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向新加坡学习:小国家的大智慧:the great wisdom of a small country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1188802
  • 作      者:
    陆建义著
  • 出 版 社 :
    新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内容介绍
  中国的现代化究竟可以从新加坡学什么?新加坡对于中国的未来发展究竟有何启示?《向新加坡学习(小国家的大智慧)》将新加坡如何开展有效而又多元化的经济发展战略,如何建立良好的教育和培训体制,如何推广具有持续性的国民福利措施等经验,清晰流畅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展开
精彩书评
  这是一本让读者拿起后就不想放下的好书。作为一个新加坡经验的推崇者和新加坡模式的研究者,我谨向奉献了这么一本好看又有用的好书的作者,致以深切的感谢和崇高敬意。
  ——吕元札(深圳大学新加坡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畅销书《新加坡为什么能?》作者)
  本书可以让一个从未来过新加坡的人很快对新加坡产生兴趣,并且读完后对新加坡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可以说,这是我所看到的最好的一本介绍新加坡的读物。
  ——周建平(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教育参赞)
  中国的现代化究竟可以向新加坡学什么?新加坡对于中国的未来发展究竟有何启示?在这本好书里,我看到了中国学者对新加坡的探讨,更进一步寻获了新加坡经验对于中国之意义的本质。
  ——徐冠林(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校长、博士)
  这本著作。内容相当广泛,话题涉及薪加坡社会的很多领域,并为读者提供了难得的视角。作者几乎走遍了整个新加坡,身临其境、观察入微,领悟全面、贴近真实。仅此而言,这本书就有值得阅读的价值。
  ——林任君(新加坡《联合早报》总编辑)
  作者把新加坡如何想方设法推展多元化的经济发展战咯,建立良好的教育和培训体制,维系独特的劳、资、政合作关系与灵活的劳动力市场架构,推广具有持续性的国民福利措施等等经验,清晰流畅地呈现在了读者眼前。
  ——杨木光(新加坡国会议员)
展开
精彩书摘
  一、引子
  新加坡——一个创造奇迹的国家
  一个飞机一起飞就要飞出国界的国家,却拥有着世界上最优秀的航空公司和最大的机场;一个旅游资源几乎为空白的国家,却成为全世界有名的旅游之都,旅游业成为国家重要的支柱产业;一个本身不出产石油、没有石油资源的国家,却拥有多座规模庞大的炼油厂,成为世界三大炼油中心之一……
  以上这些看似天方夜谭式的情形。却是新加坡发展中取得的实实在在的成就。如果要用一句话来形容我对新加坡的感受,我觉得新加坡确实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国家.是一个不断创造着奇迹的国家。
  2008年3月4日,我作为湖北省委组织部选送的10名年轻干部之一,踏上了前往新加坡的旅程。我们这次行程的目的地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任务是学习公共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虽然我这次出国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但作为一名有着近20年专业经验的老记者,我的内心抑制不住激动,因为这意味着。我会有将近一年的时间。可以近距离地观察和研究新加坡——这个对我来说充满了新奇而又很感亲切的国家。
  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南端。马六甲海峡东口,由新加坡本岛和63个小岛组成。国土面积707平方公里(2007年数字,通过填海,新加坡的国土面积不断增加)。人口459万。新加坡的居民主要为华人,占总人口的76%,其次为马来人、印度人,分别占总人口14%和8.4%,还有少量的其他人种。新加坡的历史并不复杂,最早有关新加坡的文献记载是在公元3世纪。当时中国人把新加坡称为蒲罗中(意为“半岛尾部的岛屿”)。公元1150年左右,苏门答腊岛室利佛逝王国(Sri Vijayan)的一位王子乘船到达此地,看见一头黑兽,当地人告知他是狮子,王子认为狮子是吉祥之物,遂将此地命名为“新加坡啦(Singapora)”——梵语意为“狮子之城”。1819年,英国人看中这里优越的地理位置,开始在此建立港口。伴随着世界海运业的大发展,马六甲海峡成为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新加坡也因此成为东西方贸易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新加坡曾被日本攻占,改名昭南。二战结束后新加坡再次成为英国殖民地。1959年,在新加坡人民的努力下。英国同意新加坡建立自治政府。1965年8月9日,新加坡正式独立。
