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交易条件恶化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城市的生产效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而农村的生产效率几乎没有什么变化。比如,30年前,一个农民一年可以生产100包米,而一个工人可以生产1辆脚踏车。当时用10包米就可以换1辆脚踏车,所以当时农民的生活相对还是比较富裕的,因为还剩下90包米可供他消费。而经过30年的发展,工业部门的附加价值不断上升,以前一个工人可以生产1辆脚踏车,现在可以生产5辆摩托车,而现在1辆摩托车的价格是90包米,而农业的生产效率基本没什么变化,农业的附加价值低,现在依然是。100包米。如果农民拿90包米换1辆摩托车,那他只剩下了10包米,这就是现在农村交易条件恶化的现实,也是农村贫穷的主要原因。
(二)市场调节手段无效
我国是典型的小农经济,土地是短缺要素,资本是稀缺要素,劳动力是过剩要素。
首先,土地是短缺要素。目前,我国可耕地面积为13004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3.54%,人均可耕地面积只有0.1公顷。按照目前7亿农业人口计算,每公顷可耕地有约5.6个人在耕作。美国与我国国土面积相差不多,可耕地面积为17900万公顷。美国的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3%——约800万人,平均每公顷可耕地只有0.045个人在耕作。也就是说,中国1公顷可耕地上的农业人口是美国的124倍。由于土地的短缺,一方面先进的生产工具无法使用,如大型的农业机械,致使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另一方面,农业单位产出和总产出低下,使农民的生活水平不能持续稳定地提高,只能勉强维持温饱。
其次,资本是稀缺要素。由于农村的生产效率低下,创造剩余价值的能力低下,并且低于社会的平均利润率,致使资本不愿意进入农村,而现代金融制度——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邮政储蓄等的存在又使得这一事实急速恶化。农民在用90包米交换1辆摩托车之后仅剩下了10包米,而这10包米也通过农村信用社流向了城市。农村信用社是一个金融企业,资本的赢利能力是它必须要考虑的。由于农业创造剩余价值的能力低于社会平均利润率,这就使得农村信用社不愿意贷款给农民。大量的资金每年数以千亿计的规模通过农村信用社转到城市,结果是资本在农村成为了一种极度稀缺的要素。资金的缺乏一方面影响着农民的生产,比如他无法采用更先进的生产工具和使用更先进的农业技术等,另一方面也影响着农民的生活。资金缺乏的一个表现就是高利贷在农村的盛行。根据中国农业大学农业发展学院教授温铁军的调查研究表明,在农村高利贷的构成中,87%用于生活,只有13%被用于生产。由于这种高利贷不是一般生产性借贷,而是生活性借贷,结果会造成封建性质的人身依附关系,严重地摧毁着农村社会。
再次,劳动力要素过剩。由于我国单位可耕地面积的劳动密集程度高,农业生产效率低,使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却满足不了生产、生活的需要,使农村的生活水平不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就是农村人口过剩最集中的体现,民工潮已经成为了我国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据统计,2004年农村进城打工的人口约为9800万,随带人口加总约为1.4亿。大量农民放弃了他们视做生命的土地,忍受着寂寞、饥饿和屈辱涌入城市,农民的劳动热情已经遭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农民工进城在推动城市建设方面功不可没,但城市对农民工的歧视、排斥也是不争的事实。农民工的收入低下,权益得不到保障,居住环境恶劣,违章搭建,扰乱社会公共秩序等难题已经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在农村,劳动力是过剩的,土地是短缺的,资本是极度稀缺的,所以想用市场调节这只“看不见的手”来优化配置劳动、资本和土地三要素是非常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