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孔子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0846345
  • 作      者:
    黎东方著
  • 出 版 社 :
    中国工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胡适钱穆林语堂名家赞誉,梁启超的学生,唐德风的老师,易中天的前辈。<br>    通俗讲史第一人黎东方权威品读孔子<br>    抗战后方与台湾文坛两度轰动<br>    通俗讲史第一人·塑造中国人性格的第一人<br>    一段隐藏着中国人精神密码的非凡人生<br>    一段隐藏中国人精神密码的生命史诗。是个中国人,到底总要知晓孔子是怎样一个人、意义何在。不能光知道他一个名字。黎东方先生是梁启超关门弟子,唐德刚的老师。科班出身的通俗说史大家,说起孔子来趣味中不失权威。比起市面上那么多的孔子小说,黎教授这本是少有的非虚构的权威传记。名家手笔,有来头、可细品。
展开
作者简介
    黎东方(1907-1998),河南省正阳县皮店乡人,原名智廉。曾受业于国学大师梁启超,又曾师从法国史学权威马第埃教授,学贯中西。先后任教于北京、清华、中山、东北、复旦等大学。<br>    黎东方先生是“细说体”历史著作的首创者,他将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重要人物和事件,以轻松的语言加以细说。分则为独立的历史故事,合则为一朝断代史。著名的“幽默大师”林语堂先生曾戏言要将自己的头衔让给黎东方。胡适在读过黎东方的书后,也赞赏有加,劝其把中国历朝历代都“细说”一遍。于是黎东方从先秦时代开始,陆续写出《细说先秦》、《细说三国》等书,一直写到《细说民国创立》,合称《黎东方讲史》,其作品可谓通俗性与学术性俱佳。
展开
内容介绍
    孔子是中华文明的根源,孔子的一生隐藏着中国人的精神密码。黎东方著传记《孔子》是通俗讲史大师黎东方教授代表作,观点权威客观,没有夸大虚饰,笔法通俗易懂。带你寻找中国人的精神源头,揭示千古圣人的历史真相。<br>    上世纪四十年代,黎东方在陪都重庆开坛“卖票讲史”,场场爆满,轰动一时。林语堂表示,要将“幽默大师”的名号转送给黎东方。胡适先生读过黎东方的书后,赞赏有加,力劝他把中国历朝历代都“细说”一遍。最终黎东方不负众望,以《黎东方讲史》系列,成就了中国讲史第一人的美名。
展开
精彩书评
    (黎东方作品)外貌虽似通俗,而内容立论不苟,深合史法。<br>    ——国学大师 钱穆<br><br>    标准的深入浅出的通俗历史读物。……用通俗体裁告诉读者以真实的历史,使人立,教人奋,促人兴,其于世道人心,厥功伟焉。<br>    ——历史学家、老报人 唐振常<br><br>    他既已把所要说的史事熟蕴于胸中,按需而取,左右逢源,而通过他的逸趣横生的词锋加以表述,既显示出踏踏实实,决不浮泛;所表述的史事,又都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则其取得那样的成功,岂不正是所谓‘事有必至,理有固然’的吗?<br>    ——历史学家 邓广铭
展开
精彩书摘
    孔子传略<br>    第五章 有目的之漫游<br>    孔子滞留国外,直至公元前484年的最后三个月。在那十四个年头之中,他访问了若干国,其中有几国的封建诸侯对他待以宾客之礼。不幸这些国君没有人真正听从他的意见,或接受他的关于道德学与政治学的理论。<br>    他所遇到第一个国君是齐国的景公。齐景公问他:“如何治国?”他给齐景公以简单的回答:“国君要做得像一个国君,大臣要做得像一个大臣;做父亲要做得像一个父亲,做儿子要做得像一个儿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br>    齐景公说:“何等正确!倘若国君不像国君,大臣不像大臣,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那么,虽则我的仓库堆满了谷子,我能够吃得到么?”<br>    这一次相当平庸的对话,被保存在《论语》之中。我们必须在“字里行间”寻找孔子的真意。事实上,在孔子用这似乎是学术性的语气说出这个哲学大道理的时候,齐景公的行为,不像一个好国君或好父亲。他自己也知道他不是一个好国君或好父亲。