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技术进化论:关于技术、经济、文化与社会的互动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6638514
  • 作      者:
    李亚青,贾杲著
  • 出 版 社 :
    中国书店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李亚青,女,北京联合大学学报编辑部副主编、副教授,科技哲学硕士,主要从事技术哲学研究。近几年发表相关方面论文40余篇,参与国家及省部级多项立项课题研究。
  贾杲,男,理论上专注于文化哲学与中国文化精神研究,闲暇时间研究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理论与实践。
展开
内容介绍
  技术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社会现象,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一种文明的显现,是在人类生存与文化的大背景下而进行的一种社会化实践活动。《技术进化论——关于技术、经济、文化与社会的互动研究》面向具体的技术过程与实践,用系统化的观点,从技术本体论、技术社会学研究、技术经济学研究、技术文化学研究及其技术美学研究等几个维度,全面而又深入地考察与研究技术进化与发展的一般规律,从而丰富与拓展技术哲学研究的广度与深度,逐步使技术进化的研究从隐学过度到技术哲学研究的显学阶段,以便更多的人可以从多角度、多进程的视角去认识技术,认识技术发展,更加理性与全面地发掘与评价技术及其功用,更好地推动科学、技术、文化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展开
精彩书摘
  后面的这种倾向,又从反面对唯科学主义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事实上,矛盾相当尖锐。待哲学层次的反思,才能从根本思想理论上理清问题。当然,两个门类知识的互渗也给哲学本身提出了不少值得改进之处。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此不能“以不变应万变”。可以说,正确地把握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体系的意义同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科学发展的方法论功能,是同一问题的两个不同侧面,但是鉴于唯科学主义已成为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障碍的实际情况,这一课题拟把研究重心放在如何认识和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功能上。
  第二,自然科学研究方法渗透的理论基础是实践的二重性。在这一突破口中,问题的难点不仅在于切实地把握实践乃是对立的统一体,而且还在于要科学地理解其社会屙陛方面与片段属性方面的彼此渗透和转化,其中首先是要理解实践的社会属陛是在其自然属性上的“积淀”,理解表征着实践社会属性的实践自然特征(如物化了的生产力)等等,往往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在宏观上,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促进或抑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以自然物质的形态展示出来(“社会生产力”一语,也反映了这种转换)。在微观上,如《资本论》所言,人“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恩格斯则用“获得性遗传”概念来说明这种积淀。只有从这里出发,我们才可能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明确的轮廓。第三,对实践模型的评价是研究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渗透的必要前提,评价实践的社会的模型,一方面,要反对只承认实践社会属性的神秘主义,与哲学教程的误解划开界线,从而用当代系统理论和电子计算机等新工具,深化人们对社会问题自然属性方面(特别是物化的生产力方面)的把握能力,放开胆子,加深人们对自己所处社会的认识,提高人们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又要反对把实践自然属性方面看成实践整体的绝对还原论或自然主义,强调实践的社会关系方面,以及马克思主义在这一方面开拓研究所得的成果,至今具有不可疑义的指导作用,并要用以规范和修正人们只从自然属性方面把握实践的片面性,以及人们使用实践模型时对模型必须引入的“社会变量”估计的非科学性。事实上,一切成功的实践模型均是在对实践社会关系方面有科学理解基础上建立的,一切不成功的实践模型,例如“罗马俱乐部”公布的《增长的极限》,“没有包括关键性的社会因素”,“只考虑到人的物质系统方面”,对社会关系方面,以“最好的社会条件将普遍出现”为假设,这种假设势必影响人们对社会问题研究的科学性,最终只能得出不科学的结论,应引以为诫。
展开
目录
前言:技术进化的趋势与展望
一、技术进化模式研究
二、技术进化的趋势
三、有关问题的讨论
第一章 概述:技术哲学百年研究
一、技术哲学:19世纪后半叶~20世纪50年代/1
二、技术哲学:20世纪中叶~20世纪80年代/7
三、20世纪80年代以后技术哲学研究的问题与趋势/15

第二章 技术进化的背景研究
一、近现代科学视角的转换及其趋势/17
二、现代技术观的演变与走向研究/24
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渗透分析/32
四、技术综合论:一种新的技术观与方法论/38

第三章 技术是怎样进化的
一、作为一种研究范畴的技术进化/42
二、技术进化模式研究/46
三、技术进化研究评判/48
四、技术域与技术进化/52
五、关于技术进化研究的几点体会/56

第四章 技术进化的机制研究
一、技术域、技术理解与技术进化/57
二、技术环境、技术定向与技术进化/62
三、技术进化一般机制的分析/75

第五章 技术进化的系统环境分析
一、系统环境的界定/83
二、系统环境分析的性质/86
三、系统环境分析的类型/88
四、系统环境分析的方法论意义/92

第六章 技术进化与技术生态
一、技术生态问题的提出/94
二、从生态技术到技术生态/96
三、技术生态:一个新的概念/98
四、技术生态问题的分析方法/100
五、需要深入开拓的几个理论问题/104

第七章 技术进化与高科技战略
一、科技发展与世界新格局/106
二、技术发展模式的分析/116
三、技术发展模式的战略意义/121
四、创新极: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生长点/125

第八章 技术创新与扩散研究
一、技术扩散的研究/129
二、技术创新的共时模式与历时状态/134
三、技术创新扩散的新模式/140
四、技术扩散的模型研究/147

第九章 技术进化与技术美学
一、技术美学的研究对象/153
二、技术美学的基本特征/156
三、技术美学的性质/158
四、技术美学的发展/161
五、技术美学在我国发展的现实意义/162

第十章 技术进化的文化取向研究
一、技术文化的内涵/163
二、技术文化的结构/164
三、技术文化的进化模式探讨/169

第十一章 技术进化的社会取向研究
一、社会技术出现的历史背景/174
二、社会技术的内涵及其特征/178
三、社会技术的现实意义和发展前景/181

第十二章 技术进化的政策与体制取向研究
一、科技政策理论基础论纲/182
二、对科技体制改革总体目标实现过程的探讨/185

第十三章 科技关系与科技生产力
一、科技关系与科技生产力/188
二、科技生产力与科技第一生产力/192
三、一个规律:科技生产力与科技关系/195
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制约因素/197

第十四章 技术进化与技术全息论
一、全息论与技术全息/201
二、技术全息论的内涵及理论框架/204
三、技术全息论的发展前景/208

第十五章 技术进化的经济取向研究
一、国际科技与经济结合模式的演变及趋势/209
二、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一体化及其主体选择/214

第十六章 技术进化与区域环境发展的实证研究
一、技术环境与技术发展战略的关系/221
二、西北地区技术环境的状况和特点/224
三、制定西北地区技术发展战略应考虑的几个关系/228

第十七章 技术进化个案研究
一、纳米技术系统研究/232
二、纳米技术产业化障碍及对策分析/243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