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3年夏历二月廿五日天亮之前,一阵婴儿的啼哭声,打破了这宁静的长夜,一个新生命诞生了。时令已是明丽的春天,但寒冷仍威逼着整个大地。当时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宽额头、大眼睛的男孩,就是以后被人们誉为中国近代史上继王阳明以后的大学者、国学大师、杰出的书法家、爱国诗人马一浮。
马一浮,浙江绍兴上虞长塘乡后庄村人。乳名锡铭,幼名福田,后又更名为马浮,字一浮,号湛翁,即取《楞严经》“如湛巨海,流一浮沤,起灭无从”之义,晚号蠲叟,或蠲戏老人,即取“蠲除戏论”之意。青年以后,他还用过“忧生”、“耕余”、“太渊”、“一佛”、“臧用”、“被褐”、“圣湖居士”、“宛委山人”、“服休”、“圣湖野老”、“夕可老人”、“绥山老衲”等笔名和别号。
当马浮来到人间的时候,他父亲正游宦四川,为仁寿县知县。此刻,马浮已有三个姐姐,大姐明壁,二姐明畦,三姐惠芳,在那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封建社会里,他的祖辈、父辈,都很盼望着早日有个男孩,以继承马家的香火。
说起马氏家庭,源远流长,可上溯到战国时代。马浮在自撰《会稽马氏皋亭山先茔记》文中开头曾道:“马氏之先,出于伯益。六国时赵奢为赵将,号马服君,子孙因以为氏。在汉居扶风茂陵,世次绵邈,谱牒散缺。自五代时,讳维升者,避梁唐之乱,实始居嵊为大族。后徒会稽,初居吴融。明洪武间,讳思德者,复由吴融徒东墅,别为东墅马氏,世世以儒学著。明亡,三世不应举。”因此,可以推断:马浮的先世是由陕西扶风茂陵迁到浙江嵊县,后又迁到会稽的。也可以看出,马浮的先人,在明灭以后有较长一段时间没有科举致仕。马浮在《兰亭》一诗中,也谈到这方面的情况:“吾家山水窟,领要鲜其人。不有箕颍怀,安致黄虞淳。永嘉昔丧乱,寄泊多名伦。萧条八代士,每与岩壑亲。”可见他的先祖多半在野。“明亡,三世不应举”,显出了马氏家族的清白世系。
马一浮的学问、性格、感情和志望,无疑是在世系清白,诗礼之家的典型环境中陶冶、培养、萌发起来的。特别是他的父亲、母亲、二姐对他的成长影响很深。马浮的父亲马廷培,字德培,号冠臣。是一个忠孝两全的人物,儒学正统的一个典型,也是马氏家风的代表。他自幼敦敏,有异禀,强识过人。在清咸丰十一年时,因他伯父兰舫公任四川仁寿县廷尉时,在一次战争中阵亡,死后无嗣。清廷为褒奖他的功绩,驰书浙江求嗣者。廷培以序宜为后,就承继给兰舫公作为嗣子。入川以后,他先是究心经济学,凡法制、条例、刑名、钱谷及掌故民物,无不探索。后来就为四川叙州府佐幕,不久即擢升为四川潼川府通判,最后调任为四川仁寿县的知县。在为宦期间,他恺弟勤民,民亲之如师保,以贤吏著称。如在潼川府任通判期间,驻太和镇。为了解决地方的利害问题,终日私行察访,或召父老商量。当发觉到,太和镇城外有大榆渡,山水骤至,水满为患,居民就争着渡河避害,而操舟者乘机婪索时,他就制定水则,县厉禁,勒之于石。在遇到大雨暴溢时,他即站立渡口督渡,痛杖要索者,并令日:“敢例外索勿肯渡者,杀!渡多者赏!”于是顷刻而渡数百人。有一次,天暴雨,水淹到城墙,他与民同呼吸,共命运,徒步行在大雨中,跪在城头祷告河神日:“水至,死此。”事也凑巧,他读完祷文,雨果止。少间,水退一尺,少间,又退一尺,天明而尽。后他调职去仁寿县,老百姓感其德,万家焚香拜送,拥舆而别。他到仁寿县后,通过私行察访了解到有一些豪猾在地方作恶,不痛加整治不能安善良。于是就把这些豪猾姓名张榜公布,并令日:“能改者,贷其罪。有敢犯者,必尽法无赦。”于是,群猾大警,相率砻伏引去,或更为良民。未数月,里无藏奸,境内肃然。后来,他的生母倪太恭人去世,上司未准其回籍治丧,痛不欲生,悲念阴郁,遂无久宦之意。未几,遂携妻子儿女回归原籍。他对儿子福田的教育很严,戒以勿为章句学,使读史。日:“不读史,无以见事变之凡,立身之鹄也。”他躬践笃实,孝友纯备,平生务为切己之学。他经常教育儿子要深究朱熹之学。戒之日:“立身制行之道,约之以不苟二字。不苟,即主敬也。事事不苟,然后能事事体察,以深其条理。主敬穷理,一以贯之,非有二也。”显然,这些庭训对马浮今后立志研究理学,是深有影响的。公自挂冠归籍后,家运大否,盗贼相继侵门,家道中落。但他远距官场,怡然自乐。他每以手竹筐,人村市,归撷自种园蔬,由妻子至厨下烹之,全家聚食,他认为这就是田园骨肉之乐。父行子效,这种陶渊明式的“弃宦归隐,以田园为乐”的隐士生涯,对马浮今后“平生志岩穴”,一心为学,不求闻达,也是很有影响的。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