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工厂分析化验手册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22029799
  • 作      者:
    陈必友,李启华主编
  • 出 版 社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内容介绍
    《工厂分析化验手册(第2版)》结合最新国家标准分析方法,系统、详细地介绍了现代分析测试领域内的化学分析方法和仪器分析测试技术,共分基础知识、湿法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三篇。基础知识部分包括分析质量的保证、标准滴定溶液的制备及标定、测量不确定度及不确定度的评定分析。湿法化学分析方法多采用实用、新颖、先进、快速、准确、可靠的分析方法,包括:钢铁的分析,铁合金的分析,铝及铝合金的分析,铜及铜合金的分析,锌及锌合金的分析,锡、铅基合金及锡铅焊料、银焊合金的分析,钨及钨合金的分析,其他金属材料的分析,石油产品的分析,涂料的分析,化工产品及辅料的分析,耐火材料、炉渣、煤焦及水的分析,表面处理溶液的分析。仪器分析部分包括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摄谱和光电直读发射光谱分析,金属材料中气体的分析,x射线微区成分分析,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分析,流动注射分析。《工厂分析化验手册(第2版)》可帮助各类分析化验测试人员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疑难技术问题。<br>    《工厂分析化验手册(第2版)》可供工厂分析化验室与有关单位的工业化学分析工、化学分析检验工使用,也可作为高职高专工业分析专业师生及从事分析检验专业的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精彩书摘
    一、管理机构的历史<br>    1.全国标准样品技术委员会<br>    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标准样品被正式纳入标准化管理工作中。1986年1月2日原国家标准局以国标发(1986)004号文发布了《国家实物标准暂行管理办法》;1990年4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布的第53号令《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从而明确提供了标准样品的制作是文字技术标准的一部分法律依据。<br>    1988年,为了加强标准样品管理,由原国家标准局批准组建了由近30个部门、科研单位的委员组成的全国标准样品技术委员会(CSBTS/TC118),委员会秘书处主要负责组织、协调和管理国家标准样品计划项目的申报、国家标准样品研复制活动的监督和检查、国家标准样品终审的组织、国家标准样品研复制单位和销售发行单位的认可、国家标准样品证书和标签的颁发、管理等。<br>    2.全国标准物质专业委员会<br>    1980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准建立了标准物质研究所(现更名为国家标准物质研究中心),赋予研究和统一管理全国标准物质的职责。1981年中国计量学会成立了第一届标准物质专业委员会,组织有关标准物质的学术交流活动,计量主管部门委托其对一级标准物质进行技术审查的重任。<br>    1986年相继根据国家颁布的计量法和标准法颁布了标准物质管理办法和国家标准样品管理办法,根据这些办法进行组织、管理、审定标准物质,上报主管部门审批和发布。二、管理<br>    1.特点<br>    标准物质和标准样品其英文的描述是相同的,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称呼。标准化工作者将其称为“标准样品”,又简称为“标样”,计量工作者将其称为“标准物质”,又简称为“标物”。对具有准确特性量值的标准样品/标准物质来说,其研制程序是相同的,对其内在质量要求也是一样的;对使用者而言,其作用也是相同的,均是作为一种标准,所不同的是管理的程序不同,分别隶属不同的管理机构进行分类、分级管理。<br>    2.定义<br>    (1)标准物质(Reference Material,RM)<br>    ①具有一种或多种足够均匀和很好地确定了的特性,用以校准测量装置、评价测量方法或给材料赋值的一种材料或物质。<br>    ②已经确定其一种或多种特性的物质或材料,可用于校准或验证测定方法。<br>    ③具有一种或多种准确确定的特性量值,且足够均匀的物质。标准物质用于校准测量仪器、评价测试方法或确定材料特性量值。化学分析中的标准物质,其化学成分均匀、稳定,并已准确确定其含量。<br>    (2)有证标准物质(Certifled Reference Material,CRM)附有证书的标准物质。其一种或多种特性值用建立了溯源性的程序确定,使之可溯源到准确复现的用于表示该特性值的计量单位,而且,每个标准值都附有给定置信水平的不确定度。<br>    (3)标准样品的定义
