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论语禅:读懂《论语》的出世之道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3940453
  • 作      者:
    曾琦云,倪新兵著
  • 出 版 社 :
    文化艺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觉悟的快乐
  抛弃自我的执着,快乐的活在当下!
  以《论语》参禅,从《论语》悟道!
  若寻找心灵的家园,可从《论语》中渐修!
  若寻找自性的觉悟,可从《论语》中顿悟!
  中国当代第一本从禅和佛法角度解读《论语》的书!
  生活中有禅,禅中有生活论语禅,让我们重获心灵的安静和生活的意义。
  《论语禅》给我们烦恼的世界带来一剂良药;给我们散乱的心灵带来一种安宁。
  《论语》不是告诉你如何学习,而是告诉你如何“修心”;心净则国土净,心安则众生安,心平则天下平。
  禅语是平凡人生的感动,是大千世界的感恩
  中国当代第一本从禅和佛法的角度解读《论语》的书!
  《论语禅》
  有一种思想,来源于宗教,又高于世俗的一般宗教,那就是“禅”。
  禅突破了文字的束缚,以静寂的,心灵为归宿,从静定中去感悟人生的真谛。因此,从禅的角度来看《论语》,会使我们站在更高的角度,入于文字又出于文字之中。
  孔子是一个仁者,更是一个禅者,什么叫做“禅”,简单多说,禅就是观心,就是主宰和把握自己当下一念,禅修就是通过反省观察,去掉一切私心杂念,进入无我的境界。
展开
作者简介
  曾琦云,中国领导科学院博士,普陀山佛教文化研究所特约研究员,湖南省佛教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国禅文化艺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国际禅文化艺术联合会副会长。出版专著多部,如《内圣外王-解读一代儒宗曾国藩》《舍利与修行》《宗教文化导论》《每日论语》《印光大师说净土》《安士全书白话解》《新版安士全书校注》等。
    倪新兵,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曾任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理事、省哲学分会常务理事,在美国的耶鲁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应邀到加拿大约克大学卡鲁梅经济学院和奥斯古法学院、芝加哥一肯教育学院进行访问和学术交流。在多家CSSCI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国家级刊物公开发表过论文,主编书籍以及发表专著约120万字。
展开
内容介绍
    这本《论语禅:读懂〈论语〉的出世之道》以《论语》原文二十个篇章为基本结构,从“佛道”的角度,用禅语分别从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解读《论语》。一部《论语》,从开头到最后,千言万语无非就是要你觉悟,让你从觉悟中找到永恒的快乐之道。《论语禅:读懂〈论语〉的出世之道》不是告诉你如何做学问,而是告诉你如何“修心”,所以才有很多很多做人的道理。如此去做人,即能明心见性。
    当时代进入到21世纪,我们大部分人已经失去了内心的和谐和平静。我们的物质条件在不断改善,可我们的烦恼和病苦也越来越多。重新让我们的心回复到和谐平静中去,那么《论语》是治心的良药……让我们每天都在圣人的大智慧中陶冶自己的身心。
    《论语禅:读懂〈论语〉的出世之道》给我们烦恼的世界带来一剂良药,给我们散乱的心灵带来一种安宁。
展开
精彩书摘
  禅者孔子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是书眼,几乎对整个《论语》都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它是《论语》的总纲,是《论语》的眼睛。如果开篇这几句话弄明白了,那么整个一部《论语》就容易读懂了。
  由于国学热渐渐升温,解读《论语》也变得时髦起来了,但解读《论语》,如果不从《论语》的根本入手,则往往会舍本逐末。有人认为,《论语》文字实际并非难懂,告诉大家的东西,也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这话对吗?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
