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史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8079693
  • 作      者:
    张世欣著
  • 出 版 社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张世欣(1940-),原名张世鑫,浙江义乌人。1963年毕业于杭州大学中文系。浙江师范大学教授。主讲《思想政治教育学》、《领导科学》等,曾获浙江省政府教学奖,浙江省教育厅教学奖、科研奖。曾被推选为浙江省政协委员、金华市人大代表。曾发表《中华文化“和”观念辨析》、《才耶、学耶、识耶7时乎、运乎、命乎?——析骆宾王个性特征》、《辨析“沉默的螺旋”》等论文多篇,曾主编《师范生思想道德修养》等教材两部,已出版专著有《鬼谷先生与说服技巧》、《道德教育的四人境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规律论》、《师道观的解读与重构》、《思想教育规律论》等九部。
展开
内容介绍
    这里回响着五千年中华思想道德文明的时代进行曲与教育交响诗;这里展现了从黄帝开始一代代人以人文化成天下的巨幅教育画卷;这里记录了在浩瀚的历史资料中淘沙取金、剖石采玉的执着与真诚;这里宣示了一个思想道德教育者几十年来对传统经验的细心解读与深沉思考……历史的价值不仅在于揭示以往的轨迹,更在于指示未来的走向。任何创造未来的伟举都需要历史智慧的有力支撑,汲取先人的思想活力与教育智慧是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大厦的基础。
展开
精彩书摘
    社会思想道德风尚中,胡风流进汉俗,凸现了胡人风格,也改善了汉俗,丰富了中华思想道德文明的内涵。所以,元朝具有自然活泼的思想氛围,对人性的束缚显然少了,也不过于计较细节了。君臣之间,唯知经典之为尚,处理问题宽慈仁厚。据孔齐《至正直记》记载,宋遗民梁栋作诗,被仇家诬告,礼部则认为,“诗人吟咏情性,不可诬以谤讪,倘使是谤讪,亦非堂堂天朝所不能容者”,可见在思想文化问题上很有政治宽容性。
    忽必烈重视以“祖述变通”手法淡化民族边界与民意隔阂,缓解蒙俗与汉俗、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思想差异与矛盾。从辽、金时期开始,就面.临着是用北方民俗来改造中原民俗,还是用汉俗改造胡俗的艰难选择,元朝统一天下以后,解决蒙政与汉法、蒙制与汉制的矛盾问题,解决长于武功而短于文治的冲突问题,解决牧人利益与农人利益关系问题,解决蒙古贵族与封建地主之间的矛盾问题,都表现得比较灵活与宽容,竭力避免思想矛盾激化。
    三、关心民生以化解民众中的不合作意识
    元朝统一天下以后,民众中的对抗意识、不合作意识的强烈程度是可想而知的。元朝思想道德教育之所以能很快地发挥稳定天下的作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对民生的关注,使汉族中的不合作意识很快消解。忽必烈《即位诏》中明确地公示天下,把民生关注放在第一位,“虽承平未易遽臻,而饥渴所当先务”。“以农桑为急务”,“劝农桑以富民”,以解饥富民为急务,也适应了民心诉求。1271年忽必烈大赦天下,“应天下惟以至诚,拯民者莫如实惠”,明确地宣示了以“至诚”应天下、以“实惠”拯民众的思想教育路线。元朝统治者一要以提升自身诚德问题为前提,二要以解决民众饥渴为先务,是很得人心的思想道德教育方略。
展开
目录
绪论 天人之际与古今之变的教育推究
第一节 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史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的历史发展轨迹
第三节 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史的研究思路

一编 思想道德教育的自觉性寻绎
第一章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第一节 思想道德教育理念的原始表述
第二节 乐、舞、教的原始演绎
第三节 三大崇拜中的教育朦胧
第四节 “群居和一”追求中的教育需要
第五节 黄帝:使民心归一、万邦和合的教育始祖

第二章 尧舜禹、夏商的重德、敬神教育
第一节 从以德聚民到以天制人的教育嬗变
第二节 以身示范教育的原始雏形
第三节 神道设教的运行机制
第四节 思想道德意识泛性传播体系的形成
第五节 箕子:思想道德教育理论思维的源头
第六节 思想道德教育混沌中的创意

