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从今以后我叫“丁”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1836533
  • 作      者:
    (法)阿纳托尔·盖斯丹(Anatole Ghestin)著
  • 出 版 社 :
    法律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丁神父在油灯下写下一篇篇家信时,不会想到你我此刻坐在书桌前捧读他写于一个、大半个世纪前的东西,所以,他的文字是真诚、质朴和毫无造作的,这也是今天作家们乡野采风、闭门修为、电脑前苦思所不能得到的。我们翻检陈案,译者尺牍劳形,还原给我们一个世纪前的美文与情思,作为今人,我们读它,了解那个时期的历史、人文,满足我们对知识、信息的渴求,我们也能越过这些文字,去谓叹人类如何在艰难、匮乏的物质生活年代互相理解和扶持,走过属于他们的一生;去赞美亲人间血缘的纽带不因时空阻隔而灭失,相反,靠着回忆、祈祷和尺素传情,跨越半个多世纪而历久弥新。
     ·获《凤凰网读书》“新书首发”首页推荐!
     ·读书频道相继连载推荐!
     ·《新京报》报道9月25日在法国大使馆文化中心举办的《从今以后我叫“丁”》新书活动,活动当天丁神父的后人以及本书的译者从法国远赴北京参加活动。


展开
作者简介
     译者简介:
     赵淑美,毕业于北京对外贸易学院。
     -获法国里尔第三大学“深入研究文凭”(博士注册资格文凭)
     -天津外语学院法语教研室任教、曾任教研室副主任等职务
     -法国北加莱海峡大区议会国际关系部项目主管
     -自1993年,受法国杜埃上诉法院特聘为司法翻译,
     -曾任法国法中友好协会理事、法国北方华人协会公关顾问
     -翻译出版法国案集“错案”-法律出版社
     -翻译出版法国小说“总统轶事”

     张洪竹,中文专业。
     -中国政法大学法律专业文凭
     -法国里尔第三大学历史系硕士学位
     -现任天津张盈律师事务所律师、业务顾问
     -参与《错案》、《总统轶事》等译文的翻译及出版。
展开
内容介绍
     《从今以后我叫“丁”》是一部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家书集。一位在20世纪初来到中国河北献县的法国传教士,在50余年的中国传教生活中,将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用美好、质朴、真诚的语言叙述给他远在一万多公里之外的亲人。一百多封家书,我们看到了中国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体会着跨越半个多世纪家人间的尺素传情。十多万字里,涉及到了人文、历史、亲情,对今天的我们,不仅是知识和信息的收获,更多的是对写信者的敬佩。译文优美流畅,其中穿插的老照片更为读者提供了文字所不能传递的真实感。是一部难得的集历史、风物、人情于一体的好书。
展开
精彩书评
     完成了本书的翻译工作,心中那股被激起的波澜却久久不能退去。译者为这位老者不平凡的人生旅途所震动,也为他朴实无华但生动活泼的文字所感染,更为他深刻的人性和淳厚的情感所激励。这一切都让我们好似看到一部真实无瑕的历史纪录片,一幅漫长但生动跌宕的人生画卷,令我们对世界和生命肃然起敬。
     ——译者 赵淑美
展开
精彩书摘

     塞得港这座城市像是从苏伊士峡谷中神奇地开凿出来的,全城都是码头和锚地,住着将近四万居民。这座城市里的一切都是那么新奇,以至我一整天在这里散步,都不会感到乏味。我们意识到已经到了埃及,到了非洲大陆,看到了全新的风俗。孩子们那件简单的上衣一直垂到膝盖,男人戴一顶红色的帽子,是平顶圆锥形并且带穗的,周围还缠上一条花花绿绿的并不干净的头巾。大部分男人穿着一件白色或蓝色的薄布衬衣,常常是颜色杂乱,红白不分明。也有很多男人穿一件小外套,却配上一条短裤。妇女们则戴着黑色遮头巾,还用一块紫色的织物吊在眼睛下面,一直超过她们的下巴,一种装饰着螺旋形流苏的木块遮掩着她们的鼻子。你们可以想象,这全套的装束有多么奇特,是不是令人发笑?
