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我为什么这么恶:《韩非子》说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24093827
  • 作      者:
    老铁手著
  • 出 版 社 :
    陕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老铁手,山西上党人,现居沈阳。理科科班出身,文科自学成材。 老铁手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与狗剩子玩过黄土高坡上的泥巴,陪冯程程压过大都市的马路;领教过中条山的风,见识过关外的雪;热衷于诗词歌赋,研究着金银铜铁。其文以幽默有趣、观点新颖、说理透彻见长,曾出版《战国那些事几》(《铿锵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堪称中华民族智慧的源泉和情感的水库,诸子百家蔚为大观,《韩非子》作为百家中现实的胜出者,自有其过人之处,不读不学,何以知古人的竞争智慧,何以鉴今天的生存发展?《我为什么这么恶》其实是要告诉大家,为了你好我好大家好,我们有必要狠心一点,因为现实中对我们造成伤害的,经常是那些无处不在的小不忍。
展开
内容介绍
    秦国的立国思想是法家思想,法家的集大成者是韩非,而韩非的思想囊括于那本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韩非子》之中。<br>    《我为什么这么恶:《韩非子》说》将引导读者从各个方面进行辨析,分清在怎样的历史环境下韩非说了那些话,以及那些话对历史现实形成了怎样的影响,要让读者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不但能得到鱼,而且知道如何渔。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前面的话<br>    一、我为什么这么恶<br>    《韩非子》中没有专门论述人性的章节,但处处闪现了对人性的理解,韩非始终没有对人性进行主观的褒贬,他用一种近乎冰冷的语气在谈论人性如何如何,人们应该如之何如之何。可见韩非的头脑中并没有人性本善或者人性本恶的区别,他只是在就事论事。<br>    人性本来就是这样的,趋利避害,可能成为建设者,也可能成为破坏者。对绝大多数人而言,他们不会无偿做好事,也不会不计后果地做坏事。韩非并不关心什么是美好的,什么是有意义的,只关心什么是有用的。正因为有此不同,有些人便将“性恶论”的标签贴在了韩非的身上。其实韩非主张既非性恶,也非性善,他已经超越人性的善恶,关注的是君主怎样才能更强大的问题。尼采在《超善恶》中要阐述的意思,有两位古人已经模糊地感觉到了,一个是我们的韩非,另一个是意大利的马基雅维利。<br>    不过由于历史的原因,儒家对人性的定位已经深入人心。孔子在《论语》中有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讲的是仁义,小人讲的是利益。按照孔子的说法,韩非思想应该归入小人一类,是恶的价值观。我们姑且采用儒家的说法,暂将韩非思想定义为“恶”。<br>    现代读者不禁要问,韩非为什么要推出这种“恶”的学说呢?要知道任何学说都是时代的产物,黑格尔说过哲学这东西就是密涅瓦的猫头鹰,只有到临近傍晚的时候才会哇的一声从枝头起飞。当战国这段大争之世快要结束的时候,韩非哇的一声,于是便有了惊世骇俗的《韩非子》。与《韩非子》堪称姊妹篇的《君主论》与《韩非子》有异曲同工之妙。<br>    《韩非子》虽然像2002年的第一场雪一样来得有那么点晚,但还是赶上了秦始皇的二路汽车。秦以后,法家的作用没有减小,但地位却下降了,曾经的老对头儒家被捧上了高位。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法家太务实了、太深刻了、太有力了,这些长处反过来也是短处。有些领域并不适合法家思想,比如教育、宣传、祭祀、文化等。总而言之,一切和国家形象、精神文明建设有关的领域都不太适合法家,但在典章制度、人事安排等方面,法家思想依然起主导作用。<br>    儒家与法家之间并不是泾渭分明,两者的界限总是模糊不清,而且相互渗透,冲突时有发生,特别是在重大改革时期,儒家总是希望德才兼备的能人扭转历史,而法家则试图通过改变制度取得成效。<br>    儒法两家瓜分了官方市场,在民间市场中又有了道家的参与。道家对中国人的影响主要是在社会交往及人情世故方面,中国人处理人际关系很有点打太极的味道。由这些思想形成的社会规则和潜规则既不明晰也不确定,看似不着边际,其实处处存在,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既能将小人捧成明星,也能将英雄拉下马来,我们总是用一生来学习这些东西。