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萌动?《礼记·月令》:“(孟春之月)是月也,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本意是指草木发芽,就人而言,则可指行动前的心动,代指事物的酝酿、发端阶段。行动前的“畅想”;价值观、人生观形成前的“立志”;一项事业启动前的“酝酿”都可以看作是一种萌动。在事物的萌动阶段,人的观念是有着决定性意义的,有了正确观念的指导,事情的成功就大有希望,而缺乏正确的观念,就是南辕北辙,始终也不能到达事业成功的彼岸。
1.思想支配选择
任何事物都是从萌动开始的,萌动开启选择,而任何一种选择都是由思想和观念决定的,怎么想决定怎么做,即思想决定行动。任何行动都离不开观念的指导,一个人受环境影响形成的既有的思想观念决定他将作出什么样的人生选择。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社会领域的革命需要观念先行,政治领域的改革同样如此。如果没有先进的观念作为先导,改革将难于推动,尤其在改革的初始阶段,由于面临着利益格局的种种调整和传统观念及惯性思维的束缚,普通民众很难信任未知的革新,这时候,改革推动者的观念尤为重要,如果他缺乏先进的理念和坚定的意志,那么想要推动改革就好像痴人说梦。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场在观念变革引导下的伟大实践。经过30年的改革,中国的国力得到显著增强。到2010年,按照国民生产总值计算,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突破3000美元,物质生活日渐丰富;军事上,如预警机、新型核潜艇、新型导弹等先进武器装备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国防实力日益增强;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显著增强,中华民族迈进了伟大复兴的时代。这些成果的取得,离不开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伟大贡献,正是在他的推动下,真理标准的讨论得以破冰前进,市场经济改革得以在困境中推进。
邓小平锐意改革的观念与其自身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邓小平是位有着开放和创新精神的领袖,早年远渡重洋到法国勤工俭学的经历,使得他具有开放思维和包容的眼光;解放战争期间领导第二野战军转战中原,在敌人的重重包围中坚持斗争,让他具备了坚忍不拔的意志;政治上三起三落,使得他能够从容面对政治风浪,宠辱不惊;“文革”期间下放江西,使得他更加了解基层民众的疾苦,形成实事求是的风格。“文革”后复出之初,邓小平就赴日、美等国考察。在对日本8天的访问中,邓小平挤出时间,怀着浓厚的兴趣先后参观了新日铁公司、日产汽车公司和松下电器公司等三个大企业。乘坐新干线从东京去关西时,记者问他有何感想。他说:“快,真快!就像后边有鞭子赶着似的!这就是现在我们需要的速度,我们现在很需要跑。”邓小平在参观新日铁的君津钢铁厂时,仔细询问了工厂的设备、技术,并希望日本朋友把先进的生产管理经验介绍给在那里实习的中国工人,使人感受到了他一定要在中国建成同样先进工厂的决心。正是这种决心在后来促成了上海宝钢的中日合作项目。他还说:“这次访日,我明白什么叫现代化了。”在日本的经历,促使邓小平形成和坚定了改革开放的决心,正是由于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奠定了改革开放的观念,中国人民才能够以破釜沉舟的决心和意志推动改革的顺利进行,如果没有他的改革信念和改革信心,中国的改革开放很可能面临更多的曲折。
●定西人的两种选择
在事物变动将要发生时,人们或许不缺乏改变的勇气和决心,但是如果观念没有发生相应的变化,那么这种变动就将如同始终无法破茧而出的虫蛹,不能化茧成蝶。从我国对西部贫困地区的扶贫经验中可以看出观念的重要作用。很多贫困地区之所以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不仅仅是因为自然条件的限制、资源的贫乏、交通的制约,更多可能是因为当地人观念中没有致富的冲动。如果贫困地区的人们没有致富的观念,他就不会从主观上想方设法摆脱贫困,而是一味地依靠政府和他人的帮助,并且认为这种帮助理所当然。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上海大学生西部考察团到我国最贫穷的县——甘肃省定西县考察,发现最穷的当地人全部家当还不到五块钱,一家人只有一条裤子,大姑娘没有裤子穿,要是想出门,得让母亲把裤子脱下来,女儿再穿上。大学生们看到很多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蹲在墙角晒太阳、抓虱子,就好奇地问干部他们为什么不去找事情做?干部回答说以前给他们在县里砖瓦厂和石灰厂找了活,但是这些年轻人嫌累,不愿意去。学生们问道:他们怎么生活?干部回答:粮食吃完了,就拿着口袋到乡政府去要救济;救济粮到手,一部分留着,一部分换酒喝,吃完了,再来要。有一次,一群摄影爱好者到了这里,见到一群小孩子放羊,摄影人就问小孩子:“你们放羊干嘛呀?”孩子们不假思索地回答:“卖钱。”“卖钱干嘛呀?”“娶媳妇。”“娶媳妇干嘛呀?”“生娃子。”“生娃子干嘛呀?”“放羊!”摄影人无言以对。
由此可见,当时的定西人并不缺乏致富的机会,而是由于长期的扶贫工作,所之产生了“等、靠、要”的思想,一味依靠社会的帮助,这样的贫穷是观念的贫穷。要改变这样的现实,单纯依靠有社会责任感和善良愿望的人们的努力恐怕远远不够。改变贫困地区贫穷落后的面貌关键不在于在物质上给予多少,而是要改变他们的观念,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变输血型扶贫为造血型扶贫。
在改革开放成果的刺激下,尤其是在东部沿海地区先富起来的带动下,定西人萌发了“自强致富”的;中动,产生了寻求致富途径的意识。但是在传统思维方式下,他们找不到致富的路径。农民们认为,定西没有矿产资源,又不沿海沿江,如何能够走上富裕道路呢?在外来观念的冲击下,定西人依托本土资源,发现了自身特有的优势。马铃薯原本是定西的传统产品,但当地马铃薯的品质差、外形差,没有销售市场,此前只是作为农民的口粮,并不能发挥经济效益。在政府的帮助下,定西农民逐渐转变了认识,他们对马铃薯有个生动的比喻:“这土豆就像大姑娘一样,长得不好看,没人要,品质差,也没人要;样好质优的,市场才畅销。”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当地政府和农民一致认为,只有形成规模化经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将粗放型作物精细化,才能开辟马铃薯产业的新局面。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