     我还看到,一头骡子在拉着一辆有轨车。检票员是个年轻人,他穿着一件垂到脚跟的白色衬衣,一个黑色的售票袋斜挎在他的肚子上。远处有无数个黑人孩子会把你团团围住,他们带着刷子和鞋油。你只要一伸脚,他们就会给你擦鞋。我们说:“不需要。”他们回答:“先生,没多少钱。”
     那么多的阿拉伯人带着他们的商品大举进入到船上。有扇子商人、书商、卖卡片的、卖珍珠项链的、卖地毯的。他们把甲板摆得满满的,用不可思议的大嗓门儿吹嘘着自己的商品。船上的男人们挥挥手打发走了他们,而在女士们那里,他们可以得到赚钱的机会。同一个小商人问了我一百多次买不买他的明信片。
     ※  ※  ※
     早上有条好消息,左船舷处出现了岛屿!所有乘客立刻奔过来看。的确,我们看到有个小岛在我们视线里,远看只有手绢那么大,绿油油的!要知道,这是从马赛出发以来,我们第一次看到绿色。小小的岛屿上耸立着椰子树,长长的树干,树顶上还飘着一缕缕清烟,这说明岛上有人家!整个岛屿被树木覆盖和遮掩着,但看得见有灯塔矗立在绿岛中央。这突然出现的美景让我们消愁解闷,成了各式交谈的主题。
     昨天,我未能讲完在科伦坡游览的见闻。今天接着写,大厅里只有我一个人,船在左右摇摆,晃得很厉害。这里的房屋、居民、习惯,都和我迄今所见的不一样,我对这一切都感兴趣。这座城市的欧式大楼大多是赭石色的,因为白色会炫目伤眼。道路用当地红色碎石铺就,人们穿的衣服很鲜艳,到处是红色。在东方的强烈的阳光下,这一切混杂在一起,给人极强烈的印象。
     科伦坡是座很奇怪的城市,房子都是紧紧地挨着的,寸土寸金,中间大片的空地上种着棕榈树。还有一个大湖泊,沿着湖边有许多茁壮的树木。从有轨电车上可以瞥见当地人在湖里洗澡,远处有一排破旧的房屋没有楼层,房门都敞开着。一些小货摊摆在门前的街上,也有特别小的商铺。到处挂着一簇簇香蕉,还有瓶装苏打水在陈列着。男理发师在给客人剃头,人们就蹲在自己商品的中,滔滔不绝地吆喝着。真难以相信,当地人都是大说客。
     我们在青枝绿叶覆盖着的美丽的小岛间穿行,时而也沿着突兀的峭壁前进。初升的骄阳辉煌壮丽,阳光照耀着天边的云彩,红彤彤的,有些云朵酷似一缕缕融化的黄金在流淌。汽艇在绵延开阔的泊位间穿梭前行,总之,这里景色壮丽。远处,广阔无垠的港口深处,大轮船在进进出出。我们到码头了,登岸了!我生平第一次看到了这个东方民族,我以为走到了东方的尽头。因为在我看来,新加坡其实就是一个中国的城市。
     ※  ※  ※
     新加坡传教团神父的精心安排使我们非常感动。多亏为我们提供了专用的小车,我们才能立即浏览这座城市。我们经过了中国街区,看到了不同于我们的穿戴人们,以及他们头上的尖顶帽和后边的长辫子,这绝对就是天国天国,西方人过去对封建时代中国的称呼,也称中国人为天国居民。--译注的居民啦。到处是商店,门前有许多铭文题词和广告海报,全都使用中文。这里的人们好像都在干活,没有人闲着。
     今天我们游览了香港。这座城市里的路都建在陡坡上,走起来极不方便。我们几乎不是在走路,而是在不断地爬坡、下坡。科伦坡的人力车在这里不见了。于是,我们只能乘缆车,让它载着我们,顺着陡坡将我们带到了令人发抖的丘陵高地。香港就是在这块丘陵上建立起来的。在半路上,我们看到一队队工人在运沙、运砖或是灰浆。这儿的房屋就是这么建造起来的,一切都是靠人们肩挑手提。
     我们终于登上了山顶,阵阵凉风扑面而来,站在五百米高处,面前的风景极美。游人说:在这里可以了望到世界。往远处看,诸多的岩石像山脉一样拔地而起。这是一个杂乱无章,但又非常稀奇古怪的小岛。
     这座城市有25万居民。我们从山上清楚地看到了植物园,也看到了法国领事馆。我们沿着令人发晕的陡坡走下来,参观了植物园,游览了最大的商业街。
