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张仲景用药特色赏析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129043
  • 作      者:
    王有奎主编
  • 出 版 社 :
    人民军医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王有奎,男,1938年生于河北省黄晔县。在太原市中医医院(原中医研究所)历任内科主任、呼吸科主任、主任医师;兼任太原市中医学会到理事长、山西省中医学常务理事、全国中医老年病学会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肺系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世界中医联合会呼吸病委员会理事。163年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毕业后即在太原市中医研究所从事医疗工作。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总结出具有特色的辨证施治方法及具有高效、长效的验方,尤其在治疗呼吸病方面更有所专长,对治疗多种常见呼吸病有重大创新与突破。
展开
内容介绍
    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即后世的《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理论体系完整,诊治内容丰富,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卓著的作用。通过对这部名著的学习研究和长期的医疗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医圣张仲景在临证治疗过程中对治疗原则的确立,治法的运用,具体处方用药,尤其在配伍用药上有更为突出的特色,是在临证过程中能取得卓著疗效的绝妙之处。为此,我们组织对研究仲景学术有较高水平的中年学者共同编写了这本《张仲景用药特色赏析》。本书在概述经方用药特色的基础上,采取以病为纲、以药为目的形式,重点探讨张仲景临证立法、处方用药,尤其是不同病证配伍用药的特色,以供青年中医师、医学生和中医药爱好者继承先辈、温习经典,进一步提高临证疗效的参考、借鉴。由于我们的水平及时间所限,书中难免不当之处,尚希同道和广大读者指正。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  张仲景用药特色概论<br>    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后世分为两部著作:一是以偏重于六经辨证施治外感伤寒的《伤寒论》,一是偏重于以脏腑辨证施治杂症的《金匮要略》(以下简称两书),这是一部最早的融理方药为一体辨证施治的专著。理论体系完整,诊治内容丰富,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卓著的作用。不但辨证精确,开创了各种疗法的先河,而且在处方用药上有明显的特色,内容丰富,成为世医者掌握应用以提高疗效的典范。本文就其处方用药的特色归纳如下。<br>    一、经方之药药性猛,药味少,药量重<br>    (一)药性猛、作用强<br>    张仲景善用药性猛作用力强的药物。对外感风寒用桂枝、麻黄、细辛;通便用芒硝、大黄;助阳温里用附子、干姜;利水用甘遂、大戟、芫花;治寒湿疼痛用乌头、附子;活血化瘀用水蛭、虻虫等动物药。总之,所用的多是各类药中药力最强之品。而现代医者很少用这类药物,一般发散风寒多用防风、紫苏、生姜;解风寒湿疼痛多用羌活、独活;利水用茯苓、泽泻;活血化瘀用赤芍、川芎。二者相比,前者药物性猛力强、作用大,但掌握不好副作用也大,后者性缓力弱,作用差,疗效低,副作用小、易于掌握。中药是中医与疾病斗争的武器,武器锋利与否、杀伤力的大小是决定能否克敌制胜的重要因素之一。作为一个中医工作者为了能取得高效、速效,能攻克急症、疑难大证就应该掌握和应用药性猛、作用强的药物,使病人迅速摆脱疾病的痛苦,早日恢复健康。<br>    ……
展开
目录
第1章 张仲景用药特色概论<br>一、经方之药药性猛,药味少,药量重<br>二、配伍用药严谨得当<br>三、随证加减,灵活多变<br>四、根据病情采用不同的剂型<br>五、根据病情采用适宜的煎药法<br>六、根据病情采用适宜的服药法<br><br>第2章 感冒<br>一、祛风散寒<br>二、疏散风热<br>三、扶正祛邪<br>四、表里双解<br><br>第3章 咳嗽<br>一、解表止咳<br>二、清热化痰,止咳<br>三、健脾和胃,祛痰止咳<br>四、温肺止咳<br>五、养阴润肺,化痰止咳<br>六、逐水消饮,益气止咳<br><br>第4章 哮病<br>一、宣降肺气,止咳平喘<br>二、宣肺利咽,散结止哮<br>三、清热化痰,宣肺定喘<br>四、清热泻肺,逐饮<br>五、温肺化痰止咳<br>六、温肺化饮,止咳平喘<br><br>第5章 喘证<br>第一节 实喘<br>一、宣肺平喘<br>二、祛痰化饮<br>第二节 虚喘<br>一、温中益气<br>二、益气平喘<br><br>第6章 肺痈<br>一、清热泻肺逐饮<br>二、清肺化痰<br>三、排脓消痈<br><br>第7章 肺胀<br>一、化饮平喘<br>二、清肺化痰<br>三、利水消肿<br>四、祛痰醒脑<br>五、益气平喘<br><br>第8章 肺痿<br>一、养阴清热<br>二、温肺散寒,恢复阳气<br><br>第9章 痰饮<br>一、止咳平喘<br>二、宣肺散结,宽胸止痛<br>三、祛痰化饮,降逆止呕<br>四、化饮降逆,止眩定悸<br>五、利水通便逐饮<br>六、其他<br><br>第10章 汗证<br>一、调和营卫<br>二、清热泻火<br>三、益气止汗<br>四、温阳止汗<br>五、养阴止汗<br><br>第11章 心悸<br>一、利水化饮<br>二、益气养血通脉<br>三、助阳止悸<br>四、镇静安神<br><br>第12章 胸痹<br>一、通阳宣痹,宽胸散结<br>二、化饮消痹<br>三、行气散结<br>四、益气通痹<br>五、温阳通痹,祛寒止痛<br><br>第13章 厥逆<br>一、行气救厥<br>二、清热泻火<br>三、散寒救厥<br>四、驱蛔救厥,泄热通阳<br>五、养血充脉<br>六、回阳救逆<br><br>第14章 血证<br>一、凉血止血<br>二、清热利湿,活血止血<br>三、养血止血<br>四、温中止血<br><br>第15章 胃痛<br>一、温中止痛<br>二、养阴柔肝<br>三、清热燥湿<br>四、行气除满,消积通便<br>五、疏肝和胃,行气止痛<br><br>第16章 痞满<br>一、清热消痞<br>二、辛开苦降<br>三、消痰行气<br>四、通阳利水<br>五、消痰化饮<br>六、温中消痞<br>七、补虚消痞<br>附:腹满<br>一、解表攻里<br>二、行气除满,消积导滞<br>三、清热导滞通便<br>四、利水消饮除满<br>五、消瘀除满<br>六、益气除满<br><br>第17章 呕吐<br>一、解表和中<br>二、清热止呕<br>三、清上温下<br>四、化饮止呕<br>五、散寒止呕<br>……<br>第18章 呃逆<br>第19章 腹痛<br>第20章 泄泻<br>第21章 痢疾<br>第22章 便秘<br>第23章 消渴<br>第24章 黄疸<br>第25章 水肿<br>第26章 痹证<br>第27章 虚劳<br>第28章 眩晕<br>第29章 不寐<br>第30章 妇科常见证的治疗<br>附录A 经方配伍用药一览表<br>附录B 方剂索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