<br>    小时候我们受到的教育是人性是美好的、社会是充满爱的、位居高位者都是品德高尚的君子,可是当我们走进社会才发现真实的世界并不像教科书上那般美好,于是乎怀疑产生了,人性是善还是恶?<br>    如果我们拿这个问题采访一名罗马人,一定会让他满头雾水。罗马人头脑中没有人性善恶的区别,在他们看来人性本来就是这个样子,尽管在我们看来罗马人本性邪恶、贪婪、好斗。孔夫子教导我们说君子要远庖厨,可是在罗马连最文雅的人都乐意观看角斗士捉对厮杀的血腥场面。<br>    人性善恶虽然是大是大非的问题,但却很难说清。有的人说一套做一套,有的人做而不说,有的人说而不做,当然也有很少的一部分人怎么说就怎么做,他们要么是高不可攀的圣人,要么就是招人喜欢的性情英雄——曹操的那篇《让县自明本志令》是一种反传统的写法,没有善的虚饰,恶得率真可爱。最苦恼的莫过于那些离开儒家书房,刚刚走进法家竞技场的青年朋友,难免会有被欺骗的感觉。中国古代许多“学而优则仕”的官员都有过这种奇妙的人生经历。<br>    这里有自己改编的小诗几句献给大家: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生气,也不要愤慨,不顺心时看一看《韩非子》,你就会心明眼亮、茅塞顿开。儒家的存在是政治的需要,代表了人们的美好愿望,而法家则揭示了更多的客观实在。<br>    抽象地、形而上地讨论人性的善恶或许没有意义。这本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没有人能够给出确切的解答,一个人能够证明人性多么善,另一个人就能证明出人性多么恶。虽然人们对人性善恶存有争论,但对人性可塑却少有质疑。所以相比于旧《三字经》开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我觉得新《三字经》开头“人之初,如玉璞。性与情,俱可塑”更贴切,前者的语气先验而独断。人性的可塑性在不同学术大师的作品中有不同的反映。<br>    韩非对人性的认识是时代的产物,就像勒·庞对群体心理的认识也是时代的产物一样。战国时期,韩非看到了人们毫无顾忌地追逐利益,才得出人性趋利的结论,并以此为基础发展出一套富国强兵尊君的理论体系。<br>    像任何一部伟大著作一样,《韩非子》反映了时代,超出于时代,照亮了后代。如果没有战国,就不会有韩非这样的政治理论家,同样如果没有民国,就不会有鲁迅这样的战斗文艺家。战国是一个精彩纷呈、独具魅力的时代,不然怎么会产生《韩非子》这朵奇葩?英雄需要土壤,学术同样需要土壤。关于战国,我曾经用不小的篇幅去叙述,但仍感觉只触及不及万分之一的精彩。
展开
目录
总论<br>附:韩非的故事<br>第一章 前面的话<br>一、我为什么这么恶<br>二、不得不察<br>三、优化重组<br>第二章 纵横家韩非<br>一、斩草除根,何其难也——《初见秦》<br>二、不合时宜的《存韩》<br>第三章 转型时期的沟通困难<br>一、难于进言的种种现象——《难言》<br>二、同路人的尴尬——《孤愤》<br>三、进说很难吗?——《说难》<br>四、拿什么打动你,我的君主——《和氏》<br>第四章 主道<br>一、有所不为方能有所为——《主道》<br>二、任法治国,一用就灵——《有度》与《守道》<br>三、严而不苛——《功名》与《大体》<br>四、守紧门户,小心失身——《亡征》、《三守》、《安危》<br>第五章 御下<br>一、有一种爱叫掌控——《爱臣》与《人主》<br>二、一手萝卜,一手大棒——《二柄》<br>三、对君道、御下的全面总结——《扬榷》<br>四、我的朝堂我做主——《南面》<br>五、八不可靠——《八奸》<br>六、真实的君臣关系——《奸劫弑臣》<br>七、谁是最危险的人——《备内》<br>第六章 用人<br>一、用人的形而上学——《用人》<br>二、人才从哪里来?——《问田》<br>三、借你一双慧眼——《观行》<br>四、谁是最可爱的人——《说疑》<br>第七章 法术势体系<br>一、炮轰唯势和唯贤——《难势》<br>二、关于法术的若干问题——《定法》<br>第八章 论战<br>一、对忠孝的反思——《忠孝》<br>二、中看不中用的显摆学说——《显学》<br>第九章 法术当道,消灭诸邪<br>一、流行的不一定是对的——《饰邪》<br>二、君不仁,臣不忠,则不可以霸王——《六反》<br>三、理性至上——《八说》<br>四、向凝固的观点开战之一——《难一》<br>五、向凝固的观点开战之二——《难二》<br>六、向凝固的观点开战之三——《难三》<br>七、向凝固的观点开战之四——《难四》<br>第十章 法度与社会<br>一、无益于时代的五种蛀虫——《五蠹》<br>二、民心与法度——《心度》<br>三、无处不在的矛盾——《诡使》<br>四、善用赏罚,整饬法令——《制分》与《饬令》<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