展开
目录
第一篇   基础知识<br>第一章 分析质量的保证<br>§1  质量控制与质量评价<br>§2  人员素质<br>§3  化学试剂<br>§4  标准物质和标准样品<br>§5  检测标准<br>§6  量和单位<br>§7  原始记录<br>§8  检测报告<br>§9  分析误差<br>§10  分析方法的评价<br>§11  分析结果的检验<br>§12  可疑数据的取舍<br>§13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br>§14  分析结果的表达<br>§15  分析结果的质量依据<br>§16  化学分析方法的分类<br><br>第二章 标准滴定溶液的制备及标定<br>§1  一般规定<br>§2  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br>§3  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br>§4  盐酸标准滴定溶液<br>§5  硫酸标准滴定溶液<br>§6  碳酸钠标准滴定溶液<br>§7  重铬酸钾标准滴定溶液<br>§8  硫代硫酸钠标准滴定溶液<br>§9  溴标准滴定溶液<br>§10  溴酸钾标准滴定溶液<br>§11  碘标准滴定溶液<br>§12  碘酸钾标准滴定溶液<br>§13  草酸标准滴定溶液<br>§14  高锰酸钾标准滴定溶液<br>§15  硫酸亚铁铵标准滴定溶液<br>§16  硫酸铈(或硫酸铈铵)标准滴定溶液<br>§17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标准滴定溶液<br>§18  氯化锌标准滴定溶液<br>§19  氯化镁(或硫酸镁)标准滴定溶液<br>§20  硝酸铅标准滴定溶液<br>§21  氯化钠标准滴定溶液<br>§22  硫氰酸钠(或硫氰酸钾或硫氰酸铵)标准滴定溶液<br>§23  硝酸银标准滴定溶液<br>§24  亚硝酸钠标准滴定溶液<br>§25  高氯酸标准滴定溶液<br>§26  氢氧化钾一乙醇标准滴定溶液<br>§27  亚砷酸钠一亚硝酸钠标准滴定溶液<br>§28  亚铁氰化钾标准滴定溶液<br><br>第三章 测量不确定度及不确定度的评定分析<br>§1  测量不确定度<br>§2  二安替比林甲烷光度法测定不锈钢中钛量(标液法)<br>§3  二安替比林甲烷光度法测定不锈钢中钛量(比较法)<br>§4  过硫酸铵氧化滴定法测定不锈钢中铬量(标液法)<br>§5  过硫酸铵氧化滴定法测定不锈钢中铬量(比较法)<br>§6  高频燃烧一红外吸收法测定碳素比色钢中碳量<br>§7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铝合金中铁量<br>§8  称量法测定铝合金中硅量<br>§9  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法测定铝合金中铁量<br><br>第二篇   湿法化学分析<br>第四章 钢铁的分析<br>§1  碳的测定<br>§2  硫的测定——燃烧一碘量法<br>§3  磷的测定<br>§4  硅的测定<br>§5  锰的测定<br>§6  铬的测定<br>§7  镍的测定<br>§8  钼的测定<br>§9  钒的测定<br>§10  钨的测定<br>§11  钛的测定<br>§12  硼的测定<br>§13  铜的测定<br>§14  铝的测定<br>§15  铌的测定<br>§16  钴的测定<br>§17  稀土的测定<br>§18  铈的测定<br>§19  镁的测定<br>§20  砷的测定<br>§21  锡的测定<br>§22  铅的测定载体沉淀二甲酚橙分光光度法<br>§23  锑的测定——孔雀绿萃取分光光度法<br>§24  铋的测定<br>§25  氮的测定——滴定法<br>§26  锆的测定溴代苦杏仁酸沉淀分离——偶氮胂Ⅲ分光光度法<br>§27  硒的测定<br>§28  