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每天读点素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1705761
  • 作      者:
    (汉)黄石公著
  • 出 版 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西汉谋略家张良的智蒙书,此书:用之修身,可以明志益寿;用之治国,可以位极人臣,用之经商,可以富埒王侯;用之军事,可以百战百胜,听以此书著者黄石公说:读此书可为帝王师矣。
展开
内容介绍
    说到《素书》很多人颇感陌生,但提到张良恐怕无人不知。张良作为韩国贵族曾行刺秦始皇未果,逃到下邳。偶遏一位老人,老人把鞋子扔到桥下,让张良下去帮他捡并给自己穿上后,认为孺子可教,遂授之一卷书,嘱之“读书可为帝王师矣”。这卷书即《素书》,这位老人即秦末汉初五大隐士之一的黄石公。<br>    《素书》中不仅包含治国安邦的大谋略,更有修身处世、为人之道的小智慧,它帮助。“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成就了不世之功。只可惜历史记住了张良,记住了刘邦,记住了大汉王朝,却把《素书》弄之脑后,以至于强良逝后几百年人们不知《素书》为何物。如今我们能一睹其风采,还得感谢晋朝的那个盗掘张良基的盗墓城。珍惜这灭之不易的因缘,让我们细细品味《素书》的奥妙所在,你将受益无穷。
展开
精彩书摘
    老子说:由于世风日下,人们距离天道本有的和谐、完美越来越远,人 心日益丧失先天的淳朴、自然,矫情、伪饰成了人们必备的假面,所以才不 得不用伦理道德教育世人,当用道德教育也不起作用的时候,只好提倡仁爱 。当人们的仁爱之心也日益淡薄之时,就呼吁要用正义,在正义感也丧失殆 尽后,就只能用法规性的礼制来约束民众了。 在我国传统思想中,道、德、仁、义、礼是一个互相依存、互相作用的 体系,应该系统地去认识。老子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 ,失义而后礼,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道、德、仁、义、礼是古人日常修养的五个具体标准,历史上许多在政 治、军事、人文等领域卓有建树的人物,正是依靠对这五个方面的严格要求 和自我修炼,而达到令人仰视的高度,从而彪炳史册。 黄石公是与鬼谷子齐名的谋略家,《素书》是一部权谋的经典著作,但 本书开篇讲的却是似乎与谋略无关的仁义道德。这是因为在黄石公眼里,道 、德、仁、义、礼是统摄一切权谋踩进泥水坑里,此后他就再也不顾惜自己 的鞋了。王廷相最后总结说:“处世立身的道理,也是一样的啊。只要你一 不小心,犯了错误,那么以后你就再也不会有所顾忌了。所以,常常检点约 束自己,是一个人必修的功课。”张瀚听了这些话,十分佩服王廷相的高论 ,终身不敢忘记。 这个历史故事告诉我们,人一旦“踩进泥水坑”,心里往往就放松了戒 备。反正“鞋已经脏了”,一次是脏,两次也是脏,于是便有了惯性,从此 便“不复顾惜”了。有些人,起先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廉洁奉公,偶然一不 小心踩进“泥坑”,经不住酒绿灯红的诱惑,便从此放弃了自‘己的操守。 这都是因为不能事先防范而造成的恶果。 不慎而始,而祸其终,这道理谁都明白,但要做到一直“不湿”,似乎 也很难。一些人为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会设置种种陷阱,包括利用“糖衣 炮弹”来百般诱惑,让你“湿鞋”。 其实,大多数人缺少的也正是这一种自我省察和约束的精神。让自己做 到这一点,为自己的做人做事打造好优良的“软装备”,就等于迈出了超越 一般人的了不起的一步。 我们终生奔波,日夜忙碌,人人离不开运用世间万物以成就大大小小的 繁杂事务。然而,并不知晓这一切都只不过是道体的本有功用(包括我们人 自身在内)而已。 我们以前会说“人定胜天”,认为只要努力没有办不到的事,可是事实 证明,这是人类的一厢情愿。事实上,人类只能顺应自然,而不可能去战胜 它、逆转它。 比如说我们可以将果树嫁接,但是我们不能让一头牛的角上长出苹果来 ;我们可以人工降雨,可是我们不能控制一场海啸的发生;我们可以提高粮 食的产量,但是不可能让1亩地里长出1万斤粮食来。 也就是说,我们尽可以利用大自然的馈赐,可以用人类的聪明才智去创 造一些东西,但是不可能完全违背大自然的规律,不能逆“道”而施。否则 就会自取灭亡。 什么是自然?老子所讲的自然就是“自然而然”,也就是没有“外力” 影响的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现在来理解,它既应包含所有“自然”的存在 ,也应包括“自然运行的规律”。可是,自然既然是至大无外的话,有什么 能成为“外力”而使之“不自然”呢? 黄石公所云之“天道”其实就是自然之力。 我们常说的自不自然的概念其实是针对人类自身而言的,是从人类角度 出发的。人,自有文明以来,也就一直处于这样的矛盾之中:既认为自己是 自然的一部分,又时常将自己置身于自然之外,以至于将自己看成一个能够 影响“自然”的外力。这岂不是本末倒置了么? 有的人认为,人类无须敬畏自然,更不必顺天。 