     商店里摆满货品,琳琅满目,东西丰富但缺少情调。我们又到了菜市场,人们所能想到的食品,在这儿都能找到:肥母鸡、兔子、鹌鹑、鲜肉,一串串葡萄,还有长得和法国不一样的梨、菠萝、香蕉、柚子、石榴、荔枝,几乎什么都有。我还需要很长的篇幅才能把我们所看到的那些化妆品和水果的种类写给您。
     ※  ※  ※
     亲爱的母亲:
     我已经到达中国了!四名神父在上海码头上等候并迎接我。他们帮我提箱子,替我照看行李,总之我什么都不用管。我感觉像回到了自己的家,他们带我来到驻地。中国人都看着我,看到我头戴帽子身着黑色的教披,表情有点惊奇。因为这儿的神父们穿的都是华服。顺便告诉你们,那华服很好看又很方便,以后我再给您详细地描述吧。
     在驻地,大家为我们开了欢迎会,热情接待我们。我收到了我的上级、贝克尔神父的一封信。他向我表示欢迎,并指定了我的中国名字。一般来说,在中国名字里,总是设法保留欧洲姓名的一个音节。
     我的名字是这样的:
     丁(家姓),鸣(响声),盛(昌盛,繁荣),(鸣盛是我的名字)
     我的号是:盛赋(意思是名望无边)
     从此,在中国,我的名字叫丁鸣盛,字:盛赋
     午饭时,给我们上了啤酒,非常好喝,可以和里尔的任何一种啤酒相比。还有米饭和其他食品,愿意的话,可以吃面包,都很好吃。这里驻地的房子已经建好了,家具很简单,墙是用石灰浆刷白的。这房子很大,足够宽敞。外国神父们贪婪地向我询问着他们国家的消息,也问了我们很多关于法国的事情。
     晚饭后,我们参观了一个中国堂区的教堂,那是个很老的教堂,曾被改造成塔楼,后来又改回教堂。路上我们经过了一些拥挤的街区,有些街上的摊位和对面摊位之间的距离十分狭窄,庞大的人流在那些死胡同里走动,异常拥挤。看到这种状况,我只能和里尔空地上的集市比较了。
     负重的劳工们在人群中用“噢!呵!”的喊声互相提醒着,用力地喘息着。这里的某些气味最令人难受。怎么说呢,老实的中国人民,他们没有卫生间。我们看见那些端庄的妇女就在您眼前清洗。哎呀,还在您鼻子底下冲洗便盆!但这也无所谓,会适应的。我们还看见,到处都有很大的中国字,用黑色的或是金黄色的写成。
     昨天早上,我在驻地五点钟起床,并很快整理好了床铺。床铺很简单,一个小床垫上铺着床单。睡觉时,这里也不像在法国那样把被子的一端紧紧裹在床垫下,而是把被子放在自己脚下向里面叠一下,再拉到身上将左右两边裹紧。我还学习用中国的方式洗漱,也就是用热水洗漱。前一天晚上,有人给我送来一个大白铁盒子,里边有个容器是装满热水的。铁盒里有个盛水的容器,那周围裹满着糠屑,是用来防止热水变凉的。你们可能想不到,这铁盒子里的水到转天还是热的。
     ※  ※  ※
     我来继续叙述星期六这一天的见闻。我们在街上遇见了一大队人,他们头上戴着礼帽,上面镶着红丝条,服装颜色也很鲜艳,以红色为主。大多数是两个人一伍一起走,有的背着装酒菜的盒子,有的抬着桌子,还有人举着铭文字牌。原来这些人组成的队伍是专门给人送礼的!那个被送礼的人或者是位有名望的人,或者是做了什么好事的人。这支队伍很长,足有120人。我们听说,一般来说,收礼的人总是高兴地收下某些礼物,把其他的留给赠与人。
     ※  ※  ※