第三章 西周“敬德保民”教育
第一节 从尊天向重人转换的思想革命
第二节 “敬德保民”的教育纲领
第三节 “礼乐教化”的教育体系
第四节 刚性机制与柔性运行
第五节 周公:以天下归心为后世教育范式的创造者

二编 思想道德教育的多元性竞争
第四章 春秋战国时期百虑一致的教育活力
第一节 全民参与的多元性教育格局
第二节 百家异教的开放性教育体系
第三节 张扬人本意识的共向性教育主题
第四节 百家“众持”“殊途”的教育运行活力
第五节 以理论争辩推动思想扩散的时代性格

第五章 儒家“天下有道”追求与其“助君教化”功夫
第一节 儒家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体系之崛起
第二节 孔子“天下归仁”的教育追求
第三节 孟子“善教得民”的教育呼唤
第四节 荀子“化性起伪”的教育指向

第六章 道家“人法自然”思想与其柔性教育
第一节 道家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体系的形成
第二节 唯道是从的教育纲领
第三节 “抱朴守真”的教育取向
第四节 “贵柔守雌”的运行规则
第五节 对教育异化的警觉

第七章 墨家“兼爱相利”追求与其“上说下教”主动
第一节 墨家思想道德教育潮的兴起
第二节 “兼爱”“相利”的政治指向与社会理想
第三节 以实为务的教育理论体系
第四节 “上说下教”的教育主动
第五节 墨家思想道德教育的历史价值

第八章 法家“以力生德”思想与其刚性教育
第一节 法家思想道德教育体系的形成
第二节 尊主富国的教育目标与社会理想
第三节 以力生德的教育导向体系
第四节 借助“势”、“术”的教育传播
第五节 刚性特色与历史价值

三编 思想道德教育的一元性追求
第九章 秦朝以法“壹教”的教育权威性营建
第一节 以法为宗的主导思想的形成
第二节 以法为教的教育体系构建
第三节 政治功利性的指导原则与目标指向
第四节 教育的刚性运行法则
第五节 秦朝教育留下的历史思考

第十章 汉初黄老思想主导的民生第一教育
第一节 黄老思想统治地位的选择与确立
第二节 以过秦反思为教育启动力
第三节 民生第一的教育主题构建
第四节 因人之性的教育运行原则
第三节 教育的成功与软弱的隐患

第十一章 汉武帝后汉朝“春秋大一统”的一元化追求
第一节 “大一统”教育纲领的提出
第二节 独尊儒术的教育体系的构建
第三节 以“大道”“至论”相教的开阔思路
第四节 以教化为大务的有力举措
第五节 “教立于上”转换为“俗成于下”的成功

四编 思想道德教育的博人性探索
第十二章 魏晋南北朝儒玄佛道共时性教育
第一节 政治分裂、思想道德教育举纲为难
第二节 多元共向的教育体系的形成
第三节 强枝弱干,教育重心下移
第四节 以个性解放、生命珍重为教育主题
第五节 从强汉精神向盛唐意识的过渡

第十三章 佛教“愍念众生”思想与其启悟教育
第一节 佛教思想道德教育的兴起
第二节 以空为始教育理念与众生平等社会理想
第三节 人生太苦与心性本觉的对象观
第四节 愍念众生的教育主题
第五节 施行内心开悟教育
第六节 佛教的思想传播与社会接受

第十四章 隋唐“三教圆融”向“先王之教”的转换
第一节 从唐太宗到唐玄宗的教育导向的嬗变
第二节 从王通到韩愈的教育思想转换
第三节 政治、伦理、文化目标共融的教育方略
第四节 开放务实的教育运行张力
第五节 贞观政化的典范意义

五编 思想道德教育的精细化努力
第十五章 宋朝“一道德以同俗”教育
第一节 “道理最大”的教育思想根基
第二节 “一道德以同俗”的教育纲领
第三节 理学思想道德教育体系的崛起
第四节 教育践行的深层化
……
第十六章 辽金元“以儒治国,以佛治心”教育

六编 思想道德教育维新性寻觅
第十七章 明朝“明刑弼教”以驱民从化
第十八章 清朝前期“教化为先”向“持盈保泰”的演变
余论 历史回眸与理性思考 
后记
参考书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