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二本论(即《禅定休息》及《虚幻休息》)已由刘立千老居士译出,并译出其所属的导引法,近年已有翻版。笔者亦已据敦珠法王(bDud'joms rin po che,1904-1987)教授《大圆满心髓修习明灯》(rDzogs pa chen po'i snyzng thig sgron mabsgom pa),将刘译《禅定休息清净车解》加以详明疏义(不拟公开印行)。
龙青巴尊者著《三休息》,为一气呵成之论著。《心性》总述宁玛派九乘次第之修习;《禅定》则专述生圆次第修习,而特别着意于圆满次第中,由气、脉、明点修习得大乐光明及无念;《虚幻》则为修空性之“八幻喻观”,用以对治修乐明之执著。所以三论并非平行,实以《心性》统率后二论。据龙青巴尊者《三休息论总义善说海》(Ngal gso skor gsum gyi spyi don Legsbshad rgya mtsho)所言,《心性》为一切修学之基,《禅定》为观修之道,《虚幻》则为行持之保任作补充。以此之故,《心性》所配之导引则特详,以九十二导引配显三乘止观;以二十二导引配密乘四续部生圆次第修习;以二十七导引配大圆满。而《禅定》及《虚幻》所配之导引则极为简略,但求其握要。所以比较起来,《三休息》较余二者为根本,而《三心性》亦较《三自解脱》与《四部心髓》等论为根本。
三、本论结构
对于“心性”一词,宁玛派大圆满心髓派的定义不同于一般,亦有异于禅宗,他将之视为与《楞伽经》(La nkavatarasutra)中“如来藏藏识”同义名相。凡夫的心性闹乱,即令“如来藏藏识”呈现“藏识”的境相;若由修习之力,令闹乱的心识变为清净,如是其“如来藏藏识”即是呈露“如来藏”的境相。
所以“如来藏藏识”,即综合“心性”为本具智境上自显现的识境境相而立假名。读《楞伽经》时,必须了解这层意思,否则便将陷于混乱,而误解“如来藏”为实有的本体,不知此仅指心识境相。
是故若就污染边而言,“心性”便即是凡夫的心识;若就清净边而言,则“心性”便与“本觉”、“俱生智”、“真如”、“法界”、“实相”及“如来藏”等等之义同。本论着重污染边,说令心性休息而非心性解脱,是龙青巴尊者的自谦,实际上所说的即是解脱道。因此必须与《导引菩提妙道》配合,然后才能由止观的修习,而达“心性休息”(实际上是心性解脱、心性清净)之理。
关于止观修习,宁玛派有九乘次第。许多论述宁玛派修习的学者,每将“八大修部”视为本派的全部修习,实质只是事相,唯九乘次第的止观修习始为精髓。行者亦决须经过此系统的修习,然后始能令闹乱昏愦的心识清净澄明。
本论十三品,结构如下——
一、初八品:为外共因乘止观及义理,此即小乘至大乘的止观。
二、中一品:为内果金刚乘四密续部(事续、行续、瑜伽续、无上续)的止观,即生起、圆满次第及生圆双运。
三、后四品:为密了义无上果乘(即大圆满)的止观及义理。
至于释论《三住三善导引菩提妙道》,则据本论所言,分为外显、内密、密密大圆满三修行住处,据下、中、上三种根器(三善),而详述修习导引,共一百四十一导引法门。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