  第一,《论语》文字好懂又不好懂,若不能言外顿悟,那么最简单的文字也会误会。
  第二,《论语》是告诉我们如何得到快乐的,孔子一生说“道”,就是要人得到快乐的。不仅孔子如此,所有的古代圣人都是如此,像释迦牟尼一生说了那么多经典,也是要让人离苦得乐的。世界上几大宗教的教主其终极目的,都是要人得到快乐的。然而,到底什么是快乐?快乐在哪里?世界观不同,快乐也不同。
  快乐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我们感官的一种愉悦,相反人们往往被感官所迷惑,自以为在享乐,而实际上却反而是在堕落。这就是老子所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因此,解读《论语》,我们首先要明白孔子说的快乐是什么样的快乐?然后才能够进一步去探寻如何去得到这种快乐?如此说来,《论语》说它简单却又是不简单的。
  《论语》一开篇就说快乐的,可到底如何理解这种快乐呢?现在一般通行教科书都把“学而时习之”翻译为“学习并且经常温习,难道不是很快乐吗?”
  然而,“学习而又经常复习它,不是很快乐吗”,学生是反对的。因为学生不会认为读书复习功课会很快乐,因为读书已经很辛苦了,在休息时间还要温习功课,没有人会觉得快乐。
  为了理解《论语》开篇这句话,有必要把这句话在翻译时进行扩展。如果仅仅是直译还是难以理解孔子的原意的,因此,这段话的翻译要做如下的把握:
  “学”就是觉悟,觉悟就要时刻把握自己当下一念,不断地反省,警惕自己时时不犯错误。如果你能够时时善念相继,那就是“时习”的功夫了,一旦善念相继,你也就没有恶念了,你也就发起了广大无边的慈悲心,那么你还不快乐吗?你自己有了这种无限的慈悲心,就想要让天下人都得到这种快乐。那么,有朋友从远方来找你,当然也是一件极其快乐的事情。可是并非大家都达到了这种至善的境界,那么如果有人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他,这样我不就是一个君子了吗?
  从上面我的扩充翻译来看,大家想想,孔子是不是一个禅者?什么叫做“禅”,简单地说,禅就是观心,就是主宰和把握自己当下一念,禅修就是通过反省观察,去掉一切私心杂念,进入无我的境界。禅宗起源于印度佛教,在中国获得大的发展,它不立文字,言下顿悟的特点,具有实践的可操作性。中国禅宗六祖是一个文盲,一样可以参禅。而孔子所说“学而时习之”正象征着禅宗的实践性,他类似于神秀禅师所说的“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神秀的这个禅风,被总结为“渐修”,与慧能的“顿悟”是没有矛盾的,因为只有在“渐修”的基础上才能达到“顿悟”的境界。孔子的“学而时习之”就相当于神秀的“渐修”禅。
  “时习”实际是指我们用功的方法,就是要检查你当下一念是否觉悟,儒家又叫做“慎独”。“习”实际就是“练心”,也就是“修心”。过去经常有人将“学而时习之”这句话翻译为“学习并且时常温习”,是因为没有去寻找孔子所说快乐的根源,忽略了孔子的出世之道。孔子的学习不是做学问,他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觉悟。要走向觉悟的彼岸,必须学以致用。即是要把老师所讲的道理,在生活实践中进行对照和观察,自己行住坐卧、言行举止是否都能够做到?最主要是观察自己每时每刻的意念是善的,还是恶的,当达到纯善的境界时,也就是“仁”了,永恒的快乐也就出现了。所以只有觉悟,才能得到人生的真正快乐。
  孔子这里所说的“君子”是求“仁”的人,这个概念相当于佛教所说的“菩萨”。菩萨就是发大慈悲心,要让天下人都离苦得乐,他在生活中利益众生,对于一切众生都平等看待,不因为别人不理解我,就歧视别人,不仅不歧视,而且还要发愿在后世去度他。
  一般认为儒家思想是入世的,可孔子的思想它的本质与佛教一样也是指向出世的。孔子的哲学,我们一般理解为“天人合一”的哲学。如何理解“天人合一”呢?“天”就是出世之道,“人”就是入世之道,“天人合一”就是说出世之道是离不开入世之道的,而入世之道又是离不开出世之道的,“天道”和“人道”是辩证统一的。可是,对于我们来说,理解孔子的学说多从入世的层面去理解,而忽略了孔子之道的出世意义。因此,把“学而时习之”理解为“学习和复习功课”就可知其根源了,那就是大家没有从孔子的出世精神去理解。孔子一生弘扬大道,他虽然立足于入世,但是目的是出世的。
