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平凡的孩子也能创造不平凡的快乐
问题思考:
如何修正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值?
平凡的孩子如何得到快乐?
为什么要提倡“母不嫌子丑”?
对于大多数普通的孩子来说,“虎妈”的教育方式为什么那么可怕?
每个家长对自己的孩子都给予了很高的期望。没有一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聪明、快乐、漂亮、好运、懂事、天才、超凡,长大后能取得耀眼的成就。这本无可厚非。但希望是希望,现实是现实。一个心理健全的家长应该明白,这些对孩子的希望,正如我们自己做的美梦一样,可以尽心尽力地去努力实现,但绝不可以按图索骥,求全责备。
从我女儿的成长经历中,我们也得到过一些教训。
坦白地说,作为家长,谁对自己的孩子没有过期望?在我们家里,我的心态要平和一些,觉得女儿生下来,健康、快乐就已经足够幸运了。而我的先生一开始很有点“望女成凤”的热望。他总觉得,无论从智力还是从身体来说,我们的遗传基因都是非常不错的,那么,我们的孩子就应该汇集父母之大成,凝聚父母之精华,做个全方位的小天才。
读幼儿园的时候,我的女儿兰兰拜过一位老师,学过一段时间的小提琴。那时候,她爸爸对她就抱有过分的期望。他觉得自己的女儿应该绝顶聪明,学什么都会学得很快,很好。恰恰相反,我女儿在音乐上并无突出的天赋和敏感,也没有多大的热情。开始几次,她还有点好奇,正儿八经地按照老师的要求练习,每天放学回家或者早晨起床后,都会拉上半个多小时的琴。可是,一段时间之后,她觉得练小提琴很枯燥,音准也不好掌握,热度顿减,就开始偷懒耍赖了。
而她爸爸总是在不切合实际的热望中,逼着她拉小提琴。一首枯燥的练习曲只要出现一点差错,就让她重新拉过。这样吹毛求疵,反反复复的,搞得我女儿越发有一种排斥心理了。终于有一天,我女儿彻底对小提琴失去了兴趣,她一点都不想练习了。我先生在失望之下,想通过规定时间的手段,硬性逼迫她练琴。(嘿嘿,他还想当“虎爸”呢!)但是,我女儿的性格也是非常倔强的,她坚决不从。
(从这一点也进一步验证了,“虎妈”只是幸运而已。她的孩子很听话,很容易向家长妥协,性格又很坚强,能接受批评,天赋也非常不错。如果碰到一个倔强、不妥协或者性格敏感、脆弱的孩子,或是天赋一般,那么,像“虎妈”那样的“高压”方式,只能逼出个大悲剧。孩子不仅不能取得成就,反而会白白牺牲掉童年的快乐,形成压抑、自卑、胆怯或是叛逆、霸道、暴戾的负面性格,进而给孩子的一生带来不幸。而且,“高压”方式也很容易引起激烈的家庭矛盾,让亲子关系紧张,甚至酿成极端的灾难性事件。所以“虎妈”的方式,只是教育的特例,成功的概率跟摸彩差不多,根本不能提倡和推广,否则,将会给无数的孩子带来心灵创伤,造成无数的家庭悲剧。)
好在,我们家的其他大人——我和我父母,都坚决站在孩子的一边,说,孩子不想练习就不练习了嘛,这本来就是玩玩的事情,主要是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如果把孩子对音乐的喜爱之心,也破坏了,那不是得不偿失吗?在我们的一致意见下,女儿就停止了小提琴的学习。
这件事情发生后,我对先生又吹了大量的“枕头风”,我说:“女儿只要健康、快乐就很好了,你不能要求她是‘神童’,样样事情都出类拔萃,你知道吗,大多数的‘神童’也只是在一个方面有特长,其他方面都是‘白痴’的,我还是希望女儿能做一个普通的孩子,全面发展。再说,我们俩都没有多少音乐天赋,难道你能指望女儿像莫扎特那样吗?音乐只是爱好、修养的一种,见识见识也就行了。”
先生在我的开导下,终于放弃了对女儿不切合实际的期望和要求,开始以一种平常心看待自己的女儿了。(哈哈,“虎爸”没当成,改做“羊爸”了!)