     我在一家客栈里给您写信。这个小客栈的顶棚、墙和地面都是泥土建造的,房顶是由三根木头撑着的草帘。从客栈的大门进去,是一个四四方方的大院子,四面都有房子但没有上下层。我们的三辆大车停在院子里,六头骡子在吃着草拌豆子,六名车夫在喝茶。我趁此时间给您写信。我们已经跑了四个半小时。我们似乎走的不是大路,而是压出两道车辙的乡间曲径。我们在车上晃晃荡荡,坑坑洼洼造成的颠簸很容易让人在陆地上有晕船的感觉。我看到远处一块巴掌大的平川,乡村里的几个小房子挤在一堆儿。再远远望去,小土岗上飞着几只麻雀,又有几只鸽子从那里飞起,小黑猪自由自在地在村子的街道上溜达。年轻人背着一竿长秤和沉重的大包袱在赶路,默默地奔向大城市。人们好奇地看着我们,一语不发。天寒地冻,而奇怪的是,到将近十点钟时,升高的太阳又变的暖融融的,好似阳春四月,很多中国人在晒太阳。
     您看,当地的文明和习俗在紧随着我们:我们刚走进客栈的院子,两个店伙计就迎上来,他们递烟,送糖果、花生和柿子。我谢绝了,然后坐到桌前准备吃饭。饭菜虽不那么丰盛,但我的食欲仍然很好。我还看到这个旅店的招牌上写着:《穆斯林客栈》。
     ※  ※  ※
     我继续用铅笔来描绘昨天的事情。这里的人们为了主教和我们的到来,忙得有点儿颠三倒四的。我写完短信,坐到桌旁,有人就给我们送来茶水。红色的泥砂壶,三个瓷碗,还有三个茶托,每个人还另外有个吃饭的碟子。最后又上来八、九个小盘,都是做好的菜:有油煎小鲤鱼、肉糜、凉的淹白菜片、茄子泥、几片夹心鸽肉。还有其他菜肴,但我忘记了菜名。所有的菜都摆在桌子上,让人感到有很多的东西要吃。然后有人给你送来一大碗汤,是粘稠的,汤里有一多半是小小的扁豆和面条。喝完汤,晚饭就算结束了。您会理解,对我们欧洲人来说,吃过肉和菜再喝汤是很困难的。我们往往只是沾沾嘴皮,而留下大半碗没有喝。
     ※  ※  ※
     比起上午来,这会儿我们路过的村庄多了一些。我们看到的砖房不多,然而建造得还相当不错。房屋不分上下层,但是漂亮的屋顶优美地挺立在高处。砖是浅棕色的,挺好看,表面也比我们法国的砖光滑。用石灰浆描在墙面上很细的黑色的线条是那么的整齐。不同大小的墙砖交错着砌在一起,经过精心的计算,形成了既简单又好看的图案。
     ※  ※  ※
     现在是冬季,中国人往往没什么事做。于是,他们十人或十五人凑在一起,在一排排房子前面晒太阳。男人们穿着蓝色的、宽大的棉布裤褂。妇女的穿着方式和男人一样,只是服装样式丰富些。有钱人家女人穿的颜色尤其显眼,上衣下垂到小腿,并且左右两侧在下边开叉。小孩子们的衣服颜色鲜艳,例如:袖子是浅绿色、裤子绛紫色、坎肩是蓝色的,整个看起来颜色搭配得很怪。
     田野上,所有的牲畜都自由自在,骡子、小牛、猪、驴子都在地里溜达。到夕阳西下时,这些牲口又老老实实地回到它们的饲养棚里。只有绵羊是由人们成群放牧着。这里村庄之间没有树木,只是村庄周围有几行树,多数是些梨树和枣树。葡萄的成长情况和咱们那儿一样,不过到了冬天,人们会把葡萄架全部埋在土里。村庄里除了果树之外,再没有别的了,看不到柳树和小榆木。因此,当你看到果树时,你们可以说:啊!这儿一定有个村庄。
     人们常常还会看到一些用泥巴盖着的锥形大土堆,那里面其实是一堆高粱杆,是人们冬天当作燃料用的。所以要用泥土盖起来,是为了防止坏人纵火。
     ※  ※  ※
     一天晚上,我们穿过平川和村庄,一直走到六点半。天已经完全黑下来了,我们把车停在一家客栈的院子里,那里已经有八辆大车了。于是,我们立刻掉进了赶车人和客栈伙计们的喧闹声中。有人告诉了我们吃饭和睡觉的地方。在室内一个方块地上,有两张大桌子和两个又高又窄的木板凳。屋子的墙是用泥草抹的,屋顶的木梁黑乎乎的。这就是我们的饭堂和里面的全部家具。另一房间通过一个开口和这个地方连接。因为没有安装屋门,我就把这个开口叫作门洞。里间屋里有一个砖砌的很大的炕,高0。5米,占了房间的三分之一。您可以躺在那上面,打开席子,铺上被褥,这就是一张现成的床。
     ※  ※  ※
