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没日没夜地干,晚上11点睡,半夜两点就起来了。”“村里搞计生的干部都不愿意干了,要回家种地。”这种“交够国家、集体,剩下都是自己的”带来的成果是,到1990年村单季稻亩产达到800斤,蔬菜品种由原来的两个变为48个,鱼池百亩,家猪存栏数平均每户四头。但正如黄宗智在《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阐明的观点:如果大量过剩人口堆积在农业生产上,有限土地上的投入到最后只能造成“没有发展的增长”,中国乡村关键性的发展不是来自于“个体”农业生产和小商业,而是来自释放了多余劳动力的乡村工业和新副业。1978年厦禾村一戴姓村民办起了瓶盖厂,这是全村第一家个体企业。此后各类企业不断涌现,其中还有三家台资企业。至1990年,全村建材业有八家机砖厂、一家砂石厂、两家采石场,总资产200万元,年收入400万元。普通村民没有能力办厂,很多人开始跑运输或是从事餐饮等服务行业。据厦禾村史记载,全村当时有大货车10辆、拖拉机70辆、摩托车近百辆,运输业年收入165万元。服务业方面,全村有饮食店36家,理发店11家,维修店10家、粮店4家、洗车场1处,年收入52万元.厦禾村乡镇企业和个人新副业发展的宏观背景是:厦门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
厦门岛包括鼓浪屿在内,总面积大约131平方公里。1935年民国时期政府建立厦门市时,市区范围包括今将军祠以西、厦门大学以北、湖滨南路以南约10平方公里,加之鼓浪屿不过13平方公里。岛内剩余地理空间均属禾山,而禾山历来是传统的农业区。新中国成立后,厦门城市化进程缓慢,主要从邻近市区的火车站地段开始,但直到70年代末,真正意义上的市区几乎没有扩展。1980年国务院批准在厦门禾山湖里大队划出2.5平方公里创建经济特区。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