过了一段时间,我女儿看到有不少小朋友在练习钢琴,这一次,她又动心了。她自己提出要求,让父母给她买钢琴,她要拜师练习钢琴。关于学钢琴一事,女儿小学时曾经写过一篇作文,记录过自己的心路历程。文章的题目是:《我的钢琴生涯》。
记得几年前的一天,我对爸爸说:“给我买架钢琴吧。”爸爸面带微笑地问:“怎么,太阳从西边出来啦?”“不行吗?我也想穿着白纱裙在舞台上表演。”我说。几天之后,爸爸果然给我买了一架钢琴,我的钢琴生涯也就开始了。
给我找的第一个老师姓韩。四十多岁,北方人,脸上化着很浓的妆,说话的时候,声音极为严厉,脸上又没有表情。我对她产生了一点讨厌的情绪。可是爸爸对我只有一个要求,就是要坚持下去。没办法,只好勉强学下去。韩老师不是专门教钢琴的,她只教我弹曲子,指法、乐理一律不管。我么,也学得懵懵懂懂的。家里来了客人,爸妈让我表演个小节目,我就应付一下,尽量弹简单的曲子。虽然嘴上说喜欢弹钢琴,但心里早已经没有钢琴了。
后来,我的钢琴弹得越来越差,最后连谱子都看错了。有一天,爸爸又带来了一位新老师。原来,爸妈看我弹得不好,就又找了一位老师帮我改正过来。新老师姓孔,个子不高,但一张可爱的充满孩子气的脸,让我一看就喜欢。我先弹了一支曲子,没想到指法全错,曲调听起来也没有生机,死气沉沉的。孔老师耐心地指导我,只要我有米粒大的进步,她也要表扬和鼓励我几分钟。她脸上的笑容像一种无形的力量,推动着我,使我想尽快揭开蒙在钢琴上的面纱。
渐渐地,我学会了用琴声抒发自己的感情。生气的时候,我就用力猛弹,还弹得飞快,弹完一曲,我的气也消了不少;有时,我心情悲伤,弹出来的曲子,自然就低沉、缓慢了,听起来让人有些伤感。不过,这些时候都是很少的,大部分时候,我弹得都不错。
然而,不知是不是因为走了这么一大段弯路,反正我的钢琴水平提高得很慢。终于有一天,我鼓起勇气对爸爸说:“我对钢琴没什么兴趣了,我真的不想学了。”说实话,我说的时候,心里既忐忑,又惭愧。
爸爸妈妈知道我的想法后,并没有责备我。他们认真地商量后,对我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不强迫你学。等你什么时候有兴趣的时候,你再学吧。”我松了一口气,为有这样开通的父母而高兴。
我的钢琴生涯曲曲折折。虽然我至今都没能穿着白纱裙在舞台上表演,但让我高兴的是,我的爸爸妈妈从没有给我什么压力。我想,不管是酸、甜、苦、辣,我都会把它记在我自己的“史记”上。
这就是我女儿幼年时期的学琴历史。坦率地说,无论学小提琴还是钢琴,她都没有坚持下来,而是半途而废了。但我对这件事情的看法却很积极。首先,我女儿从小接触了音乐,了解了一些音乐基础知识,增加了一定的音乐修养。由于我们遵从她自己的兴趣,一点都没有强迫她,所以她对音乐始终抱有欢心接受、愉悦欣赏的亲近感,没有抵触排斥的心理。
(长大后,她一直保持了对音乐、特别是对外国流行音乐的喜爱,在MP3上录了很多她喜欢的歌碟,自己学唱了很多外国歌曲,还在学校的英语节上表演过。她也特别喜欢那些经典音乐,像肖邦、巴赫、莫扎特等人的音乐,她听了一遍又一遍,总能体会到其中的美妙,感觉非常享受。她还十分喜爱观看各种现场音乐会,什么交响乐、民族乐、流行乐,她都欣赏了不少,她的音乐素养让专业音乐教授都称赞不已。)
其次,女儿按照自己的兴趣,接触了一下乐器,虽只掌握了一点皮毛,但毕竟对乐器不会陌生,今后在那些会演奏乐器的同学面前,也不会有盲目崇拜和自卑心理。
另外,全家人包括女儿自己,通过这些事情都认同了,女儿在音乐方面没有多少天赋,这就避免了一些天花乱坠的想法,将来也就没有任何后悔或抱怨的心态。
