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有一长者,遣人持钱,至他园中买庵婆罗果①,而欲食之。而敕之言:“好甜美者,汝当买来。”即便持钱,往买其果。果主言:“我此树果,悉皆美好,无一恶者。汝尝一果,足以知之。”买果者言:“我今当一一尝之,然后当取。若但尝一,何以可知?”寻即取果,一一皆尝,持来归家。长者见已,恶而不食,便一切都弃。
世间之人亦复如是,闻持戒施得大富乐②,身常安隐③,无有诸患;不肯信之,便作是言:“布施得福④,我自得时,然后可信。”目睹现世贵贱贫穷,皆是先业所获果报。不知推一,以求因果⑤。方怀不信,须己自经,一旦命终,财物丧失。如彼尝果,一切都弃。
【校注】
①庵婆罗果:梵amala,一种水果。后秦僧肇《注维摩诘经》卷一《佛国品》:“庵罗,果树名也。其果似桃而非桃。先言奈氏,事在他经。”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卷四《秣菟罗国》:“庵没罗果,家植成林,虽同一名,而有两种:小者生青熟黄,大者始终青色。”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八:“庵罗,或言庵婆罗,果名也。案此果花多,而结子甚少。其叶似柳,而长一尺余,广三指许。果形似梨,而底钩曲。彼国名为上树,谓在王城种之也。经中生熟难知者,即此也。旧译云柰,应误也。正言庵没罗,此庵没罗女持园施佛,因以名焉。昔弥猴为佛穿池,鹿女见千子处,皆在园侧也。”北魏瞿昙般若流支译《正法念处经》卷二七《观天品》:“譬如庵婆罗果树,有大力人摇动其树。若果熟者,随摇则堕;若未熟者,摇之不落。”
②持戒施:指持戒与布施。西晋竺法护译《等集众德三昧经》卷中:“施有二益:离贫匮,得大富。戒有二益:度恶趣,生升天。”
③安隐:梵ksema,指安稳。弥勒造、唐玄奘译《瑜伽师地论》卷五七《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无有病恼,故名安隐。”安慧造、唐玄奘译《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八《决择分》中《谛品》:“无老、病、死等一切怖畏,圣住所依,故名安隐。”龙树造、后秦鸠摩罗什译《十住毗婆沙论》卷一三《譬喻品》:“安名无有贼寇恐怖之事,隐名无有疾病苦痛衰患。”
④“福”,《资福藏》、《碛砂藏》、《普宁藏》、《洪武南藏))、《永乐南藏》、《永乐北藏》、《径山藏》、《清藏))本作“富”。
⑤因果:梵hetu-phala,指原因与结果。隋智[岂页]《摩诃止观》卷五上:“如是因者,招果为因,亦名为业,十法界业起自于心,但使有心诸业具足,故名如是因也。如是果者,克获为果,习因习读于前,习果克获于后,故言如是果也。”元刘谧《三教平心论》卷上:“欲知前世因,今生享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