但是,在人类制造了工具,有了一些发明,有了科学发展之后,开始提 出人定胜天这类的口号,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总是“以人为本”。结 果如何呢? 因为“以人为本”,树木被乱砍滥伐,野生动物被屠杀,地球的生态环 境越来越恶劣。人类似乎已经完全忘记了自己本来就是自然的一部分,有什 么道理不去顺应自然而非要以我们人类为本呢?民盟中央副主席张梅颖在看 了德国一个小学生的环保纪实后很感慨地说:“那种不认为自然为母,反以 自然为器,乃至要征服自然的反自然观念,助长了环境灾害中日益严重的人 类。” 的确,许多天灾实为人祸,是因为人类的活动为自然环境带来无可逆转 的伤害。 其实自然就像一个大家庭,这个家庭中不只有人类一个孩子,还有其他 的物种。 当面对自然的时候,我们考虑的不能仅仅是人类自身,否则就会被其他 的“兄弟姐妹”所抛弃。P2-6
展开
目录
原始章第一:大道无边<br>“原”就是根本,“原始”就是最根本和最基础的发端。天道、德行、仁爱、正义、礼制,这五者一体便是为人、做事的根本,这五个方面既是为人处世的落脚点,更包含着立身成名的大道理。本章的内容,就在于论述这五者与人生的关系。<br>敬已要修身,做事先做人<br>以道为本,顺天者昌<br>德者人之所得,万物各得所欲<br>善为他人考虑,常怀恻隐之心<br>义者人之所宜,以立功来立事<br>发乎情,止乎礼<br>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br>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br>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br>时至而行,顺水推舟<br>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br><br>正道章第二:德足怀远<br>正直、善良与仁爱的培养,主要在于把自己看作是一个平凡的人,把自己看作是社会中的一分子,想到能与他人相处共事是一种幸运的缘分,尽力消除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倾向,对世界心存感激,念及他人的优点和好处,让你正直、善良与仁爱之心的波长和别人的波长一致。只有通过这种心的“广播电台”,你才能和别人交换信息和意见,并化敌为友,增加你人生中的朋友和伙伴。<br>宽则得众,惠能使人<br>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则衰<br>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br>做极品之人,走沧桑正道<br>恪尽职守,虽死犹荣<br>要勇于负责,能担当大任<br>寡欲明察者,为人中豪杰<br><br>求人之志章第三:寡欲慎行<br>成大事者应清静无为,少私寡欲,慎行贵言,顺应自然,不要肆意妄为,扰民害民,更不能作威作福,为所欲为,应该让百姓自化、自正、自富、自朴,甚至让百姓感觉不到统治者的存在,才是做到最好。否则,就会招致更大的反抗,引起天下大乱。<br>绝嗜禁欲,所以除累<br>贬酒阙色,所以无污<br>避嫌远疑,所以不误<br>勤奋自勉,博学多才<br>良禽择木,处世慎重<br>人尽其用,量才器使<br>明察秋毫,瘅恶斥谗<br>深谋远虑,三思而行<br>设变致权,所以解结<br>括囊顺会,所以无咎<br>习惯寻求别人的认同,也就等于放弃了自己<br><br>本德宗道章第四:善知进退<br>老子说:善于领兵作战的将领,不逞其勇武;善于作战的人,不容易激怒;善于取胜的人,讲究战略战术,一般不与敌方正面交锋而取胜;善于用人的人,对人谦下而忍让。暂时的屈节让步,往往是赢取对手的资助,使自己不断走向强盛。前进还是退让,关键是要把握局势,要有清醒的头脑,依时局的变化与自身气魄强弱及时调整,方能处处游刃有余。一个懂得退让的人,必然是一个有着大局观的人。<br>夫志心笃行之术,长莫长于博谋<br>忍一时委屈,成一世功名<br>以德为权变之本,以道为操之宗<br>乐莫乐于好善,神莫神于至诚<br>参透福祸,看淡得失<br>知足福无尽,多欲苦无边<br>悲莫悲于精散,病莫病于无常<br>短莫短于苟得,幽莫幽于贪鄙<br>用人不疑,疑人不用<br>自私自利者,易激天下怒<br><br>遵义章第五:统御有术<br>中国有句名言,叫做“温柔天下去得,刚强寸步难行”。一语道破统御术之奥妙。君子柔且刚,刚且柔,这又道出了刚柔相济之道。非一味她柔,而是为柔,月缺不改光;为刚,剑折不钝锋。那么,以柔克刚,要点在于“克”,柔是刚的手段,以柔为挺,以柔为进,这就是柔的实质。人世间的人情冷暖是变化无常的,人生的道路是崎岖不平的。要知退一步之法,明让三分之功。因此,当你遇到困难走不通时,必须明白退一步的为人之道;当你在事业一帆风顺时,一定要有谦让三分的胸襟和美德。这样会让自己的人生之路走得更加顺畅。<br>内明外晦,做事七分<br>知错能改,善莫大焉<br>出言不逊,祸之所伏<br>令与心乖者废,后令缪前者毁<br>喜怒无形,不怒自威<br>好众辱人者殃,戮辱所任者危<br>逢庙烧香,见佛磕头<br>苦口为良药,逆耳见忠言<br>知人还要会善任,远离自私自利者<br>……<br>安礼章第六:行止适度<br>附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