通过女儿学琴之事的磨合,我们达成了在培养孩子兴趣爱好方面的“共识”:不管孩子提出什么要求,做家长的都尽量创造条件,满足她的求知心、好奇心,但学多少、学多久、学到什么程度、怎么学,这些完全由孩子的兴趣决定,家长决不强迫她,但也跟她讲清楚:你自己做出了选择,将来就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按照概率来说,优秀、卓越这些美好的词汇,肯定在人群中的实现比例是非常有限的。绝大部分孩子,将来长大后,都会是一个普通的人:外貌、智慧、运气、才能、成就,诸多方面都会以平常的面目出现。难道做一个平凡人,就没有幸福可言?就没有值得骄傲的地方?就没有自信的资本了吗?不少家长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还比较狭隘。
他们可能会将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对他们抱有不切合实际的期待,总是用功利性的标准去要求我们的孩子,希望孩子将来能取得多大多大的成就,如果达不到他们心中的理想,对孩子就有一股失望或怨气,总是抱怨、指责孩子,好像做一个平凡人,是很“失败”的事情。其实,他们不是在培养孩子,而是想通过孩子,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或者想通过孩子,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们的做法,是对孩子天性的掠夺,是对孩子人生的绑架。
还有的家长,喜欢用一种“投资”的心态对待孩子。比如说,我给你买了钢琴,请了家教,花了多少多少钱,费了多少多少工夫,如果你学学就停了,那不是前功尽弃、浪费“投资”了吗?
他不知道,培养孩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日积月累、润物无声、水滴石穿的过程,所有的学习都只是手段,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我们的孩子生活得更幸福。而幸福,是需要用一生的“硬件”“软件”去铺垫的,任何急功近利的想法,只会损坏我们的幸福感。
我非常反感这样的家长。有一则故事是这样说的:父亲训诫不好好做功课,整日吊儿郎当的儿子。他对儿子吼道:“你知道林肯在你这么大时,在做什么吗?”儿子回答说:“不知道。”父亲说:“人家整天在家里用功学习,而你呢?”于是儿子反问道:“我怎么啦?我知道林肯,他在你这么大的时候,已经是总统了。而你呢?”
这样的家长一般喜欢拿一些优秀人才,跟自己的孩子比较。有的以古人、名人为例,有的以身边邻居、同事、熟人的小孩为例。他们的本意是想激励孩子的荣誉心,让孩子以这些优秀人才为榜样,奋起直追,但在我看来,这样的比较和激励,效果往往适得其反,会严重挫伤孩子的自信和尊严。将心比心,如果孩子也拿世界上那些优秀的成功人士,跟自己的父母作比较,要求自己的父母也“奋起直追”,那么这个做父母的,会是什么心理呢?难道不会受伤吗?
人说,子不嫌母丑,而我以为,对于做家长的人来说,我们更应该提倡的是:母不嫌子丑。是的,我们要不断地告诉孩子:虽然你是个普通的孩子,虽然你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在父母的心中,你永远是最棒的,最独特的,最不可替代的!无论你犯了怎样的过错,无论你经历了怎样的挫折,父母永远全身心地爱你,无条件地支持你!父母的爱,不是因为你好,你优秀,也不是因为你爱父母,而是因为你是父母的孩子,你就是你!
