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思想道德风尚中,胡风流进汉俗,凸现了胡人风格,也改善了汉俗,丰富了中华思想道德文明的内涵。所以,元朝具有自然活泼的思想氛围,对人性的束缚显然少了,也不过于计较细节了。君臣之间,唯知经典之为尚,处理问题宽慈仁厚。据孔齐《至正直记》记载,宋遗民梁栋作诗,被仇家诬告,礼部则认为,“诗人吟咏情性,不可诬以谤讪,倘使是谤讪,亦非堂堂天朝所不能容者”,可见在思想文化问题上很有政治宽容性。
忽必烈重视以“祖述变通”手法淡化民族边界与民意隔阂,缓解蒙俗与汉俗、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思想差异与矛盾。从辽、金时期开始,就面.临着是用北方民俗来改造中原民俗,还是用汉俗改造胡俗的艰难选择,元朝统一天下以后,解决蒙政与汉法、蒙制与汉制的矛盾问题,解决长于武功而短于文治的冲突问题,解决牧人利益与农人利益关系问题,解决蒙古贵族与封建地主之间的矛盾问题,都表现得比较灵活与宽容,竭力避免思想矛盾激化。
三、关心民生以化解民众中的不合作意识
元朝统一天下以后,民众中的对抗意识、不合作意识的强烈程度是可想而知的。元朝思想道德教育之所以能很快地发挥稳定天下的作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对民生的关注,使汉族中的不合作意识很快消解。忽必烈《即位诏》中明确地公示天下,把民生关注放在第一位,“虽承平未易遽臻,而饥渴所当先务”。“以农桑为急务”,“劝农桑以富民”,以解饥富民为急务,也适应了民心诉求。1271年忽必烈大赦天下,“应天下惟以至诚,拯民者莫如实惠”,明确地宣示了以“至诚”应天下、以“实惠”拯民众的思想教育路线。元朝统治者一要以提升自身诚德问题为前提,二要以解决民众饥渴为先务,是很得人心的思想道德教育方略。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