进步的发生并非没有成本,也不会自动发生,其中特别需要政府部门的主观能动作用,包括公共财政体系的覆盖。因为农业生产率的增长是给全社会整体消费者增加了福利,并非完全由农业部门保留。<br>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局限于数据资料的可得性,我们没有对资本要素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进行讨论。来自蒙德拉克(2004)对Crego等(1998)所构建的世界58个国家的农业资本序列数据研究表明,农业的要素密集度测度虽然显示其是劳动密集型的,但是其固定资本一产出比率一直是上升的,显示了农业在较长时期内所经历的资本深化(capltal deepening)过程,总体上朝着资本更加密集的技术方向发展,而且这一过程大大超过了总体宏观经济的资本深化过程。根据国际农业发展经验,以及中国农业发展经历的农业机械化加速、化学肥料的大量使用等过程,能否初步判断认为中国农业发展也经历了适当程度的资本深化过程。诚然,这一假设还需要更为直接的证据。<br>    ……
展开
目录
总序<br>序<br>第1章  导论<br>1.1  本书选题<br>1.2  研究目标<br>1.2.1  本书的问题界定<br>1.2.2  有待验证的几个假说<br>1.3  研究视角<br>1.3.1  基本假定<br>1.3.2  研究方法<br>1.3.3  数据来源<br>1.4  内容结构<br>1.4.1  全书框架<br>1.4.2  技术路线<br>1.5  理论甄审与研究综述<br>1.5.1  理论甄审与界定<br>1.5.2  国内外研究动态<br>第2章  中国农业生产率增长的历史变迁与基本事实<br>2.1  单要素生产率变化及资源利用特征<br>2.1.1  劳动生产率<br>2.1.2  土地生产率<br>2.1.3  对劳动和土地要素的替代<br>2.2  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度量与分解的非参数框架<br>2.2.1  基于DEA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解与度量<br>2.2.2  基于产出的曼奎斯特生产率指数图解<br>2.2.3  基于产出的规模效率图解<br>2.3  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与源泉的时空演变<br>2.3.1  样本选择与数据处理<br>2.3.2  时间演变模式<br>2.3.3  空间分布模式<br>2.4  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收敛性检验<br>2.4.1  经济增长收敛性理论<br>2.4.2  σ收敛检验<br>2.4.3  绝对β收敛检验<br>2.4.4  条件β收敛检验<br>第3章  中国农业生产率增长的行业基础<br>3.1  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度量与分解的参数框架<br>3.1.1  基于SFA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解与度量<br>3.1.2  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具体设定<br>3.2  变量界定与数据处理<br>3.3  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与分解的行业基础讨论<br>3.3.1  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br>3.3.2  行业技术进步特征<br>3.3.3  行业技术效率及其变化特征<br>3.3.4  行业生产率增长分解与讨论<br>3.4  附录<br>第4章  中国农业生产率的微观增长因素分析<br>4.1  引言<br>4.2  变量界定、数据处理与理论分析框架<br>4.2.1  理论分析框架<br>4.2.2  数据说明<br>4.2.3  变量定义与预期假说<br>4.3  农业效率的微观影响因素实证与讨论<br>4.3.1  土地生产率与耕地规模的关系<br>4.3.2  劳动生产率与耕地规模的关系<br>4.3.3  农户成本利润率与耕地规模的关系<br>4.3.4  全要素生产率与耕地规模的关系<br>4.3.5  技术效率与耕地规模的关系<br>4.3.6  农户效率与家庭禀赋的关系<br>4.3.7  包括非农收入在内的农户效率的讨论<br>第5章  中国农业生产率的宏观增长因素分析<br>5.1  转型期农村主要经济制度变迁历史回顾与性质分析<br>5.1.1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扩散与稳定<br>5.1.2  农产品价格体制改革<br>5.1.3  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农村工业化进程<br>5.1.4  农村税费改革<br>5.1.5  农业公共支出强度变迁<br>5.1.6  农业开放程度变迁<br>5.1.7  其他主要经济制度变迁<br>5.2  模型、变量与数据<br>5.3  农村经济制度变迁与农业生产率增长的实证估计和解释<br>5.3.1  第一阶段:1979~1984年<br>5.3.2  第二阶段:1985~1991年<br>5.3.3  第三阶段:1992~1996年<br>5.3.4  第四阶段:1997~2000年<br>5.3.5  第五阶段:2001~2005年<br>5.3.6  其他变量的表现与讨论<br>第6章  人力资本投资与农业生产率增长<br>6.1  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br>6.1.1  人力资本理论及其发展<br>6.1.2  人力资本的内涵<br>6.1.3  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br>6.2  人力资本投资的工具性价值<br>6.2.1  教育变量对人力资本的度量<br>6.2.2  人力资本的直接要素效应<br>6.2.3  人力资本的间接效率效应<br>6.3  人力资本投资的构建性价值<br>6.3.1  对人力资本理论的反思<br>6.3.2  基于GDP增长与人类发展视角的两种发展观<br>6.3.3  人类发展视角下人力资本投资的构建性价值<br>6.3.4  对中国发展过程的启示<br>第7章  全书总结与研究展望<br>7.1  全书总结<br>7.2  政策建议<br>7.3  创新和不足<br>7.3.1  创新之处<br>7.3.2  存在的不足<br>7.4  研究展望<br>参考文献<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