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成家立业是人生的大事。”可见“成家”和“立业”,对人生来讲,都是同等重要的事情。
一般人讲到“成家”,总以为是指“结婚”而言,好像结了婚,就等于成了家。其实不然,结婚只不过是成家的开始,可以说是走出了第一步。如果从此停止,不再往前走,不生儿育女,就不能算建立家庭,充其量只是一对夫妻而已。我们常常称呼这样的夫妻为“小两口”,是不是?
欧美人的家庭,以夫妻为主轴。他们往往把家庭的关系缩小到夫妻两个人身上,和父母的关系,.和兄弟姊妹的关系,以及和子女的关系,都是短暂的,一段时期过去,彼此就分开了、离散了。甚至于夫妻的关系,也可能是短暂的,一段时间下来,觉得合不来,便可以分居、离婚,劳燕分飞,两个人分开、离别,各走各的。
中国人的家庭,以父母子女为主轴,我们把家庭的关系扩大到三代同堂,甚至五代同堂。
欧美人的个人主义思想,使他们的人生从个人开始,又以个人孤孤单单地结束。一个男人或女人,找到了另外一个女人或男人,两人结婚成为夫妻,叫做一对。这一对夫妻,生了子女,才成为一个家庭。子女长大成人,各自成婚,就离开父母的家,各自建立新家。这时候老家又回到原来一对的情况,不过已经是年老的一对,而不是年轻的一对。这年老的一对,不太可能同年同月同日死亡,所以其中的一个先走一步,又剩下孤零零的一个人。从一个人开始,以一个人结束,这是欧美人自作自受的结果,谁叫他们要主张个人主义呢?
中国人的家族主义思想,认为人一生下来,便应该受到家人的照顾,一直到死亡,也应该在儿孙满堂的情况下,安详地离去。中国人好像特别喜欢热闹,特别害怕寂寞,所以一生下来就要和父母睡在一起,临终的时候,也要眼睁睁地盼望子孙到齐,才肯闭上眼睛。
对中国人来说,子女特别重要,有三个主要的原因:
第一,子女是父母的骨肉,也是父母老年的依靠。
家庭中的关系,可以大致分成三种:那就是夫妇关系、父子关系和兄弟关系。依社会学观点,夫妇关系是一种交互关系,父子关系是一种因果关系,而兄弟关系是一种并列关系。
夫妇分别来自不同的家庭,不论基于哪一种因素而结婚,婚后共同生活,必须以“互相尊重、彼此包容”来互动。也就是以家庭为共同的目标,建立一种交互关系。
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从父母这一边来看子女,先得有共同生活的夫妻关系,基于这种现实,才有生儿育女的理想,所以对产生的子女十分慈爱;从子女这一边来看父母,没有父精母血,便没有自己的存在,基于这种现实,产生纯粹的精神性的孝思。从理想上讲,子女总希望孝顺父母,不过在实际上,有时候不知道怎么做,以致出了差错,做出了不孝的行为。
其实,父母慈爱子女孝顺,原本是一种因果关系;而父母不像父母,子女不像子女,也离不开因果关系。父母的教养是因,子女的行为表现是果。
兄弟、姊妹彼此并列,在父母的教养下,互相影响,也互相砥砺,同样是一对父母所生,兄弟姊妹的发展并不一定相同。
子女是父母的骨肉,这一点全世界的人都承认,没有人会反对。但是子女是父母老年的依靠,就见仁见智,有不同的看法了。
有人主张生儿育女原本是父母自己要做的事,我们事先并没有征求子女的同意,便糊里糊涂地把子女生下来。子女一生下来,就哇哇大哭,是不是一种不满意的表示?既然如此,父母对子女没有恩惠,子女对父母也不必有所报答。父母老了,是父母自己的事,怎么可以依靠子女呢?子女自己有一天也会年老,还不是一样要靠自己!
有人认为人是万物之灵,人和其他动物不同的地方,就是人懂得互助的道理。父母年纪大,子女奉养父母,成为父母的依靠;子女自己成为父母之后,年纪老大,同样可以依靠自己的子女。何况子女在幼小的时候,也依靠过父母,在父母年老的时候,让父母依靠子女,当然也是应该的。
也有人说,子女孝顺父母乃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孝是一种自然的法则,而人不能违背自然法则,所以子女成为父母年老的依靠,不单是供给年老的父母东西吃,而且应该心中充满尊敬和爱,以父母能够享用子女所敬奉的衣食为最大的快乐,才合乎孝道的精神。
第二,子女是家庭的一分子,也是家族的继承人。
结了婚的夫妻,生育子女是一种天性。我们已经说过,还没有生育子女的年轻夫妻,不过是“小两口”,至少生了一个孩子,才真正成为一个家,可见子女是家庭的重要分子。旧式的家庭,年轻人结婚成为夫妻之后,在父母的盼望之下,要赶快生儿育女,而且还希望先生男孩,才比较放心。现代家庭,新婚夫妻可以迟延两三年,把事业基础打好,等到经济状况好一些,才生育子女,而且男孩女孩都一样好。
当然,现代人也有不喜欢生育子女的,认为生儿育女会干涉夫妻之间的爱情享受,增加夫妻的各种负担,妨碍夫妻的行动自由,甚至会阻碍夫妻的事业发展。等到年纪大了,失去生育的能力,才发现自己年老珠黄,生命又无人延续,因而悔恨,深深觉得歉疚,恐怕已经太迟了。
男人要打仗,防御敌人;女人应该怀孕、生育子女。这种人的天性,组成了男女合作的家庭。一对夫妻所生的子女,不一定个个都遗传相同的资质。实际上子女当中,有的比较聪明,有的比较健康,有的反应比较快,有的比较守成。为了让自己的子女能够截长补短,互相帮忙,以免兄弟姊妹之间产生太大的差距,影响彼此的感情。做父母的,总希望在自己看得见的岁月里,子女长大结婚成家之后,仍然不要分家,形成三代同堂甚至五代同堂的家族,可以扩大互助的范围,增加亲人之间的联系,而促进亲戚的密切关系。
我们都明白“截长补短”的道理,中国人主张三代同堂,便是让子孙有这种截长补短的机会,一家人互相帮助,会读书的专心读书,喜欢学技术的可以放心去学,而喜欢种田的也安心地在家务农,这样构成“耕读之家”,各人发挥所长,共同促进整体的发展。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