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跟老子学生存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0693147
  • 作      者:
    高路著
  • 出 版 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中国当代哲学家冯友兰曾把人生区分为四大层级,即动物的生存本能境界、社会功利竞争境界、圣贤境界、天地境界。《老子》突出生命,将生存置于功利、道德之上,可以说是以第一境界来对抗第二、第三境界。但生存却不是单纯的动物本能,其中蕴涵着“道”,而“道”则是天地之根,也就是世界上最根本的道理。所以在老子那里,最低境界与最高境界是混同为一的,生存是一种“道”。 <br>    这种“道”有哪些内容?这就是本书要回答的问题。
展开
作者简介
    高路,曾任大学哲学教师。著有《儒家怎么说》《道家怎么说》《法家怎么说》《佛家怎么说》《中华传统美德一互动读本》《与哲学大师的人生对话》《品韩非学管理》《中华传统美德书》《中华寓言哲理书》《职工道德读本》等。
展开
内容介绍
    《老子》一书只有5000字余,但博大精深,可以从多个角度解读。本书选择生存哲学角度,从世界、得道、人生、生活、道德、处世、做人、治理、谋术等9个方面解读《老子》,以期提取出能够给我们的生存带来实际帮助的道理。为增强可读性,本书采用以故事导入思想理论的体例。道家各派中,庄子的思想与老子最近,故有“老庄”一说。庄子继承了老子关于“道”、自然的学说,发挥了其中有关变化的观点,特别是用寓言形式阐述哲理,对《老子》思想的传播贡献极大,这也是我们在导读中大量采用《庄子》寓言的缘由。
展开
精彩书摘
    3.虚无<br>    导读<br>    南海之帝叫儵(shu),北海之帝叫忽,中央之帝叫浑沌。<br>    儵和忽经常到浑沌那里去聚会,浑沌招待他们很周到。儵与忽总想报答浑沌,他俩商量说:“人身上都长着七个孔,用来进行看、听、吃和呼吸,唯独浑沌没有,我们不妨试试给他凿出孔来。”<br>    于是,他俩每天给浑沌凿一个孔,到了第七天头上,浑沌死了。<br>    ——《庄子·应帝王》<br>    原文摘要<br>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日:“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窍,七日而浑沌死。<br>    简议<br>    这是一篇含义深刻的著名寓言。中央之帝浑沌代表原初存在,前面引用过《老子》的话:“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有这么一个东西,它浑然一体,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存在了),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南海之帝儵和北海之帝忽代表人为。<br>    什么是浑沌?<br>    庄子在概括老子的思想时说:“建之以常无有。”(《庄子·天下》)常指的是“道”,无有即虚无,是说老子把自己的学说建立在“道”,也就是虚无的基础上。《史记·太史公自序》说:道家“其术以虚无为本”。意思是,道家思想以虚无为根本。《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又说:“老子所贵道,虚无。”说的是,老子推崇的是“道”,而“道”的意义则是虚无。这两句话分别是《史记》作者司马谈和司马迁父子讲的。庄子是老子思想的继承人,司马谈和司马迁是西汉时期的大学者,他们的理解比我们更切近。<br>    浑沌就是虚无。<br>    为什么这么说昵?因为浑沌是什么都分不出来,老子曾用“恍”、“惚”、“幽”、“冥”、“无状”、“无物”等词语来表述原初存在,这些词表现的都是模糊不清,浑然不分。由于恍惚不明,人们看不清它,听不到它,摸不着它;即使迎着它,也看不清它的头,即使追着它,也看不清它的尾(《老子·第十四章》,下文正文中凡引用《老子》,只标章节)。当然也就不知道它是什么,没有办法给它一个明确称呼。既然无法进行区分,人们只能说它是虚无。<br>    虚无并不是说什么都没有。原初存在尽管浑沌不清,无法言说,但它确实存在着。所以《老子》说它是“无状之状,无物之物”(《第十四章》),意思是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现象的现象。所以原初存在是有与无的统一体。<br>    那么,什么是虚无呢?<br>    这是《老子》思想中最难解释清楚的问题,学者们众说纷纭。其实,只要联系我们上面的问题“去人为”,问题就容易理解了。清除人类(社会)加在自然上面的东西,把活动、价值观、制度、意义等诸如此类的印记统统拿掉,恢复自然的本来面目,使包括人在内的一切回到自己的天性,没有了人为的规定,就是虚无。换句话说,原初存在是纯粹的、自然的、没有被人改变过的东西。所谓虚无,是针对人的行为来说的,把人为的东西、规定虚无化。从哲学上说,没有规定性(意义)就是虚无。<br>    一旦人类把万事万物纳入自己的观念,赋予它们意义,虚无就被打破了,就像寓言中的儵和忽对浑沌所做的那样,按照人的样子给混沌凿孔,自然就不再是它自己了,自然死亡了。<br>    多说几句<br>    ①无<br>    对于无,《说文解字》这样讲:“奇字无,通于元者,虚无道也。”许慎认为“无”是一个非常奇特的字,它与元字相通。元字上半部分是二字,下半部分是人字,人字往上提,将二的两画相连,就是无字。元的意思是初始,甲骨文、金文的元字为一个大头的人的象形,夸张头颅是为了突出开始,孩子出生是先见头部然后才见身体。无字与元字相通,说明“无”具有世界本原的意义,是“道”的真谛。<br>    ②原初境界<br>    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德国,1889~1976年)认为,“无”比“有”更根本,“无”是原初境界,它不是依赖于“有”的相对性的东西,而是独立的、属于自己本身的绝对性东西,也就是说是本体。然而人们却意识不到这一点,执著于各种各样现成的存在物,迷失于世界之中。<br>    ……
展开
目录
前言<br>一、世界以自然为根本<br>(一)什么是道<br>1.原初存在<br>2.去人为<br>3.虚无<br>(二)“道”生万物<br>1.无生有<br>2.道是万物的基础<br>二、得道以简约为根本<br>(一)得道是一种生活方式<br>1.向自然学习<br>2.得道的人<br>(二)得道是生活的减法<br>1.去欲望<br>2.去智慧<br>三、人生以生命为根本<br>(一)生命与世俗<br>1.生命第一<br>2.牛命的皋调<br>(二)生命与自然<br>1.平常心<br>2.去自我<br>四、生活以真实为根本<br>(一)婴儿的启示<br>1.什么是真<br>2.真者无敌<br>3.真者无失<br>(二)返璞归真<br>1.超越对立<br>2.去机巧<br>3.去雕饰<br>五、道德以公正为根本<br>(一)道德的本质<br>1.道德关系<br>2.道德精神<br>(二)道德三宝<br>1.慈<br>2.俭<br>3.谦<br>六、处世以柔顺为根本<br>(一)柔<br>1.生命的特征<br>2.柔克刚<br>3.柔的表现<br>(二)顺<br>1.什么是顺<br>2.顺的表现<br>七、做人以退让为根本<br>(一)退<br>1.知足<br>2.低调<br>(二)让<br>1.大度<br>2.宽厚<br>八、治理以无为为根本<br>(一)无为的内容<br>1.什么是无为<br>2.为什么要无为<br>3.无为的原则<br>(二)无为的实施<br>1.虚其心,实其腹<br>2.损有余而补不足<br>九、谋术以出奇为根本<br>(一)谋术的原则<br>1.秘而不宣<br>2.后发制人<br>(二)谋术的运用<br>1.物极必反<br>2.不争为争<br>3.露头就打<br>4.借刀杀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