在这一点上,我和我先生都做得非常好。有时女儿回家说,她们班上谁谁谁怎么怎么厉害了,成绩如何如何好了,自己没有他们聪明了。我们总对她说,你不要跟他们比,你只要跟自己的过去比,只要比过去有进步就行了。我们还告诉她,那些同学虽然成绩优秀,但其他方面不一定都很出色,在父母的眼里,你就是素质最全面的孩子,没有人综合素质能比得过你!
这样的话,我们说得多了,女儿渐渐对自己就树立了信心。因为我们从不拿别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做比较,又总是鼓励她,所以,我的女儿从小到大,没有过一丝一毫的嫉妒心理。在家里,她总喜欢说别的同学如何如何好。当我们称赞她时,她又说我们是“敝帚自珍”“鼠目寸光”,说别的孩子比她优秀多了。
这实际上是一种真正的自信——敢于承认自己不足的自信。因为,她的自信不需要建立在与别人的比较上,她的自信来自父母无条件的爱,来自她对自己的绝对认同,来自她能坦然面对自己的不足。她知道,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遇到什么,她都拥有两个最坚定最恒久的“粉丝”——她的爸爸和妈妈。
是的,不要拿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人,与自己的孩子比较。这个世界上,会有人像树,有人像花,有人像草,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风景和美丽。但不管是树,是花,还是草,我们都要让自己的生命舒展、清朗、蓬勃、健壮,让生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光彩!
要告诉孩子,我们都是平凡人,有平凡人的苦恼和局限,但我们可以做一个健康快乐的平凡人。对于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人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在生活中学会快乐地接受平凡,享受平凡。别人有成就,我们可以祝福他,学习他,借鉴他,但我们不必要去羡慕他,眼红他,因为我们根本不知道他人的内心和生活。
难道成功就代表了幸福?难道光环就代表了优秀?实际上,很多所谓的成功人士,他们的生活恰恰是苦不堪言的,他们付出的代价也是惨痛巨大的。他们就像水里的鱼,虽然在哭泣,你却无法看见他们的眼泪。
真正的成功是什么呢?我以为,是我们和我们的孩子,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能保持健康快乐的心态,不为浮云遮望眼,海阔天空任翱翔。
当然,这种境界并不是轻易能够达到的。平凡不等于平庸。一个甘于平庸的人,他的生活浑浑噩噩,随波逐流,他的生命就像霜打的叶子,无精打采,毫无光华。所以,我从不排斥努力,从不排斥梦想,从不排斥追求,从不排斥超越平凡的进取。朝着自己的目标,追求自己的理想,不断地学习、奋进、完善,不断地修炼、积累、提升,这是让生命焕发光彩的必由之路。
我经常对女儿说:这个世界上,不可能样样如意,但可以事事尽力。不可能总是优秀,但可以总是努力。
教育启示录:
1、大多数孩子都不是天才,要接受孩子的平凡,不要拔苗助长。告诉孩子:实际上,每个人都有平凡的一面,要学会在平凡中保持自信,乐观向上,努力进步,做一个健康快乐的平凡人。
2、让孩子自由选择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什么、怎么学、学多久,都由孩子自主选择。在这一点上,决不做“虎妈”“狼爸”,不强迫,不压制。
3、母不嫌子丑。不拿任何人,与自己的孩子做比较。一个人,只跟自己的过去相比。
4、对于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人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在生活中学会快乐地接受平凡,享受平凡。
5、平凡不等于平庸,所以一个人要大胆追求梦想,不断努力进取,让生命发出光彩。
第七章所有的错都是父母的错
问题思考:
为什么将未成年的孩子身上所有的毛病都归结于父母?
如何理解“孩子没有错,所有的错都是父母的错”?
“坏孩子”的“坏”是怎么来的?又该如何纠正?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是不是也该教育自己?
为什么说“身教大于言教”?
