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灵花灵火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2631930
  • 作      者:
    汤姆?巴特勒-伯顿(Tom Butler-Bowdon)著
  • 出 版 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假如你要阅读心灵修行图书,就读这一本。汤姆·巴特勒-伯顿富有洞见和启发心灵的评论涉及到范围惊人之广的观念和著述,富有洞见的评论和传记信息帮助读者确立心灵修行的全景。该书堪称人类心灵修行经典的最佳指南,引导你阅读甘地、马尔科姆·X和黑麇鹿等伟大灵魂的回忆录,了解来自东方的哲学家。
展开
作者简介
    汤姆·巴特勒-伯顿,毕业于伦敦经济学院和悉尼大学,现在是撰写“个人发展文献”的专家,他撰写的“50经典系列”曾获得包括富兰克林奖在内的多个奖项。他目前还经营着一个个人发展。
展开
内容介绍
    《灵花灵火》穿越长达十几个世纪的时间隧道,介绍和评论了50部有关心灵觉醒的经典之作,从古老的《庄子》到现代卡巴拉智慧,从纪伯伦的《先知》到晰0的《当下的力量》,从米格尔·路易斯的《四个约定》到华理克奇迹般的《标竿人生》,无不捕捉到生命旅程和灵性经验的多样性,既有属灵传统,又有世俗信仰。<br>    《灵花灵火》堪称人类心灵修行经典的最佳指南,引导你阅读甘地、马尔科姆·x和黑麋鹿等伟大灵魂的回忆录,了解来自东方的哲学家,如克里希纳穆提、尤迦南达、邱阳·创巴利波切和铃木俊隆,也有像阿西西的圣方济各、黑塞和薇依这样的圣徒和神秘主义者。<br>    《灵花灵火》跨越古今的视野把我们带入人类之普世的心灵经验,也必将激发世界各地的人们踏上心灵追求之旅。
展开
精彩书评
    阅读《灵花灵火》是何等的振奋之旅!假如你要阅读心灵修行图书,就读这一本。汤姆·巴特勒-伯顿富有洞见和启发心灵的评论涉及到范围惊人之广的观念和著述。我预测,《灵花灵火》本身将成为一部经典。
    ——苏珊·杰弗斯博士,《战胜恐惧》、《拥抱不确定性》的作者

    《灵花灵火》是灵感的万花筒,让读者沉入诸多伟大心灵思想家的观念中。本书富有洞见的评论和传记信息帮助读者确立心灵修行的全景。
    ——《沃特金斯评论》

    巴特勒-伯顿早就确立了“个人发展文献”上的声名,写出了畅销书《自助经典50种》、《成功经典50种》、《心理学经典50种》,而本书则涵盖1500年以来的哲学。思想之广度实属罕见,而且很有启发性。
    ——《星期日邮报》(澳大利亚)
展开
精彩书摘
    1952年穆罕默德·阿萨德作为巴基斯坦特使访问纽约,他已经有二十五年没有来过西方。他原名叫利奥波·德外斯,在二十六岁时,从一个欧洲犹太人转变为穆斯林信徒,从此叛离西方文明。<br>    《麦加之路》这本书名气出奇地小,但它肯定将会成为20世纪灵性转变方面最杰出的著作之一。该书没有完整涵盖阿萨德的一生,只描述了他年轻时候在阿拉伯半岛的经历,特别是1932年夏天到麦加的二十三天旅途。阿萨德在书中叙述,他如何开始被伊斯兰教所吸引,一步步成为虔诚的信徒的历程,书中内涵远胜一般的游记或回忆录。每一位读者读完该书之后,都会改变对伊斯兰教的看法,而这正是阿萨德创作的初衷。<br>    阿萨德年纪轻轻就在著名的《法兰克福报》当记者,才华洋溢,采访报道遍及阿拉伯半岛、巴勒斯坦、埃及、叙利亚、伊朗、伊拉克和阿富汗。他的传奇足以保汪该书的价值,不过我们今天主要聚焦他皈依的理性思考和他的伊斯兰信仰。<br>    初次接触<br>    阿萨德生于1900年,家里三个孩子中他排行老二。父亲是律师,家庭生活优裕闲适。