<br>    齐景公喜欢大兴土木造豪华的宫殿,向老百姓抽取重税,对老百姓施予重刑,例如砍脚。他有两个坏大臣与两个坏儿子。他死了以后,这两个坏大臣把他的两个坏儿子依次扶立为齐国国君,也依次把他们杀害。<br>    倘若孔子留在齐国稍久一些,可能不免于卷入这些废立与弑君的血案。齐景公确也一度想留孔子,给他以高过鲁国世卿之一仲孙何忌的收入(“以季孟之间待之”)。不过,齐景公重新考虑了一下以后,便把这个念头打消。于是孔子离开齐国。<br>    另一个国的国君是卫灵公,请孔子当他的顾问,给孔子以相同于在鲁国做司寇时的俸禄:六万个单位的谷类。孔子接受了卫灵公的聘请。十个月以后,卫国发生了一件事。<br>    比起齐景公来,卫灵公虽然是较好的国君,却是较坏的父亲。他娶了一位私德不好的女人,名叫南子,作为后妻;因此而使得太子蒯聩对他疏离。<br>    蒯聩企图在公元前496年的第三个月的某一天,在朝廷会议上杀掉南子。这件事做得完全失败。于是,蒯聩逃往晋国。<br>    孔子与这件事毫无关系,然而他忍受不了(如此的父不父,子不子)。他辞职,恢复漫游生活。<br>    我们没有可靠的史料,来确定孔子的每月或每年的行程。我们仅仅知道他在宋公爵国,杞陈蔡三个侯爵国,郑伯爵国,以闲逸的步调,游来游去。另一个他所到的地方,是楚王国内部的叶公爵国。他也到了周王国的国都洛邑。<br>    依照《礼记》的某一章(“曾子问”),孔子在洛邑见到老聃。老聃是周王朝廷中的档案官(守藏史)。此人也许正是《老子》(《道德经》)的作者,也可能不是。倘若已故梁启超先生的判断是正确的。无论老聃是不是与老子为一人,他总之是一位值得孔子重视的突出人物。<br>    在洛邑另有一人,孔子也认为必须一访,以表示敬意。这个人是朝中的另一个官吏,名叫苌弘。苌弘极忠心于他的王,同时也是一位大音乐家。孔子从苌弘那里学得不少学问。<br>    孔子在洛邑一方面结交些朋友,一方面并未忽略洛邑各档案处与图书馆的丰富收藏。他可能尽量抄录了不少的诗歌、赞美诗、圣诗、编年史、历法、卜辞、法律、条例、世系表、条约、宗教性与民俗性的乐谱、铜器上的铭文,以及各式各样的历史文件。<br>    他在杞国与宋国旅行之时,也下了同样的工夫。这两国分别是夏商两个王朝之后。他说:“关于夏与商之间及商与周之间制度的变迁,我在杞宋两国找到了少数的材料,然而不够多,因而无法对这些变迁作充分的说明。”<br>    他在别国也作了类似的研究。他习惯于走到一个地方,便考查他所已经读到的或听到的有关这些地方的记载与传闻。他寻求证据。他说过:“没有证据的话,我们不能相信。”(“无征不信”)<br>    然而,在他漫游的岁月之中,以及一生之中其他的岁月之中,他的主要目的都不是学术性好奇心的满足,而是一件更崇高的事:把他所生存于其中的世界,改造为更好的一个世界。<br>    很少有封建诸侯听他的话,或是给他以招待。陈国的湣公却是这些极少数诸侯之一。孔子每次到了陈国,都受到陈湣公的热烈欢迎,不幸这个微小的陈国,没有多大力量来使得我们孔圣人的梦成为事实。<br>    陈湣公尽管心意极好,却穷得不能按时付给孔子生活费。有一个时候,孔子与随从他的几位弟子,在陈国真正绝了粮。他们饿得体弱不堪,无力从他们所睡的席子上站起来。<br>    仲由是这几位弟子之一。他作为社交用的字是“子路”。子路这个字,知道的人较多。仲由生性率直,此时向他的老师孔子提出抗议:“君子也会穷么?”孔子答复说:“是啊!君子也会穷;但是尽管穷,却仍旧坚守原则。小人到了穷的时候,便无所不为了。”<br>    孔子与子路及其他几个弟子,结果不曾饿死,而活了下去。他们向南移动,到了今日的河南新蔡。新蔡原为蔡国的昔年国都,这个城被楚国吞并了去,成为楚的一部分领土。蔡国在今日安徽凤台附近另设了一个国都。<br>    在新蔡或其附近的另一个城叶县,孔子见到楚国的一位大官,这便是叶公。叶公向孔子问政治的道理,孔子回答:“倘若你能使得邻近的人快乐;远处的人也会来到你的所在,向你恳求使得他们也快乐。”<br>    在另一次会见之中,叶公向孔子夸称:“在我的家乡有性情真诚的人,见到自己的父亲偷羊,就向政府告发他的父亲。”孔子说:“在我的家乡,也有真诚的人,却不如此。他们之中,做儿子的替父亲隐瞒;做父亲的替儿子隐瞒。这样,(在孝慈之中)也包括有真诚。”<br>    再其后,叶公颇想多搜集一些关于这位来自鲁国的奇怪学者的情报。他问仲由:“你的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仲由认为这是对老师与他自己的一种侮辱,便不予以答复。