记得我女儿五六岁的时候,有一次,她爸爸带她去听一场高雅的交响音乐会。女儿当然欣赏不了那种“重量级”的音乐,她按照爸爸的要求,在那种庄严肃穆的气氛中,百无聊赖地坐了半个钟头,实在忍不住了,就在椅子上蹦来蹦去地玩起来,弄出了声响,也引来了周围人责怪的白眼。她爸爸小声批评了她多次,但孩子的天性就是爱玩的,没一会儿,她又在椅子上坐不住了。她爸爸只得提前离场,将她带回家中。一路上,他都很生气,批评女儿太不听话,不守纪律,影响了别人欣赏音乐。女儿委屈地哭了。
这件事发生后,我没有批评女儿,反而责怪她爸爸,不该带她去听这种小孩子不喜欢的音乐会。她爸爸说,当初也是她吵着要去听的。我说,孩子那么小,她哪里懂得什么交响音乐会?当初,她不过是抱着好奇和凑热闹的心态,想去玩玩的。真到了那种场合,要她规规矩矩、毫无声响地坐几个钟头,她怎么坐得住呢?好动好玩,是孩子的天性,这种事情,大人应该事先有预见、把握好的。出了问题,肯定是大人的问题。
这么一说,我先生意识到了,这次半途而废、不欢而散的音乐会,错误的根源还是在于大人。在于大人不懂得孩子的心理特点,在于大人事先没有做出正确的判断,事后不能心平气和地接受遗憾的结果。
这以后,又发生了一些家庭琐事,我们越来越感到:每当家长和孩子发生矛盾的时候,其实错误的,都是家长。是家长对孩子有过高的希望,是家长不了解孩子的心理,是家长的教育方式引起了孩子的反感,造成了孩子的叛逆,是家长事先没有预见力,没有考虑周全,或者是家长不能乐观、理智地接受不完美的结果。
可以这样说,在孩子小时候,孩子所犯的一切的错,都是父母的错。
自此,我先生接受了这样的观点,他在不同的场合,总以自己为例,到处跟人宣讲。只要看到有打孩子、骂孩子的家长,不管认识不认识的,他都要走上去,将大人教育一番,说明“孩子没有错,错的是大人”的道理。开始,大多数家长都不能同意这样的观点,可是把事情摊开来一分析,这些正在责备孩子的家长,不得不承认,大多数情况下,孩子犯的错,都是家长事先没有考虑周全、交代明白的。孩子的天性就是爱动爱玩、充满好奇的,对于他的破坏力,家长要有防范的预见和保障的措施。
你见过抱在母亲臂挽中天真无邪的婴儿吗?你见过躺在婴儿车里像小弥勒一样的幼童吗?你见过他们一尘不染的眼睛吗?你见过他们纯真可爱的笑容吗?是的,如果,你用心地看过,欣赏过,你就会明白,每个刚刚来到人世的孩子,他们就是上帝的使者,是人间的小佛。他们有真正的平等、无心、纯洁和质朴。可是,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眼睛会蒙上越来越重的迷惑阴影?他们的脸上会带着越来越多的复杂表情?
是污染,是伤害,是改造,是忽视。其中最多的,就是来自父母耳濡目染的影响。
孩子是一张白纸。父母是执着他的手,教他绘画的最初的老师。那图画上一笔一划的印痕,实际上都是父母给他留下的。在孩子未成年时,一切的错都可以归结于父母。
很多心理学著作都把人的悲剧根源追寻到他的原生家庭上。无论是性格的形成,还是对社会的基本认知和看法,抑或心灵里最隐秘的伤痛,行为中最难解读的密码,都被心理学家归结到一个人的出身和幼年,他与父母的最初关系上。广义上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原生家庭是一个人所有悲剧和创痛的根源。而作为中国人,我们对家庭的依赖和负载,家庭对我们的影响和改造,恐怕又来得格外严重。
很多儿女年少时,对父母的某些言行深恶痛绝,可是等他们成年后,他们很无奈地发现,自己居然成了父母的又一次轮回,种种令他们曾经深恶痛绝的言行,又回到了自己的身上。这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原因。父母是孩子人生之路上最重要的老师,所有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实际上,都是父母的问题。
父母的恶习,让孩子逐渐沾染;父母的伤害,让孩子没有安全感;父母的忽视,让孩子倍觉孤独;父母的自私计较,让孩子心胸狭窄;父母的懦弱无能,让孩子深感自卑屈辱;父母的粗暴蛮横,让孩子学会了欺骗隐藏。孩子身上的每一个缺点,实际上都是父母给他带来的。问题孩子的背后,肯定都有一对问题父母。
当然,在生活中,我们会看到一些孩子有极端的个性、顽劣的恶习,甚至对错误屡教不改,无动于衷。通常,他们被看作“坏孩子”。要知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些“坏孩子”的“坏”,实际上,都是他们的父母在教育时长期犯下的错误,逐步结下的恶果。“坏孩子”身上的“坏”,就是他们家庭教育的“坏”的集大成。一个在家庭里感觉不到温暖、尊重、信任、关爱的孩子,一个总是被父母忽视、责怪、压制或打击的孩子,一个在伤害中或者是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他怎么能成为一个个性阳光、积极向上、友善合作的好孩子呢?