  子贡曾经感叹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庄子说:“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我们认为,不是圣人不讲不论,而是我们没有去仔细体会。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段《论语》开头的话就可以体会出世之“道”,也是全书的书眼。
  曾子《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段话正好是对《论语》书眼的诠释,它把入世和出世有机地结合起来了。“大学”不是我们现在的“大学”,而是做人的学问,既大人之学,用我们现在通俗的话说是如何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如何做一个高尚的人呢?曾子提出了“大学”的培养目标是明明德,即发扬自性本有的美德,这种美德体现在“亲民”二字上。
  “亲民”是入世的,其意君子是不能离开众生的,必须与大众打成一片,要热爱人民,处处关心他人,普度众生。“亲民”其核心要以民为本。我们说孔子儒学的核心是“仁”,而“仁”就是“爱人”的意思,从孔子的“仁爱”,到曾子的“亲民”,再到孟子“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真正的儒学,谁属于原汁原味的?我们认为,曾子是得到了心传的人,孟子是再加以发扬光大的人。
  从入世精神来看儒学,“亲民”两字概括了一切,可朱熹认为这里写了错别字,硬将“亲民”改为“新民”,既不能体现入世精神,自然也不能体现出世之旨。
  然而,仅仅明白“亲民”的入世意义还是不够的。入世“亲民”的目的是什么?是“止于至善”。如果我们“止于至善”了,实际就是连“善”也不执着了,一切都无相,一切都空了,这就到了大快乐大解脱的涅槃境界。因此这里也即体现了大乘佛教的菩萨道。世人拜菩萨,却不知道菩萨就是自己,菩萨就是利益众生的人,佛是“觉悟”的意思,即佛觉悟了,“止于至善”了,不再会进入轮回受苦。而菩萨还没有达到觉悟,就必须利益众生走向无我的涅槃之境,所以菩萨就是就是自利利他,自觉觉他。利他即是自利,觉他即是自觉。
  因此,“亲民”就是入世修行的菩萨,“止于至善”就是已经达到天人合一的圣人,或者说是已经走出六道轮回的佛陀,而要成圣或者成佛,就要入世做“亲民”的菩萨,这就是说要“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业”。
  如何“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业”呢?这就是整部《论语》所阐述的内容,其纲目包括在《大学》所说的“正心诚意、致知格物、齐家治国”等八个条目中间。其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体现出世精神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体现入世精神的。八个条目以修身为本,修身就是修心养性,通过入世修行,回归自己本有的善性。所以《大学》其根本目的是出世的,《论语》的根本目的也是出世的。
  论语禅:
  不离开众生而渐修,不离开时习而顿悟。
  打成一片
  禅宗有句话叫做打成一片,什么叫做打成一片?它的意思将千差万别之事物融通一片,不再有你我、彼此、主客等之间的差别,从而进入众生同体的最高境界。儒家也讲究打成一片,他这个打成一片就是在止于至善时,觉悟自性本空了,就会明白众生同体的道理,所以就会产生慈悲普度众生之愿,就会广结善缘,这就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原因了。
  打成一片是不能离开众生的,所以佛教经常说要普度众生,这是大乘佛教的根本精神,与孔子说的多交朋友,入世济人,其精神是一致的。如果一个人脱离现实,没有朋友,就不可能实现普度众生的宗旨。“菩萨”这两个字在民间都当成“神”的代名词,实际“菩萨”是梵语“菩提萨埵”的简称,中文译为“觉悟有情众生”,也就是上求佛道和下化众生的大圣人。
  大乘佛教强调“自觉觉人,自度度人”,意思是想要自己觉悟,就要发愿让众生觉悟,想要度自己就要先度众生,两者是辩证统一的。
