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医学科研方法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131718
  • 作      者:
    王福彦编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军医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护理研究
  临床科研设计
  论文写作
展开
内容介绍
  《医学科研方法》是作者多年来从事科研方法学教学和科研咨询经验的总结,以“方法学”为主线,共分20章,除医学科研方法学概论外,余19章分别从科研选题与设计有关知识、医学科研的具体方法、科研中常用的思维方法及注意的问题、科研工作的总结方法四个方面进行阐述。编写中注意了临床、护理、卫生防疫等不同专业科研中的共性问题,以及传统医学与其他学科间的差异,单独编写了“中医药学研究中的思路与方法”。《医学科研方法》适于医药卫生各专业学科及不同层次医药卫生人员参考,并可供医学院校研究生、本科生及专科生教学时使用。
展开
精彩书摘
  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学研究,什么是医学科学研究以及医学科学研究的分类、特点及基本方法,医学科学研究方法的意义等,是我们学习本书首先要明确的问题。
  第一节  医学科研的相关概念
  一、科学的定义及分类
  科学(science)一词来源于拉丁语sciatica,即知识或学问(knowledge)之意,汉译名“科学”来自日本。一般认为: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作为人们改造世界的指南。也可以定义为:科学是人们正确反映客观实际及其规律性的分科的知识体系。
  科学是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活动,其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不断创新和发展,因此,科学不是而且永远不会是一本写完了的书。科学上每一个重大的进展,都会带来新的问题,揭露出更为深刻的矛盾和困难。例如,近代物理学中的许多重大发现,都曾一次又一次地造成所谓的“物理学的危机”,但每一次危机的解决,都给理论本身带来重大的突破,给生产带来新的推动,给人类活动增添了新的力量和智慧,给人类社会带来重大的进步。
  科学的根本任务是建立符合于客观实际的观念,使人类社会向着更高级的文明世界发展。例如,蒸汽机的发明,电磁学理论的建立,原子核物理学的研究,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等,都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但是,一切先进的科学技术,无一不是建立在人们对于自然规律性深刻认识的基础上的。
  科学的发展,不仅提高了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而且也逐渐地改造着人们的主观世界。不仅引起人类的物质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而且,已经发挥出越来越大的改变历史进程的力量。
展开
目录
第1章 概论
第一节 医学科研的相关概念
一、科学的定义及分类
二、科学与技术
三、科学研究
四、医学科学研究
五、医学科研的分类
六、医学科研项目
第二节 医学科研的基本方法
一、科研普遍方法
二、医学科研方法
三、医学科研方法论
第三节 医学科研的基本步骤
第四节 学习医学科研方法的意义

第2章 科研选题
第一节 选题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一、选题的指导思想
二、选题的原则
第二节 选题的种类
第三节 课题的来源
第四节 选题注意事项

第3章 医学文献信息的检索与利用
第一节 概述
一、信息
二、文献
第二节 文献检索基本知识
一、文献检索的意义
二、文献检索的原理
三、检索语言
四、检索系统
五、检索工具
第三节 文献检索的方法、途径和步骤
一、文献检索的方法
二、文献检索的途径
三、文献检索的步骤
第四节 文献检索刊物简介
一、国内文献检索刊物
二、国外文献检索刊物
第五节 查新咨询

第4章 计算机检索
第一节 计算机检索基础
一、文献信息数据库
二、计算机检索方式
三、计算机检索步骤
第二节 常用中文网络数据库简介
一、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NKI)
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三、万方数据资源系统

第5章 科研设计基础
第一节 科研设计的基本内容
一、明确研究目的
二、确定研究方法
三、确定研究对象
四、确定样本大小
五、确定观察指标
六、资料收集方法
七、拟定研究记录
八、误差与偏倚的控制
九、确定统计方法
十、研究组织工作
第二节 实验设计的要素与原则
一、实验设计的基本要素
二、实验设计的原则
第三节 调查性研究的特点与要求

第6章 实验设计方法
第一节 随机化方法
第二节 随机分组设计
一、完全随机设计
二、配对设计
三、随机区组设计
四、交叉设计
五、拉丁方设计
六、希腊拉丁方设计
七、不完全拉丁方设计
八、系统分组试验设计
第三节 多因素有交互作用设计
一、析因设计
二、分割试验设计
三、正交试验设计
四、重复测量设计

第7章 医学科研中样本量需求的估计
第一节 影响样本大小的主要因素
第二节 计数资料的样本量估计
第三节 计量资料的样本量估计
第四节 确定样本量时需明确的
问题

第8章 调查性研究
第一节 现况研究
一、概述
二、普查
三、抽样调查
四、资料的收集方法
五、误差与偏倚及其控制
六、资料的分析
第二节 病例对照研究
一、概述
二、设计和实施
三、资料的分析
四、病例对照研究的应用
五、病例对照研究中的偏倚及其控制
六、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缺点
第三节 队列研究
一、概述
二、设计和实施
三、资料的分析
四、队列研究中的偏倚及其控制
五、队列研究的优缺点