尽管父母不是严格的犹太人,但还是让他从小学习希伯来语和《圣经》,他早年就对犹太人是上帝的“选民”的观念产生疑问,因为那样的话就排斥了其他人。在维也纳大学,阿萨德学习艺术与哲学史,乐于与当地的知识精英打交道。当时流行精神分析学派,但他认为那是“精神虚无主义”,不过是欧洲灵魂空虚的表现。<br>    1920年,阿萨德没有与父亲道别就匆匆来到柏林。开始阶段他像是身无分文的吉普赛人,到后来当上了记者。然而,记者工作不是很有趣,所以,当收到远在耶路撒冷的叔叔的邀请,他立刻赶到那里。阿萨德承认自己有过一般的“东方主义者”的模式化看法:对天方夜谭式的传奇冒险和伊斯兰文化的异域风情稍有所知;欧洲人的传统看法是,相比基督教和犹太教,伊斯兰教仅仅具有边缘性兴趣。<br>    尽管阿萨德是犹太人,但他并不热衷于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他觉得欧洲犹太人蜂拥到一个两千年来都不属于他们的土地肯定会出问题。他注意到,欧洲人看阿拉伯人的眼光就像殖民者看非洲人一样,把他们当作没有希望的落后民族,为此他曾经和以色列的建国者之一查姆·魏兹曼争论过。犹太复国主义者无法理解这位犹太人对阿拉伯人的理解与好感。<br>    皈依与沉思<br>    从数周到数月,阿萨德渐渐地开始从另一个角度洞察欧洲文化,尤其是情绪上的不安全感和道德上的含糊混乱。同时,他也注意到穆斯林的兄弟情谊与言行合一的品格。他发觉,欧洲也曾拥有这种精神的整体性、比如巴赫的音乐、伦勃朗的绘画和哥特式教堂所表现的,但这种精神整体性逐渐为物质主义所取代,整个欧洲大陆的集体心灵被瓦解成了碎片。“进步”的目的开始代表欧洲文化,但专注于物质进步并没有改善人们的福祉。基督教在西方社会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力量,成为纯粹的习俗而仅从表面上被遵守。在阿萨德看来,欧洲人不再相信宇宙是“一个计划心智的表现,并因此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信仰不再是生活的中心,取而代之的是科学和技术。由此带来的后果是,人们只相信现实中能证明的事物,知识体系中已经没有了上帝的位置。<br>    阿萨德决心留在伊斯兰世界,恰好驻地记者的工作延期,他可以顺理成章地游历中东。接下来几年,他写了成百上千篇报道,分析各地民族风情。1926年他成为穆斯林,在沙特阿拉伯的“现代化之父”伊本·沙特的宫廷呆了六年。两人初次相遇时,阿萨德还处在妻子埃尔莎去世的悲痛之中,埃尔莎是在他们夫妇二人首次到麦加朝圣途中染上热带疾病去世的。一般来说,阿拉伯人对西方人抱有怀疑的眼光,但阿萨德对于伊斯兰教全身心的虔诚以及与伊本·沙特的特殊关系,使得他能够访问普通人不能进入的地方。比如很少有外国人能够进入沙特阿拉伯中部的纳吉地区,但阿萨德凭借伊本·沙特的邀请,花了两个月时间抵达那里。最终他完成了对穆斯林生活的默思,与一位生于麦地那的阿拉伯妇女结为夫妻,妻子为他生下一子。<br>    征讨误解<br>    阿萨德注意到,西方人无法真正理解他皈依伊斯兰教。此乃因为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穆斯林文化比西方文明低等。对欧洲人或美国人来说,所谓历史,就是对欧美文明兴起的描述,非西方文化也仅仅当它们影响到欧洲和美国崛起为世界领袖之际才被提及。他评论说,这种扭曲的看法起源于希腊罗马时代,希腊人和罗马人自称“文明人”,把其他地方的人称为“野蛮人”。西方心智可以带着兴趣和自如去默想印度教或者佛教,因为这两种宗教太陌生了,但他们把伊斯兰教视为竞争者,因为伊斯兰教和犹太一基督教的神学享有共同的传统根源。这种敌对情绪表现在十字军东征,对“基督教世界”来说,这提供了一个共同的敌人,从而使得欧洲团结在一起。