  所以当朋友来了,从你这里得到了帮助,你难道不快乐吗?若没有菩萨之心,不想帮助朋友,那么朋友来了,你是不会有快乐的。所以,我们仅仅从字面上是不能真正理解为何朋友来了就快乐的?
  虽然有普度众生之愿,但是仍然有人不会理解我,仍至诽谤打击我,我也不能有怨恨他,仍旧要发愿今后去度他,他总会有一天会觉悟的。当你这样想的时候,心中自然没有烦恼了,所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体现孔子对曾子所说的“一以贯之”的“恕道”,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只有宽容一切,虚怀若谷的人才有永恒的快乐。一般人都喜欢表现自己,喜欢突出自己,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至于别人不理解我,甚至误会我、诽谤我,我还不怨恨,一般人是很难做到的。可君子就是要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因为这是获得永恒快乐的捷径。如果别人说我好话就高兴,说我坏话就仇恨,那么这个人实际上在为别人而活着,他就失去了自我,时时为世间一切动心,整天为名利而奔波,那么他怎能够得到真正的快乐呢?
  于是,从《论语》的书眼,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所说的快乐,不是感官上的快乐,而是生命解脱的大快乐,这种快乐只有通过修心养性的艰苦修行才能得到,只有在人生实践中时刻反省自己才能得到,只有不断纠正错误让自己的心不受污染才能得到。一句话,只要与众生打成一片,发利益众生的菩提之心,你就时刻生活在觉悟之中,你就在快乐中。
  世人追求名利,沉迷于感官刺激,自以为这样就快乐了。而实际上,这是短暂的快乐。心灵的快乐不是来自感官的快乐,当你心灵的快乐不再来自感官上的时候,那么你就渐渐在开悟了,你的真正的大快乐也就来临了。这就是整部《论语》所要告诉你的真理。
  论语禅:
  与众生打成一片,快乐与众生同在。
  修行先修孝悌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说:“为人处世做到了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反而喜欢冒犯长辈和上级,那是很少发生的事。不喜欢冒犯长辈和上级,反而喜欢造反作乱,那是从来也没有发生过的事。君子致力于追求做人的根本,做人的根本树立起来了,大道的最高境界也就出现了。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不是仁的根本呢?”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句话有人说“仁”就是“人”,属于古汉语的假借。
  程树德《论语集释》、陈善《扪虱新语》:“古人多假借用字。《论语》中如‘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又曰‘观过,斯知仁矣’。又曰‘井有仁焉’。窃谓此‘仁’字皆当作‘人’。”
  王恕《石恕意见》:“为仁之仁,当作人,盖承上文‘其为人也孝弟’而言,孝弟乃是为人之本。”
  李泽厚《论语今读》将“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句话翻译为:“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就是人的根本吧?!”
  我们认为,这些看法是错误的。因为这段话的“仁”是有逻辑推理的结论,是一步一步深入,得出“仁”这个落脚点。首先有子说,要做好一个人的根本是什么,即“为人也孝弟”,这是做人的根本,既然“人”可以用“仁”取代,这里怎么不取代呢?“仁”是孔子所追求的最高的人生境界,这种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道”。如果一个人能够从孝悌开始做人,就树立了做人的根本,做人的根本树立了,并且持之以恒,永不放弃,那么大道的最高境界也就会出现,也就是说终究会大彻大悟的。既然大彻大悟了,那么也达到了“仁”的境界。所以有子说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仁的根本,这个根本是从做人开始,即从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开始的。
