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大学何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301107188
  • 作      者:
    陈平原著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6
收藏
编辑推荐
    陈平原教授在文学史、学术史研究领域卓有建树,在教育史研究领域也独树一帜。在《大学何为》中,他立足于自己对百年中国大学(尤其是北大)的若干研究,聚焦大学在急遽变化的当代世界中的地位与作用,将人文作为大学的核心,集中精力在文化、精神、价值层面上思考大学问题,以人文学者里少有的冷静温和的调子来讨论大学问题的复杂性和改革的代价,赞成“保守疗法”。陈平原教授强调:今天谈论大学改革者,缺的不是国际视野,而是对传统中国以及现代中国的理解与尊重。
展开
作者简介
    陈平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为北大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先后在日本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英国伦敦大学、法国东方语言文化学院、美国哈佛大学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等从事研究或教学。近年关注的课题包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国小说与中国散文、现代中国教育及学术、图像研究等。曾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1);获全国高校一、二、三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著作奖(1995,1998,2003)。先后出版《中国小泌叙事模式的转变》、《千古文人侠客梦——武侠小说类型研究》、《小说史:理论与实践》、《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从文人之文到学荷之文——明清散文研究》、《中国散文小说史》、《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等著作三十余种。其中,涉及大学的有《老北大的故事》(1998)、《北人精神及其他》(2000)、《中国大学十讲》(2002)。兄外,出于学术民间化的追求,1991-2000年与友人合作主编人文集刊《学人》;2001年起主编学术集刊《现代中国》。
展开
内容介绍
    《大学何为》从历史记忆、 文学阐释、精神建构以及社会实践等层面,思考大学作为人类社会极为重要的组织形成,是什么、有什么、还能做什么。《大学何为》将论文与随感、演讲与问答、历史与现实、宏大叙事与私人记忆掺和在一志,造成一种明的“对话”状态,论及理想与现实、中国与西方、制度与精神、个人与国家等,正好对应中国大学改革的“进行时”。<br>    《大学何为》聚焦大学在急遽变化的当代世界中的地位与作用,将人文作为大学的核心,集中精力在文化、精神、价值层面上思考大学问题,以人文学者里少有的冷静温和的调子来讨论大学问题的复杂性和改革的代价,赞成“保守疗法”。
展开
精彩书摘
    大学之道——传统书院与20世纪中国高等教育<br>    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潮流中,“西化”最为彻底的,当推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今日中国之大学,其价值趋向与基本路径,乃舶来品的University,而非古已有之的太学。因而,尽管教育史家喜欢谈论“四千年的中国大学教育”,古今中外“大学”之巨大差异,依然使得二者很难同日而语。这其实正是本世纪中国大学教育的困境所在:成功地移植了西洋的教育制度,却谈不上很好地继承中国人古老的“大学之道”。<br>    积弊已久的传统中国教育,其“无裨实用”,在晚清,成为传播福音的传教士和寻求富强的士大夫集中攻击的靶子。时人之“破旧”,主要攻击的是科举取士;至于各式书院之利弊得失,反而无暇细究。只是在新学制已经创立的二三十年代,有过研究书院的小小热潮。此后,又是长期的沉寂,直到80年代方才有复兴的迹象。可即便如此,今日中国的大学,依旧是欧美模式的一统天下。这就难怪Ruth Hayhoe在描述百年中国大学教育历程时,用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断语:“欧洲大学的凯旋。”<br>    但这不等于说,本世纪中国的教育家,不曾有过借鉴书院教学、发扬传统教育精神的愿望与努力。本文借勾稽康有为、章太炎、唐文治等十位身兼教育家的学问家或政治家融会中西教育的尝试,探讨精神渗透与制度建设之间的巨大张力,力图为二十一世纪中国大学的健康成长提供也许是不可或缺的思想资源。<br>    ……
展开
目录
自序<br>大学记忆<br>大学之道——传统书院与20世纪中国高等教育<br>大师的意义以及弟子的位置——解读作为神话的“清华国学院”<br>文学、史视野中的“大学叙事”<br>设议院与开学堂<br>从新教育到新文学<br>书法的北大<br>北大边缘人<br>大学理念<br>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大学<br>大学排名、大学精神与大学故事<br>大学精神与大学的功用——答《人民日报》记者徐怀谦问<br>大学三问<br>国际视野与本土情怀——我的大学观<br>我看北大百年变革<br>附录  在《读书》杂志关于大学改革座谈会上的发言<br>为大学校长“正名”<br>我看“大学生就业难”<br>我的大学<br>我的“八十年代”——答旅美作家查建英问<br>“好读书”与“求甚解”——我的“读博”经历<br>博士论文只是一张入场券——答《中华读书报》记者问<br>学院的“内”与“外”——答《读书时报》记者问<br>学者与传媒——答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许燕问<br>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读书”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