碲的测定——氢氧化铍共沉淀一乙基罗丹明B-乙酸丁酯萃取分光光度法<br>§29  钽的测定<br>§30  碳钢及低合金钢中磷、硅、镍、锰、铬、铜、铝、钼、钛的联测<br>§31  不锈钢中磷、锰、镍、钒、钼、铜、钛的联测<br>§32  普通钢中磷、锰、铬、镍、硅、铜的联测<br>§33  钢中钼、硅、镍、锰、铬、钛、钒、铜的联测<br>§34  钨钢中钨、锰、铬、镍、钼、钒、铜的联测<br>§35  高速钢中钨、钴、钒、锰、铜、钼的联测<br><br>第五章 铁合金的分析<br>§1  锰铁的测定<br>§2  硅铁的测定<br>§3  锰硅合金的测定<br>§4  铬铁的测定<br>§5  钼铁的测定<br>§6  钨铁的测定<br>§7  钒铁的测定<br>§8  钛铁的测定<br>§9  磷铁的测定<br>§10  稀土合金的测定<br>§11  稀土合金中稀土总量、硅、镁的联测<br><br>第六章 铝及铝合金的分析<br>§1  硅的测定<br>§2  铜的测定<br>§3  铁的测定<br>§4  镁的测定<br>§5  锰的测定<br>§6  锌的测定<br>§7  镍的测定<br>§8  钛的测定<br>§9  铬的测定<br>§10  铍的测定<br>§11  锆的测定——三溴偶氮胂分光光度法<br>§12  锶的测定<br>§13  磷的测定<br>§14  铈组稀土的测定<br>§15  硼的测定——胭脂红酸分光光度法<br>§16  铸造铝合金中硅、铁、铜、锰、锌的测定<br>§17  锡、铅、钒、镓、钙、锑的测定<br>§18  铸造铝合金中硅、铁、铜、锰、铬、镍、钛的联测<br>§19  纯铝中铝的测定<br><br>第七章 铜及铜合金的分析<br>§1  铜的测定<br>§2  铅的测定<br>§3  锡的测定<br>§4  锌的测定——EDTA滴定法<br>§5  镍的测定<br>§6  铝的测定<br>§7  铁的测定<br>§8  锰的测定<br>§9  硅的测定<br>§10  铍的测定<br>§11  磷的测定<br>§12  砷的测定<br>§13  铋的测定<br>§14  锑的测定<br>§15  铬、镁、银、锆、钛、镉的测定<br>§16  铜、锌、铅、锡的联测<br><br>第八章 锌及锌合金的分析<br>§1  镁的测定——变色酸2R分光光度法<br>§2  铝的测定——硝酸铅滴定法<br>§3  铜的测定<br>§4  锡的测定<br>§5  铁的测定——磺基水杨酸分光光度法<br>§6  硅的测定<br>§7  砷、铅、锑、镉的测定<br>§8  铝、铜、镁的联测<br><br>第九章 锡、铅基合金及锡铅焊料、银焊合金的分析<br>§1  锑的测定——溴酸钾滴定法<br>§2  锡的测定——配位滴定法<br>§3  铅的测定<br>§4  铜的测定<br>§5  银的测定——硫氰酸铵滴定法<br>§6  锌的测定——EDTA滴定法<br>§7  镉的测定——EDTA滴定法<br>§8  镍的测定——丁二酮肟镍分光光度法<br>§9  铋、砷、铝、铁、磷的测定-<br>§10  锡、铜的联测——硝酸铅滴定法<br>§11  锡铅合金中锡、铅的联测<br><br>第十章 钨及钨合金的分析<br>§1  镍的测定<br>§2  铁的测定<br><br>第十一章 其他金属材料的分析<br>§1  铝铍中间合金中铍的测定-<br>§2  精锑锭中硒的测定<br>§3  电解金属锰中硒的测定<br>§4  钴基合金的测定<br>§5  镁及镁合金的测定<br>§6  铝铜中间合金中铁的测定<br>§7  铝锰中间合金中铁的测定<br><br>第十二章 石油产品的分析<br>§1  水分的定性测定——响声法<br>§2  水分的定量测定——蒸馏法<br>§3  水溶性酸碱的测定——酸碱指示剂法-<br>§4  酸值的测定——中和法<br>§5  闪点的测定——闭口杯法<br>§6  闪点与燃点的测定<br>§7  运动黏度的测定——毛细管黏度计法-<br>§8  机械杂质的测定——称量法<br>§9  凝点的测定——倾斜法<br>§10  倾点的测定——流动法<br>§11  滴点的测定——滴点计法<br>§12  石油产品的腐蚀试验——金属片腐蚀试验法<br>§13  石油产品灰分的测定——称量法<br>§14  发动机冷却液的测定<br>§15  航空液压油中痕量铝的测定<br><br>第十三章 涂料的分析-<br>§1  涂料黏度的测定——黏度计法<br>§2  涂料细度的测定——刮板细度计法<br>§3  涂料固体含量的测定——培养皿法和表面皿法<br>§4  涂料灰分的测定——灼烧法<br>§5  涂料遮盖力的测定——刷涂法<br>§6  漆膜的制备——一般制备法<br>§7  漆膜干燥时间的测定——干燥法<br>§8  漆膜附着力的测定——划圈法、划格法<br>§9  