根据阿萨德的说法,十字军东征是西方心智在对抗穆斯林世界的过程中受到危害的开始,这种对抗往往通过对伊斯兰教义和理想的错误表达来进行。<br>    阿萨德撰写自传的目的,并非是要记录他在风情别致的东方的冒险历程给西方人看,而是为了消除一些谬见。他发现自己是少数可以通晓两大文化的人:“我是穆斯林,但我也是西方人,因而我可以运用伊斯兰和西方两种学术语言。”他审慎地提到,不是穆斯林人民促使他转向伊斯兰教,而是他自身对伊斯兰教的热爱促使他留在穆斯林国家。<br>    伊斯兰的应许<br>    阿萨德推崇伊斯兰教对绝对意志和对简约而优美的《可兰经》之有节制的热爱,就其智慧而言,《可兰经》并不要求树立官方的诠释者。他发现,与西方信仰似乎易于激发的个人主义相反,伊斯兰教给予信徒共同体感。伊斯兰教没有“原罪”的概念,每个人最初都被假定为天主之子,比如穆斯林庄重而恭敬的问候语强调“您”,而不是“你”。书中花了许多篇幅用于传达阿萨德对阿拉伯和伊斯兰的感情。下面这段引文的末尾来自《可兰经》,说的是穆斯林对真主的亲密之感:<br>    “天地之间寂静而孤独,人们出生了;尽管他们生活在艰苦无尽的地方。真主给予万物绝对的正义与仁慈,纯洁与智慧,人们因此无法克制对真主的爱。真主居于无形,散于无形——但由于你在他的造化之内,真主和你的距离比领子和脖子的距离还要贴近……”<br>    先知穆罕默德原本发现,很难让他的绝对真神的观点在阿拉伯部落社会中得到接受,因为那里的人们总是试图保持个人信仰与世俗规则、个人习性的分别,而阿萨德认为,只有当伊斯兰(这个词字面上的意思是“顺服真主”)允许被用来塑造制度与习惯之际,真主给予阿拉伯世界的应许才会实现。<br>    信仰的衰退<br>    作为穆斯林历史与文化学者,阿萨德指出,伊斯兰学问在穆罕默德死后的几个世纪一直在世界上领先,原因很简单:这个新兴宗教是很有理性的宗教,它促使信徒赞叹和知晓真主的创造,与某些“憎恨世界”的基督教派别的神学大不一样。先知曾说过:“求知是每一个穆斯林男女的神圣职责。”知识和信仰之间由此建立起自然的关联,科学也伴随这个启示而得到发展。<br>    不过阿萨德并没有忘记在许多穆斯林社会,在知识和物质方面都出现衰退,并已经导致穆斯林在科学和经济方面停滞不前。在他看来,一旦对先知教义的信仰和遵守减弱,则造就了伊斯兰文明之伟大的创造力冲动和灵心巧手也会跟着减弱。他全然否定来自西方的一种观点,即认为伊斯兰教对其自身衰退负有责任。他指出:“不是穆斯林成就伊斯兰教的伟大,而是伊斯兰教成就了穆斯林的伟大。”<br>    最后点评<br>    《麦加之路》轻松位列世界最佳旅行和探险类读物,给我们描绘了栩栩如生的沙漠夜景,喧闹的集市,麦加和麦地那,放纵的国王的癖好以及贝都因人的风俗习惯。本书对沙特王宫的历史,殖民主义的政治和阿拉伯人的民族自决,提供了眼光独到的洞察,这确实是值得期待的,因为阿萨德毕竟是个新闻记者。但该书成为了一部文学作品,因为它描述了一个人如何慢慢发现自己的心归属于一个他并非生长其中的宗教。如果你还没有真正搞懂伊斯兰教和它的教义,那么这本书可以教给你许多东西。<br>    这本书写于半个世纪前,不过,有足够多的证据表明,西方与穆斯林世界的误解越来越大,因此,此书的视界愈发显出其价值。阿萨德是一位灵性上的纯洁主义者,他对人们没有活出伊斯兰的崇高理想而深感遗憾,但他的批评同样适用于犹太教和基督教。在书的后半部分,阿萨德给读者介绍了一个伊斯兰教的神话人物达加勒,他一只眼睛瞎了,但拥有可以洞穿大地遥远地方的听觉和视觉。阿萨德说这个人物代表想要通过科技统治世界的人性力量,而半瞎则象征着在心智上对真主关起门来。每一种文化都有对物质进步崇拜的弱点,但这并不能填满那保留于我们每一个人心中与神性相联系的地方。
展开
目录