第9章 实验性研究
第一节 实验性研究的特点及分类
第二节 临床试验
一、步骤与方法
二、临床试验的类型
第三节 实验性研究的优缺点
第四节 实验性研究注意
一、临床实验注意
二、动物实验注意

第10章 调查性研究常用技术
第一节 问卷设计技术
一、设计程序
二、问卷内容
三、问卷设计常见误差
四、问卷调查的优缺点
第二节 访谈技术
一、访谈的原则
二、访谈员要求
三、访谈的准备
四、访谈的技巧
第三节 敏感问题调查技术
一、敏感问题种类
二、改良问卷调查
三、随机应答技术

第11章 诊断试验的评价
第一节 理论依据
第二节 诊断试验的评价方法
一、评价步骤
二、评价指标
三、灵敏度与特异度的关系
第三节 诊断标准的确定
一、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二、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三、计算确定
第四节 诊断试验的应用
一、预测值的概念
二、预测值与灵敏度、特异度、患病率的关系
第五节 提高诊断试验效率的方法
一、依据就诊者选择诊断试验
二、根据临床目的选择诊断试验
三、选择患病率高的人群
四、联合试验
第六节 筛检简介
一、筛检的概念
二、筛检的分类
三、筛检工作的标准
四、筛检效果的评价
五、筛检中常见偏倚

第12章 病因研究基本方法
第一节 病因的概念
一、病因的定义
二、病因的分类
三、关于病因的几种学说
四、病因模式
第二节 病因研究的主要方法
一、病因研究的基本步骤
二、流行病学研究病因的特点
第三节 病因的判断
一、病因判断的步骤
二、事物间联系的种类
三、判断因果联系的标准
四、病因研究与疾病预防

第13章 中医药学研究中的思路与方法
第一节 中医药科研的内容
一、基础研究
二、应用研究
三、实验研究
第二节 中医药科研的方法
一、基本方法
二.主要特点
第三节 中医药科研的选题及设计
一、选题的原则与思路
二、研究设计

第14章 科学假说
第一节 假说的意义与特点
一、假说的意义
二、假说的特点
第二节 假说形成的过程与条件
一、假说形成的过程
二、假说形成的前提
三、假说形成的原则
第三节 提出假说的方法

第15章 科研中的逻辑辩证思维
第一节 科研中的逻辑方法
一、比较、分类与类比
二、归纳与演绎
三、分析与综合
四、论证和反驳
第二节 科研中的辩证思维
一、对立统一思维
二、纵向思维与横向思维
三、求异思维与求同思维
四、精确思维与模糊思维
五、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
六、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
七、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
八、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
九、分析性思维与整体性思维
十、二分法思维与系统法思维

第16章 医学科研中的道德
第一节 崇高的动机
一、动机的决定因素
二、崇高动机的意义
第二节 实事求是
第三节 团结协作
第四节 关爱健康

第17章 科研资料的分析处理
第一节 基本步骤
一、原始资料的审查
二、统计方法的选择
三、统计分析
第二节 资料的“量化
一、“量化”方法
二、“量化”注意
第三节 资料的转换

第18章 论文撰写
第一节 论文撰写的要求与格式
一、基本要求
二、论文的格式
第二节 论文的写法
一、标题
二、署名
三、摘要
四、关键词
五、前言
六、材料与方法
七、实验或调查结果
八、讨论
九、结论
十、参考文献
第三节 论文的发表与宣读
一、论文的发表
二、论文的宣读

第19章 医学科技成果的鉴定、登记、奖励
第一节 科技成果鉴定
一、科技成果鉴定的意义
二、成果鉴定的组织管理
三、鉴定范围
四、鉴定形式
五、鉴定条件
六、鉴定程序
第二节 科技成果登记
一、成果登记条件
二、成果登记程序
三、成果登记材料
四、科技成果档案
第三节 科技成果奖励
一、国家自然科学奖
二、国家科技发明奖
三、国家科技进步奖
四、国际科技合作奖

第20章 医学文献的阅读与评价
第一节 学术论文的阅读
一、阅读方法
二、阅读技巧
三、文献积累
第二节 学术论文的评价
一、评价形式
二、评价方法
三、评价内容

附录
附表一 随机数字表
附表二 随机排列表
附表三 正交试验用表
附表四 正态分布表
附表五 估计总体均数时所需样本含量
附表六 配对比较(£检验)时所需样本含量
附表七 两样本均数比较(t检验)时所需样本含量
附表八 估计总体率时所需样本含量
附表九 两样本率比较时所需样本含量
附表十 非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时 所需样本含量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