漆膜厚度的测定——杠杆千分尺法、磁性测厚仪法<br>§10  漆膜硬度的测定<br>§11  漆膜柔韧性的测定——测定器法<br>§12  漆膜耐冲击的测定——重锤冲击法<br>§13  漆膜光泽的测定<br>§14  漆膜耐水性的测定——浸水法<br>§15  漆膜耐汽油性的测定——浸汽油法<br>§16  漆膜耐化学试剂性的测定——化学试剂法<br>§17  漆膜耐热性的测定——加热法<br>§18  漆基酸值的测定——中和法<br><br>第十四章 化工产品及辅料的分析<br>§1  工业硫酸的测定<br>§2  工业盐酸的测定<br>§3  工业硝酸的测定<br>§4  工业磷酸的测定——中和法<br>§5  工业铬酸的测定<br>§6  氢氟酸的测定<br>§7  硼酸的测定<br>§8  乙酸的测定——中和法<br>§9  氢氧化钠(钾)的测定<br>§10  液氨的测定<br>§11  纯碱的测定<br>§12  磷酸三钠的测定——中和法<br>§13  十水合四硼酸钠的测定——甘油硼酸钠中和法<br>§14  锡酸钠的测定<br>§15  硅酸钠(水玻璃)的测定<br>§16  碳酸氢钠的测定——总碱量的测定(中和法)<br>§17  硝酸钠(钾)的测定<br>§18  黄血盐(亚铁氰化钾)的测定<br>§1  g硝酸锌的测定<br>§20  硫酸铜的测定<br>§21  硫酸锌的测定——黄血盐滴定法<br>§22  氧化锌的测定<br>§23  重铬酸钾(钠)的测定<br>§24  亚硝酸钠的测定<br>§25  硫酸亚铁的测定——高锰酸钾法<br>§26  氯化亚锡的测定——高锰酸钾法<br>§27  氯化钠(钾)的测定——银盐滴定法<br>§28  氧化镁的测定——EDTA滴定法<br>§29  无水工业氯化钙的测定——EDTA滴定法<br>§30  碳酸钡的测定——中和法:<br>§31  氯化钡的测定<br>§32  漂白粉(有效氯)的测定——亚砷酸钠滴定法<br>§33  乙酸钠的测定——硫酸置换法<br>§34  熟石膏粉中硫酸钙的测定——EDTA滴定法<br>§35  红丹粉中四氧化三铅的测定——碘量法<br>§36  黄丹粉中氧化铅的测定——EDTA滴定法<br>§37  氟化钠的测定——中和法:<br>§38  无水亚硫酸钠的测定——碘量法:<br>§39  硫化钠的测定——碘量法:<br>§40  冰晶石的测定<br>§41  硫酸铵的测定——中和法<br>§42  氯化铵的测定——中和法:<br>§43  酸式磷酸锰的测定:<br>§44  工业肥皂的测定<br>§45  桑皮纸的测定<br>§46  石棉线中氯化物的测定——比浊法<br>§47  胶体石墨粉的测定<br>§48  聚合氯化铝的测定<br>§49  光卤石的测定<br>§50  691驻退液的测定<br>§51  硫酸镍的测定——EDTA滴定法<br>§52  淬火硝盐的测定<br><br>第十五章 耐火材料、炉渣、煤焦及水的分析<br>§1  白泥、铝矾土的测定<br>§2  硅砖、石英砂、黄砂、碗砂、红砂等的测定<br>§3  酸性白土的测定<br>§4  覆膜砂的测定<br>§5  碱性炉渣的测定<br>§6  酸性炉渣的测定<br>§7  石灰石、石灰及白云石的测定<br>§8  萤石的测定——配位滴定法<br>§9  煤焦及水的测定<br><br>第十六章 表面处理溶液的分析<br>§1  镀铬溶液的测定<br>§2  镀镍溶液的测定<br>§3  酸性镀铜溶液的测定<br>§4  焦磷酸镀铜溶液的测定<br>§5  草酸镀铜溶液的测定<br>§6  无氰镀镉溶液的测定<br>§7  锌酸盐镀锌溶液的测定<br>§8  镀铅溶液的测定<br>§9  碱性镀锡溶液的测定<br>§10  酸性镀锡溶液的测定<br>§11  镀铁溶液的测定<br>§12  NS镀银溶液的测定<br>§13  硫代硫酸盐镀银溶液的测定<br>§14  黑色金属碱性氧化溶液的测定<br>§15  磷化溶液的测定<br>§16  钝化溶液的测定<br>§17  去油溶液的测定<br>§18  电镀层褪除液的测定<br>§19  酸洗溶液的测定<br>§20  钢铁电抛光溶液的测定<br>§21  氯化钠电解切削溶液的测定<br>§22  亚硝酸环己胺防锈纸的测定<br>§23  苯甲酸钠一亚硝酸钠防锈纸的测定<br>§24  六亚甲基四胺防锈纸的测定<br>§25  尿素防锈纸的测定<br>§26  光亮钾盐镀锌溶液的测定<br>§27  氰化镀镉溶液的测定<br>§28  氰化镀铜溶液的测定<br>第三篇  仪器分析<br>附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省本级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