  “道”在孔子那里是一种思想境界,也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仁”是指一个人本来就具有的善性,类似于佛教所说人人具有的佛性。孔子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并非说孝悌就是仁,仁是事物的本质,孝悌是事物的表象。用古人的话来说,仁是体,孝悌是用。通过实践孝悌,可以走向仁的境界。通过孝悌,只是恢复人本来面目的方法之一,而且是走向仁的境界的最根本的方法。所以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一个人在生活中做到了孝悌,那么他就能够站稳脚跟了,终究会大彻大悟,发现大道的本源。
  “道”在这里,我们一般都理解为思想体系。但是,“道”在孔子那里就是“仁”,就是大道的境界。而“仁”与“道”是宇宙本来就存在的,所以“本立而道生”的“生”不能翻译为“产生”,因为“道”是宇宙的本体,它本来就是那样,不可能有什么创造发明的,应该翻译为“发现”或者“出现”。到这里,我们就会发现,“仁”并非高不可攀,它每天都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尽到了自己做人的责任,“仁”就每天都在与我们相伴。
  只要一个人首先做到了孝悌,做好了一个人,他就是在追求“仁”,即使不识一个字,在孔子那里也是大学问家。正好像禅宗六祖慧能,原来是一个砍柴人,不识一个字,但是五祖弘忍却把衣钵传给他(从达摩传到他是六祖)。当时五祖的高足还有神秀,因为他比神秀更快地悟透了禅的本质。所以一个一字不识的慧能,反而成为中国禅宗的祖师。孔子也希望自己的弟子不是空做学问,要在实践中去认识真理,在实践中去追求仁的境界。所以,他提出了下手之处,就是从身边做起,从脚下做起。那就是首先在家里做到对父母尽孝,与兄弟友好相处。所以,孔子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孝道也是佛教所提倡的。佛教传入中国后,有一些儒门人士,甚至名人,不能理解佛教辞亲出家的做法,认为佛教无父无君,是不孝,因此自古以来,儒士常常有辟佛的议论。实际上,以慈悲为宗旨的佛教哪有不孝的道理。佛最讲究缘分,有缘才能得度,那么在所有的缘分里面,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缘分应该是最深的。佛教连小到昆虫的众生都不忍伤害,难道可以对缘分最深的父母不孝吗?所以佛在大小乘经典里面无不强调孝亲的重要性。《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佛说盂兰盆经》、《地藏菩萨本愿经》等专门讲述孝道的经典外,其他许多大小乘经典里面无不提到孝亲对于解脱的重要的意义。
  中国历代禅师,虽然出家,但是他们依然奉行孝道。
  宋末元初浙江余姚九功寺有一位禅师,大约公元1294年前后在世,字行已,号懒禅,浙江上虞人。他出家不久,父亲去世,唯留老母贫苦独守。懒禅虽已出家,但深明大义,不负亲恩。虽然自己过的也是清贫淡泊的生活,仍时时接济老母。他奉养他的母亲,不是把十方施主舍于寺庙的财产金钱拿来作养家孝亲之用,而是用他自己省吃减用仅有一点积蓄来养活他的母亲。有时身上穷得一文钱也没有,可是又不能让年老的母亲饿肚皮,只有把自己的袈裟典去,买米回来养亲。
  我们可以从他怀念慈母的四句诗中看出一片赤忱的孝心:“霜殒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去年五月黄梅雨,曾典袈裟籴米归。”这首诗并没有华美的词藻,只是用极普通的词语,叙述极平凡的往事。然而,诗中流露的全是一片赤子之心,母子之情。
  禅家说,心即是佛。可什么心才是佛呢?难道凡夫心也是佛?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佛心就在日常生活中,孝心就是佛心。人们只知道心外求佛,而不知孝顺父母就是佛心。拜心外之佛,不如发菩提心,从孝顺父母开始。
  论语禅:
  爱父母,爱兄弟,爱一切众生。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学而
禅者孔子
打成一片
从“身口意”修行
修行先修孝悌
修口
曾子的观心法门
以民为本
修行三阶梯
贤贤易色
以平等心对待一切人
慎终追远
为众生求
三年无改于父“道”
“和谐”与“中庸”
读书不是做学问
求“道”的定力