回到寓所以后,他把经过向孔子报告。<br>    孔子笑了一笑,向仲由说:“你怎么不答复叶公,说你的老师在研究学问的时候,会兴奋得忘记吃饭,而且经常快乐得很,忘记了忧愁,甚至不知道他自己快要老了。”<br>    孔子与叶公彼此均知道,在他们两人之间,任何合作或同伙均不可能。于是,孔子及与他同去的几个弟子,不得不走。<br>    他们先回到陈国,其后又去了别的地方。陈国是他们住了最久,与去了最多次的一国。他们至少有四个年头到过了陈国,每次在陈国居住了一些时候。<br>    孔子与他的几位弟子也到过宋国,住了很短时期。当地的一位大臣桓魋,对他们极端敌视。<br>    他们不像是曾经在郑国住过。他们仅仅经过了郑国而已。在郑国的一个小城匡邑,他们费了很大的劲才向当地的居民解释清楚:孔子虽然相貌像阳虎,而实际不是阳虎。阳虎以前在公元前504年伐郑之时,曾经凌虐了匡邑的人。<br>    传说,他们在另一处地方,即卫国的蒲邑,被逼得不能不用武力自救。没有史料能够告诉我们,什么人是在蒲邑与孔子及其弟子为敌,以及为什么他们与孔子及其弟子为敌。<br>    他们也碰到了若干隐士。这些隐士由于本身是悲观主义者,不能明白为什么孔子及其弟子不停地为了一个达不到的目标而奋斗。有一个隐士态度却是例外。此人是卫国一个小城仪邑的“封人”(管理土地登记的小官)。他要求见孔子,在谈了一阵以后,被孔子的改造世界的热心所感动。他从孔子的寓所房间出来,向弟子们说:“你们不必为遭遇不好而难过。这个世界乱得太久了。老天将要以你们的老师为‘木铎’。”木铎是以木头作舌的铜制的铃,更夫用它来唤醒酣睡的人群。<br>    当孔子及其弟子于公元前485年尚在陈国之时,卫国的国君卫孝公派了一位使者来,请孔子再去卫国一次。孔子接受邀请,就和颜回、仲由、冉求、端木赐及其他几位弟子一同去。<br>    卫孝公在公元前493年年初,祖父卫灵公死后,继承了卫国的国君之位。他的出亡了的父亲蒯聩,在阳虎及一支晋国军队的援助之下,回到卫国争位,取得了一个边域戚邑,一直留在戚邑,但未能更进一步。<br>    就这样,蒯聩与卫孝公这对父子已经相持了八年之久,在孔子于公元前485年重新来到卫国之时,仲由问孔子:“卫君等待你教他办政事,您将要从何处先行着手?”孔子以严肃的语气答道:“必须先行正名。”<br>    孔子此时所谓“正名”,意思可能是:做父亲的应该像个父亲,做儿子的应该像儿子。卫孝公既然是个儿子,就应该做一点事,让他的父亲蒯聩快乐,例如把“相持不下的对抗局面”作一结束。<br>    仲由提出他的意见:“老师,您迂到这个样子!在今日的情况之下,正名从何说起?”<br>    孔子被激怒了,立刻对仲由严厉申斥:“由啊,你是一个野人。一个君子对于自己所不知道的事情,就得保持缄默。名倘若不正,言语就不顺,……事就不成,……礼乐就不能振兴,……刑罚就不能恰当,……人民就不能知道把手与脚放在哪里。”<br>    孔子坚持他的原则是对的。仲由对于现实问题的估计也是对的。要结束蒯聩与卫孝公父子二人相持不下的局面,实在找不出可行的办法,除非卫孝公肯把国君之位让给父亲蒯聩。这样的办法,不是卫孝公或他的朝臣如孔圉之流所能接受的。<br>    孔圉在死后被谥为孔文子。他是卫孝公的朝臣之中最重要的一位。他钦佩孔子,但不能支持孔子的看法。<br>    卫孝公像孔圉一样,对孔子也很尊敬。然而关于“正名”,却什么也不愿做。孔子这一次滞留在卫国大约有一年左右,直到鲁国有递信的人来到卫国,请孔子回鲁国去。<br>    ……
展开
目录
细说孔子<br>第一章 孔子以前<br>第二章 春秋时代<br>第三章 鲁国<br>第四章 孔子的幼年<br>第五章 中年<br>第六章 晚年<br>第七章 孔子关于为人的学说<br>第八章 孔子关于为学的学说<br>第九章 孔子关于为政的学说<br>第十章 孔子以后<br>附录一 孔子的弟子<br>附录二 孟子<br>附录三 荀子<br>附录四 孔子年表<br>孔子传略<br>第一章 早年<br>第二章 一座私立学校<br>第三章 鲁国的政治<br>第四章 痛心的经验<br>第五章 有目的之漫游<br>第六章 晚年<br>第七章 直接弟子<br>第八章 间接弟子<br>黎东方历史散论<br>我对历史的看法<br>中国历史的大特点<br>中国历史上的民主传统<br>中国文化之历史的分析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