长期以来,我发现这些“坏孩子”的家长,不少都是生活中不太如意的人。也许他们自己就成长在一个没有爱或不懂得爱的家庭里,受到了家庭的伤害,有创伤记忆或扭曲性格。等他们自己做了父母之后,他们会将内心的创伤,以种种方式,投射到孩子身上。他们或将自己未实现的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对孩子要求过高;或以牺牲姿态,上演苦情戏,让孩子对爱产生无尽的亏欠感和压力;或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不给他选择的自由;更有将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对其进行不尊重、不平等的人格剥夺。
当然,也有一些家长,自己小时候受到了父母的伤害,有太多的伤痕和匮乏,所以他们一心要在孩子身上找到补偿,于是,他们对孩子无限地迁就、溺爱,一味的满足、纵容。这实际上不是在培养孩子,而是在满足自己。
上述这些家长往往都会以“爱孩子”的面目出现,他们总觉得自己的出发点是为孩子好的,所以,一切的伤害和侵犯,都显得理直气壮,一切的自私和虚伪,都掩盖得冠冕堂皇。
我承认,在所有的家庭矛盾中,父母和孩子都是受害者,他们的内心都有深深的伤痛。所有的伤人者,其实都是可怜的爱的缺失者。恩与怨、哀与怒,从来都是纠缠不清的。
但是,问题既然出现了,我们做家长的,就应该拿出勇气,自我解剖,从自己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学会尊重孩子,信任孩子,鼓励孩子,用无私、真诚的爱,去温暖孩子的心。先心平气和地接受遗憾的现实,然后再慢慢纠正孩子的恶习,将孩子朝理想的方向逐步引导。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要将一个“坏孩子”改变过来,是需要极大的耐心和长期不懈的努力的。不要期望奇迹发生,但也要相信,这个世界上,没有改变不了的人或事。
孩子的模仿力和学习能力都是非常强的。所以,父母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会左右孩子将来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有性格阳光的父母,子女一般也会开朗;有事业成功的父母,儿女更可能会有信心、有梦想。相反,如果父母脾气粗暴,经常打骂孩子,那孩子就可能学会以相同的方式去对待他人;如果父母经常挑剔彼此的行为,孩子长大后,也可能会成为一个喜欢挑剔别人的人。不仅如此,若父母的言行能令孩子骄傲,那么孩子在模仿父母行为的同时,还会从中获得安全感和自豪感;但如果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逐渐感受到父母的行为令人生厌,那么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就要大打折扣了。
要想孩子成为某种人,做家长的自己先要做出表率。
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实际上,也就是对家长提出的要求。
也就是说,你要求孩子做到的,你自己先要做到;你要求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自己首先就必须成为什么样的人。
父母的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兴趣。孩子成长在一种充满学习气氛的环境中,很容易萌发一种自发学习的需求,从而形成一种勤奋好学的良好习惯。因此,为了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家长应率先热爱学习,形成家风,以自己的言行熏陶子女。有调查表明,家长如果经常约些朋友在家里打牌、闲聊,或者外出应酬等等,在这类家庭里长大的孩子,一般是很难搞好学习的。
孩子们一般都希望自己的父母有文化、有教养、乐观上进、作风民主、关系和谐。很难想象,一个从不读书、业余时间都是在麻将桌上“鏖战”的父母,他们的孩子能喜欢读书;一个满嘴脏话、举止粗暴、斤斤计较、惟利是图的家庭,他们的孩子能成为一个有教养、有礼貌、懂谦让的人。相反,如果父母都能在生活中不断地反省自身,改进自己的缺点,热爱学习,充满爱心,知书达理,诚实守信,那么,他们的孩子,想变坏都很难。