第二章 为政
自净其意
人人都有佛性
从渐修到顿悟
父母的菩提心
修行在于行动
识其人,观其心
温故而知新
君子不器
静默的禅者
缘分
参禅与读书
攻乎异端
知“道”
求官之道
行菩萨道
以孝悌治天下
当下承当
预测三千年

第三章 八佾
礼与佛戒
“礼”与清净心
“礼”与平等心
争与不争
美在天然
心诚则灵
为心祈祷
“礼”与生活禅
非暴力主义
在“礼”中入定
常不轻菩萨
在爱情中实现涅檠
敬畏之心
孔子的音乐禅

第四章 里仁
不为境转
仁者的定力
仁者的平等心
自度度人
内省
悟“道”
士志于“道”
正义在心
一念之间
礼让不是软弱
把名位看空
一贯之“道”
事亲并非只是顺从
游必有方
直心是道场106

第五章 公冶长
孔子选女婿
鲁国君子与瑚琏
闭口与闭关
不敢承当
敢做敢当
颜回的“一指禅”
孔子的“棒喝”
无欲则刚
无言之“道”
迷信
愚不可及
菩萨的志向
忏悔

第六章 雍也
众生平等
好人得病
“菩萨”与“罗汉”
无相功德
“道”不远人
文与质
善恶报应看三世
契理契机
求神不如求己
静定则寿
井有仁焉
中庸之“道”
发菩提心

第七章 述而
述而不作
平常心是“道”
菩萨之忧
菩萨之才
万法平等
众生的导师
做自己的主人
安贫乐道
《易》与佛
子不语
菩提就在眼前
仁民爱物
一阐提也有佛性
“仁”的顿悟
放下自己
向佛祈祷
把心放大

第八章 泰伯
不舍不得
恰到好处的美德
全心而去
犯而不校
菩萨的“专制”
修布施心
学而优不仕
隐世修定

第九章 子罕
三不言
驾车与指月
礼拜
无我
无畏
菩萨什么工作都做
无知
以众生为“三宝”
无见顶相
孔子病倒后
自家宝藏
平凡中见不平凡
水的哲学
戒色
颜回的精进
匹夫不可夺志
反经合道

第十章 乡党
三千威仪
穿衣的威仪
斋戒
吃饭禅
无言禅
第一念
爱人与爱物
重义轻财
吉祥卧
慈悲心
时哉

第十一章 先进
野人也可爱
颜回之死
生与死
子路的境界
过犹不及
福慧双修
善人之道
三人之志

第十二章 颜渊
克己复礼
“仁”在何处
不忧不惧.改变命运
谗言之害
“信”最重要
富国先富民
爱与恨
守住本分
片言折狱
救人先救心
菩萨成人之美
政者先正己
去杀心
“闻人”不如“达人”
攻其恶.无攻人之恶
仁者爱人

第十三章 子路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用人放权
名正言顺
樊迟请学稼
诵经与诵诗
善人政治
去贪心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
恒心
和而不同
善人的标准
安祥禅
以杀止杀

第十四章
宪问
宪问耻
不怀居
“立德”与“立言”
仁者无敌
爱之劳之
人尽其才
不失诺言
大仁与小节
本性不变
以直报怨
出世与入世
天子三年不说话
修己,安人,安百姓

第十五章
卫灵公
考验定力
万法归一
无为而治
杀身成仁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色与空
恕道
人能弘道
知行统一

第十六章
季氏
季氏将伐颛臾
三乐
三戒
三畏
九思
陈亢问于伯鱼

第十七章 阳货
阳货欲见孔子
应叛臣之召
做个诗人
“道”在不言中
三年之丧
男女平等

第十八章
微子
好人受难
与隐士对话

第十九章 子张
子张日
子夏日
曾子日
子贡日

第二十章
尧日
中道的境界
天人合一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