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对科学的反思和批判:振兴中国传统科学的必要前提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1787951
  • 作      者:
    余宗森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拯救和振兴处于危亡状态的中国传统科学,使它在新的世纪经过批判和改造,并吸收新时代的营养(包括一些西方科学的思路和成就),在创建中国现代化的文明中再放异彩,并成为全人类共有的一个认识自然的新思路,新纲领,新工具。<br>    《对科学的反思和批判:振兴中国传统科学的必要前提》用相当的篇幅来批判西方科学,指出它的弱点和局限性,并彰显中国传统科学的长处,另一方面对中国传统科学也进行了批判,对中国传统科学批判的目的在于指出它的弱点和不足,通过批判,振兴中国传统科学就有了努力的方向和途径。
展开
作者简介
    余宗森,1933年生,1954年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1979—1981年在美留学。曾任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物理化学系系主任。还曾任原冶金工业部科技司司长、外事司司长,中国稀土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获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编著有《金属物理》、《钢中稀土》、《Rare Earths and Their Applications))等多部科技著作及论文以及若干有关企业科技效益和自然辩证法方面的书籍和文章。
展开
内容介绍
    《对科学的反思和批判:振兴中国传统科学的必要前提》认为:现在通行于全球并被认为是唯一的科学实际上是西方科学,此外还有一种与西方科学平行发展的中国传统科学。中国传统科学现在处于不被人们承认的奄奄一息状态。通过对中西两种科学的反思和批判,认为二者有基本思路上的不同,不可能“合二而一”,并各有其长处和短处。中国传统科学还是有生命力的,可以对其作批判性的继承,并在发扬其长处的基础上求得进一步的发展。实际上中国传统科学现在并不是一个空架子,已有一些学科和学说初步形成了中国传统科学体系,《对科学的反思和批判:振兴中国传统科学的必要前提》对这些学科和学说作了简单的评介。<br>    在分析中西科学不同基本思路的基础上,《对科学的反思和批判:振兴中国传统科学的必要前提》认为,由于中国对待科学技术的工具主义传统,学习西方科学仍然主要停留在“技术”层面上,并未理解和掌握西方科学得以发生和发展的“爱智慧”即“为科学而科学”的传统,这对于中国在西方科学的基础上发展基础科学是不利的。<br>    《对科学的反思和批判:振兴中国传统科学的必要前提》认为:中国需要有一次自己的“文艺复兴”,而拯救和振兴中国传统科学可以在其中起先驱作用。
展开
精彩书摘
    5.1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辩证逻辑和形式逻辑<br>    1.思维方式和推理形式<br>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属于思维方式,辩证逻辑和形式逻辑属于推理形式。此处的形而上学指的是黑格尔意义的形而上学。一般形而上学的意思是指研究超感觉的、经验以外对象的哲学,而黑格尔意义的形而上学还可以指与辩证法相对立的思维方式。至于逻辑则是研究正确推理形式及其规律的学科。形式逻辑主要是研究演绎推理的。在辩证逻辑学者看来,辩证逻辑是研究辩证思维的形式、规律和方法的学科。辩证逻辑学者承认形式逻辑,认为它主要从形式结构上研究思维的形式和规律。现代逻辑学主导的是从亚里士多德开始的形式逻辑及其现代发展,主要是数理逻辑。西方逻辑学界大多不赞成或不关注辩证逻辑。虽然黑格尔留下了两部辩证逻辑的巨著,一部是《逻辑学》(又被称为是《大逻辑》),另一部是作为其《哲学全书》第一部分的《逻辑学》(又被称为是《小逻辑》),但是西方逻辑界没有多少人认为他是逻辑学家或顶多认为他是个逻辑哲学家。<br>    推理的形式与思维方式有关,推理的逻辑与思维方式是形而上学的,还是辩证法的。西方许多人不承认辩证逻辑,这与他们的思维方式是形而上学的有直接关系。黑格尔认为辩证法、逻辑和认识论三者是统一的,马克思继承了这种看法。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合理的,但是反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从辩证法看来,形而上学的特点是用孤立、静止和片面的观点来看世界,而形式逻辑的规律和规则则是不能违背的。<br>    ……
展开
目录
第一篇 对科学的反思和批判<br>第一章 从“李约瑟难题”谈起<br>1.1 李约瑟难题<br>1.2 关于自然国学<br><br>第二章 本书的基本思路<br>2.1 基本思路与哲学<br>2.2 中西科学区别的根据在于事物本质的多面性<br>2.3 为什么中国传统科学应该称为“气理学”<br>2.4 中国传统科学应该学习西方的怀疑和批判精神<br><br>第三章 西方的“爱智慧”传统和中国的讲实用传统<br>3.1 西方科学的“爱智慧”传统<br>3.2 西方科学对宗教的继承和斗争<br>3.3 科学的一些基本信念来自古希腊和基督教<br>3.4 今天西方的科学和宗教<br>3.5 中国传统科学与中国的宗教<br>3.6 中国讲求实用的传统<br>3.7 浅析中西科学发展道路不同的原因<br>3.8 建国后对科学仍然强调它的实用方面<br>3.9 中西科学的消长及其经验教训<br><br>第四章 西方人自己对科学的分析和批判<br>4.1 实证主义、逻辑原子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br>4.2 批判理性主义<br>4.3 逻辑实用主义<br>4.4 科学哲学的历史主义<br>4.5 新历史主义学派<br>4.6 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br>4.7 后现代主义<br>4.8 怀特海的有机哲学和格里芬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br>4.9 西方科学哲学告诉了我们什么<br><br>第五章 中西科学在一些基本问题上的区别及其分析批判<br>5.1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辩证逻辑和形式逻辑<br>5.2 时间和空间<br>5.3 粒子和气<br>5.4 真理问题<br>5.5 主观与客观<br>5.6 分析方法<br>5.7 科学实验<br>5.8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应该是中国传统科学的判据,也是中西科学共同的最一般判据<br>5.9 数学方法<br>5.10 关于科学主义、科学精神和伪科学<br><br>第二篇 可能成为中国传统科学组成部分的学科和学说<br>第六章 比较成形的学科和学说<br>6.1 数理辩证逻辑和哲理数学<br>6.2 机械化数学<br>6.3 两种类型不确定信息——灰信息和未确知信息的数学<br>6.4 中医药学<br>6.5 系统科学和生命科学<br>6.6 物候学<br>6.7 预测学<br><br>第七章 对一些不够成熟或成形学说和假说的述评<br>7.1 “走进非规则”<br>7.2 宇宙全息论<br>7.3 泛系说<br>7.4 建筑风水能否改造和振兴<br>7.5 有没有中国式的管理学<br>7.6 易经与遗传密码<br>7.7 上一章和本章介绍的各学科和学说的特点<br><br>第三篇 把振兴中国传统科学作为创建中国新文化的先导<br>第八章 拯救和振兴中国传统科学的可能性和必要性<br>8.1 可能性与必要性<br>8.2 现代科学日益借助于中国式思维<br>8.3 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开创21世纪中国科学的新局面<br>第九章结语——呼唤中国自己的“文艺复兴”<br>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