    导言<br>    1 穆罕默德·阿萨德《麦加之路》(1954)<br>    2 圣奥古斯丁《忏悔录》(400)<br>    3 理查德·巴赫《海鸥乔纳森》(1970)<br>    4 黑麇鹿《黑麋鹿如是说》(1932)<br>    5 理查德·莫里斯·巴克《宇宙意识》(1901)<br>    6 弗里乔夫·卡普拉《物理学之道》(1976)<br>    7 卡罗斯·卡斯塔尼达《前往伊斯特兰的旅程》(1972)<br>    8 G.K.切斯特顿《阿西西的圣方济各》(1922)<br>    9 佩玛·丘卓《恐惧之处》(2001)<br>    10 庄周《庄子》(公元前4世纪)<br>    11 拉姆·达斯《活在当下》(1971)<br>    12 爱比克泰德《手册》(公元1世纪)<br>    13 莫汗达斯·甘地《甘地自传》(1927)<br>    14 安萨里《幸福的炼金术》(1097)  <br>    15  卡里尔·纪伯伦《先知》(1923) <br>    16  G.I.葛吉夫《与奇人相遇》(1960)<br>    17 达各·哈马舍尔德《痕迹》(1963)  <br>    18 亚伯拉罕·约书亚·海舍尔《安息日》(1951)<br>    19 赫尔曼·黑塞《悉达多》(1922)  <br>    20 阿道斯·赫胥黎《知觉之门》(1954)<br>    21 威廉·詹姆士《宗教经验之种种》(1902)<br>    22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回忆,梦境,反思》(1955)<br>    23 玛格丽·肯普《玛格丽之书》(1436)<br>    24 克里希那穆提《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1964)<br>    25 C.S.刘易斯《地狱来鸿》(1942)<br>    26 马尔科姆·X《马尔科姆·x自传》(1965)<br>    27 丹尼尔·C.迈特《卡巴拉基本》(1995)<br>    28 威廉·萨莫塞特·毛姆《刀锋》(1944)<br>    29 丹·米尔曼《和平战士成长记》(1980)  <br>    30 麦克尔·牛顿《灵魂之旅》(1994)  <br>    31 一行禅师《正念的奇迹》(1975)  <br>    32 约翰·奥德农修《灵魂之友》(1997)<br>    33 罗伯特·M.波西格《万里任禅游》(1974)<br>    34 詹姆斯·莱德菲尔德《塞利斯廷预言》(1993)<br>    35 米格尔·路易斯《四个约定》(1997)<br>    36 海伦·舒克曼和威廉·塞福特《奇迹教程》(1976)<br>    37 伊德里斯·沙《苏菲之路》(1968)<br>    38 斯达霍克《螺旋之舞》(1979)<br>    39 铃木俊隆《禅者的初心》(1970)<br>    40 伊曼纽尔·斯威登堡《天堂与地狱》(1758)<br>    41 阿维拉的圣德兰《内心的城堡》(1577)<br>    42 特蕾莎修女《简朴道路》(1994)<br>    43 艾克哈特·托利《当下的力量》(1999)<br>    44 邱阳·创巴利波切《突破修道上的唯物》(1973)<br>    45 尼勒·多纳德·沃西《与上帝对话》(1995)<br>    46 华理克《标竿人生》(2002)<br>    47 西蒙·薇依《期待上帝》(1951)<br>    48 肯恩·威尔伯《万法理论》(2000)<br>    49 尤迦南达《一个瑜珈修行者的自传》(1946)<br>    50 盖瑞·祖卡夫《灵魂所依》(1990)<br>    灵性经典50种编年<br>    另外50种灵性经典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