还有一些父母喜欢将一切亲子矛盾都归于“代沟”问题,总觉得是孩子大了,翅膀硬了,不听管教了,没办法交流了,而从不愿意反省自身。其实,根本原因还在于这些父母平时不注意自己的学习与积累,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分析判断水平已经不如孩子了,在孩子心目中已不再占有权威的地位了,可他们仍然要行使家长的权威,这样就会导致孩子的反抗心理:要么明着对抗,你说什么他就反驳你什么,沟通不起来。要么你说什么他都听着,表面上不说,实际上我行我素,父母什么也插不上手。
因此,要想跨越“代沟”,做父母的必须不断更新思想观念、更新知识储备,跟得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行动做榜样,让身教大于言教。
有一次,我女儿在坐公共汽车时,碰到了一幕场景。是一个年轻的妈妈,带着一个三、四岁大的男孩,当时车厢里人很多,他们母子俩大概上车早,每人都占了一个座位。这时,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奶奶上车了,就站在他们身边,手高举着,很艰难地抓着汽车上的扶手。旁边的人都盯着这对母子。那个年轻的母亲,就让男孩起身,坐到自己的身边来,给老奶奶让个座。那个男孩不愿意,她就耐心地启发孩子:“你看看,老奶奶的年纪大了,站着多累啊,你要做个有礼貌有爱心的好孩子,给奶奶让座啊——”她一路做男孩的思想工作,直到我女儿下车了,也没给那个老奶奶让出一个座位来。
我女儿很气愤,一下车,就给我打了个电话,把这件事情告诉了我。她说:“那个妈妈真自私,嘴上说得那么好听,要孩子懂礼貌,有爱心什么的,说了那么半天,实际上很简单嘛,她自己站起来,给那个老奶奶让个座,事情不就解决了?也给孩子树立了一个榜样啊!”我非常认同她的观点。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家长都像这个年轻的妈妈一样,将一套一套的道理,拿出来要求孩子,可是自己却置身事外,依然故我。这怎么能教育好孩子呢?身教大于言教,孩子的眼睛都是雪亮的。如果父母说一套做一套,孩子自小就跟着家长,沾染上了虚伪、自私这些人性的弱点,要他长大后,成为一个优秀的孩子,谈何容易呢?
都说,性格决定命运,那么,什么东西决定性格呢?是习惯。而习惯又是由每时每刻的言行造成的。所以,要想养成孩子的好习惯,我们做家长的,就要带头严格要求自己,在每时每刻的言行中,给孩子做出榜样来。我非常认同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说过的一句话:“家庭教育对父母来说,首先是自我教育。”
很多人在生活中,总是不断地抱怨着现在的社会风气日下,人人都自私自利,冷漠无情,急功近利。他忘记了,自己正是社会的一个成员,对社会有一份不可推卸的责任。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你所站立的那个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我觉得这句话说得非常经典。我也希望所有正在抱怨子女的家长,都记住这句话,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想一想:孩子的错,是不是正是我的错?孩子的缺点,是不是正是我的缺点?孩子的恶习,是不是正是从我身上沾染的?
因为,对于做父母的人来说,真的是:你有光明,孩子就不会黑暗。
教育启示录:
1、孩子的错误不是从家长身上学到的,就是因为事先没有得到家长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所以,孩子的错,实际上都是父母的错。
2、身教大于言教。家长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自己先要做到;要求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必须成为什么样的人。
3、家庭教育,不光是教育孩子,更是教育父母,应该提倡:从家长做起,给孩子树立榜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