     您会说没有房门的房间会冷吧?不冷。我们把所有的衣服都盖在了身上,这样既暖和了,同时还保证透气。您问屋子里有光亮吗?有一盏油灯,因为这里缺少玻璃,油灯会生成更多的烟。但是黑油烟没有毒。这里也没有玻璃窗,人们不了解玻璃这种东西,所以糊窗户的油纸会很有生意。
     ※  ※  ※
     我两点钟就起床了。五个赶大车的人在门前大声嚷嚷,询问是否马上出发。天还黑着,很冷,不过我穿的很多。坐在车上,用厚硬的被子堵在车棚前面。这一路没什么特别的,只是路很长。从凌晨三点走到中午十二点半,一直走在沿运河的路上。这条大运河连接着北京和南京,是为了给北方各省运送大米才开凿出来的。为了不妨碍船只通过,河上不准许修桥。因此,过河的牲畜、人和车不得不乘摆渡。人们趁机拍打一下身上和鞋底的泥土,喝点儿茶水。看起来,这地方是个重镇,我们过河时看到两名专区公署的士兵在那里吹小号。在这个很少见到西方人的地方,我们听到了熟悉的曲子《爸爸,今天是你的节日》,我觉得很有意思。我们又走进一家客栈,这一家比前面的那几家客栈小很多。客栈老板的家人和朋友都出来了,他们都想看看西方人是什么样子的,他们怎么吃饭。吃饭时,他们给我们上了鸡蛋、鸡和鱼,尽管感觉油腻,但还是很好的一餐午饭。
     饭后我们很快起身,高兴地坐上车又出发了。大家都知道,我们晚上要住宿在范家圪瘩的寓所,为此还要走一个半小时。路上,我用目光在天边搜寻。突然,我瞥见在一丛树林后,在一个钟楼上,也许是在一个有雕刻图案的人字形屋顶上,发现有一个小小的十字架。我为此十分地高兴,因为那是我第一次在中国北方看到天主教堂。
     ……

展开
目录


尺素乾坤,情满人间
——译者的话
重访我的舅公当年传教的地方
——雅克·德勒瓦勒先生1994年访问
张家庄
丁神父故乡今日
——212年译者重访丁神父故乡
奥布尔丹1
一、告别亲人,告别祖国
197年1月7日~197年1月14日
踏上旅途-法国亚眠
里昂、马赛-南国一瞥
登上“太平洋号”邮轮
二、向中国出发
197年1月15日~197年11月15日
离开法国
从塞得港寄出首封家书
埃及掠影
在红海中航行
从亚丁湾到科伦坡
把家信抛进大海
从新加坡到西贡
开赴香港和上海
三、踏上中国土地
197年11月15日~197年11月3日
到达上海
从今后,我的名字叫丁鸣盛
乘“西风号”中国邮轮北上
烟台印象:热情豪爽的山东人
到达北方,踏上坚实的土地
在天津小住
向范家圪瘩出发
四、张家庄:我的第二故乡
197年12月2日~198年9月3日
找到了我的家
从头学习汉语
一天的生活
圣诞家书
新年的祝福
请为我祈祷
豪华的中国晚宴
第一次照相
过中国年
神父和少年的对话
中国人的礼仪
中国的高利贷
祈祷求雨
五、开始传教
198年9月3日~1914年8月4日
奔赴大名府
祝福母亲
来中国一年
比我在欧洲幸福
管理学校
妈妈的包裹
六、难忘的亲情
1921年12月6日~193年6月29日
妈妈的教养,亲人的支持
农村风俗
献县巡回布道
永远记住妈妈的爱
为妈妈亡灵祈祷终生
中国形势尚难预见
七、在战乱中工作
1931年7月4日~1939年3月25日
内战不断
6岁生日
难忘的离家记忆
水灾和贫困
感动上帝
任丘的土匪暴行
日本人的威胁
演好生活中自己的角色
抗战前的天津
祝愿中国和平
战争来临,保持冷静和勇气吧
八、生命的最后历程
1945年1月11日~1961年1月28日
艰辛岁月,坚持信仰
我们靠教民养活
日军的罪行
中国人在学新的生活
退休:79岁结束神职工作
在中国生活5年
幸福在路的尽头
生命中最后的愿望:请亲人
寄些巧克力来
丁鸣盛神父纪年表
编后记
——超越时空的善与美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