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一体万化:阳明心学的美学智慧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1171301
  • 作      者:
    潘立勇著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潘立勇,1956年生,浙江慈溪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美学/休闲学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审美人文精神论》、《朱子理学美学》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一体万化:阳明心学的美学智慧》为国内外第一部较为系统的探讨阳明心学的美学智慧的著作。在深入研读阳明心学和相关典籍的基础上,广泛吸取海内外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对阳明心学所蕴涵的美学智慧作出了具有现代视野的解读。
展开
精彩书摘
  断定理学或心学与美学无缘的结论,一方面缘于人们对理学或心学的直观印象与成见,另一方面也缘于人们对美学旨趣与品格的片面把握。由于在人们的习惯性印象中,艺术是最为基本和最为重要的审美领域和审美形态,艺术美学是最为基本和最为重要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更是如此;当这种习惯性印象变为习惯性成见时,便容易产生这样的推理或化简:将美学等同于艺术学,再等同于艺术,在美学和艺术之间划上等号。这是一种十分片面的把握。美学与艺术学一方面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又具有十分不同的理论品格;美学与艺术则更是两种不同的精神意识形态。
  精神旨趣
  “美学”作为学科的概念是从西方引入的。众所周知,在历史上美学是哲学的组成部分,最早给这门学科定名,并使之获得独立的学科地位的是被称为“美学之父”的德国古典哲学家鲍姆嘉通。他在1750年首次使用“Aesthetik”这个概念作为自己三卷本巨著的书名,由此宣告了“美学”作为独立学科的诞生。然而,他使用的“Aesthetik”这一词的本义并非是“美”,更不是艺术,而是“感觉”或“感觉学”,这门学科要研究的对象是包含“感情”的、朦胧的、系统而生动的“感性认识”(不是明晰的理性概念认识)。他把美学界定为与研究“知”的逻辑学、研究“意”的伦理学并列而着重研究感性活动的特殊哲学。
  康德则从对人的主观能力的分析入手,将美学规定为对沟通现象世界和道德本体的内在联系的判断力的研究。他在1790年出版的《判断力批判》一书中正式建立了西方的唯心主义美学体系,这个体系被安置在与研究人的理解力的《纯粹理性批判》、研究人的理性的《实践理性批判》并列,且作为沟通两者的桥梁的总体哲学构架中。康德的第三批判的最终意图在于解决认识与伦理、感性与理性,也即现象与本体、必然与自由的分隔与对立,他把解决这种分隔与对立的途径落实到人的一种特殊心理功能即“判断力”。
展开
目录
心的崛起(代自序)
引言:本心体认
第一章 此心光明——阳明的人生历程与生命境界
生命启示
灵光透显
治学悟道
境界圆成

第二章 本体工夫——阳明心学的理论品格
一体构架
存在本体
澄明工夫

第三章 整合转换——阳明心学的理论贡献
心性整合
心理转换

第四章 殊学通旨——心学何以进入美学
何谓美学
理学美学
心学美学

第五章 心外无物——良知为本的本体美学
本心灵觉
良知境界
存在澄明

第六章 当下呈现——境域呈现的现象美学
意在为物
当下呈现
物各付物

第七章 心上工夫——直觉顿悟的体验美学
心与禅悟
缘机体认
直觉顿悟

第八章 事上工夫——随事尽道的行动美学
“知行合”
事上磨练
随事尽道

第九章 自得境界——洒落超越的人生境界
实诚之境
至善之境
自得之境
余论当代启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补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