  新加坡建国之初,经济濒临瘫痪,失业人口众多,社会秩序混乱。25%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生计难以为继;连片的棚户区泥泞不堪,垃圾遍地,蚊蝇肆虐;岛上遍布大大小小的沼泽地,既不能耕种,又不能居住。新加坡河畔的商业区更是混乱不堪,商业垃圾和生活垃圾将新加坡河污染成一条臭水河。特别是新加坡自然资源极度贫乏。除在本岛和大、小德光岛等几个岛屿发现有花岗石外,至今尚未找到其他矿藏。虽然新加坡四面环海,但水产资源并不丰富,年产鱼类仅一万余吨,只能满足国内1/5的消费需求。虽然岛内河川不少,但因受海潮影响,大多不能饮用,全国约一半的饮用水需要从马来西亚进口……人们认为这个国家毫无前途。新加坡原第一副总理吴庆瑞回忆说:“当时新加坡城市里拥挤不堪,贫民窟简直是令人心酸的情景。人民普遍失业,在中学毕业生中,失业问题十分严重。”
  然而,几十年过去,当人们再看新加坡的时候,发现这个国家已经彻底改变了模样。过去的脏、乱、差不见了,代之的是优美的环境、郁郁葱葱的世界“花园城市”。新加坡已连续十年被评为“最适合亚洲人居住的城市”。自然资源的严重不足也没有制约新加坡经济的发展,他们凭着自身的智慧。建起了石油化工、船舶制造、电子电器、生物制药等支柱产业,使新加坡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这里还有“亚洲的美元市场”等美称,全世界50家最大的银行中,有45家在新加坡设有分行,这里已成为世界第四大金融中心。多年来,新加坡的国民经济一直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即使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新加坡的经济也未受到很大影响,是亚洲发达国家中受危机影响最小、恢复最快的国家。2007年,新加坡的经济增长率达到7.7%,人均GDP达35163美元,财政盈余达到空前水平。经过几十年发展,新加坡人民的生活条件也得到极大改善。据到樟宜机场迎接我们的南洋理工大学张志斌博士介绍,新加坡已真正做到了“居者有其屋”,只要是新加坡人,个个都有房子住,其中80%以上的居民住在从政府购买的组屋里。在新加坡看不到乞丐,因为每个人都能得到政府的保障,人们不会因为生活过不下去而乞讨。
  “和香港比,新加坡在经济发展上毫不逊色,但在社会和谐上要好于香港。这里不同种族的人友好地相处在一起,社会治安很好,这是香港所没有的。”张志斌博士比较说。张博士来自中国江西,曾留学美国,已在新加坡生活了三年多。他说,良好的社会治安是吸引他定居新加坡的重要原因。
  在短短几十年里,新加坡社会的巨大进步是如何发生的?在经济发展中,新加坡究竟有些什么高招?新加坡人何以能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奇迹?我期待着在新加坡的日子里,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二、新加坡观察
  社会生活篇:
  让居者有其屋
  每个人都珍惜自己的财产,只有让人民拥有财产,社会才会变得更力露安定。
  家住大巴窑的梁彦是新加坡的一户普通居民,但和邻居们不同的是,近几年到他家来的贵宾特别多。2008年11月温家宝总理在新加坡访问时,就曾特意造访他家。此外,马来西亚最高元首、联合国代表、阿尔及利亚环境部长等10多位外宾先后到过梁彦家。他们找梁彦的目的只有一个:了解新加坡的组屋制度。
  梁彦是新加坡“居者有其屋”计划的见证者和受益者。二战前后,他们一家12口人挤在租来的三间平房里,没电没水,生活十分不便。上世纪60年代,新加坡政府推出了“居者有其屋”计划,梁彦一家先是租了一套政府的廉租组屋,两年后买下一套三房式组屋(相当于中国的二室一厅)。2005年,组屋区改建,梁彦只花了三万多新元,就住进了现在的四房式新组屋。从1964年新加坡实施“居者有其屋”计划以来,近半个世纪圆了无数新加坡人的住房梦。很多新加坡人都有着和梁彦一样的经历,现在80%以上的新加坡人都住在政府的组屋里,组屋的总数达90多万套。新加坡政府自豪地宣布,新加坡已成为一个人人都有房子住的国家。2008年6月,新加坡“居者有其屋”计划获得了联合国公共服务奖。
  人民行动党的政治承诺
  新加坡组屋的英文为Public Housing,直译应为“公屋”,指政府为解决居民住房问题而提供的廉价房屋,由于这些房屋都是组合式的,因此被称为“组屋”。
  在上世纪50年代,新加坡的住房问题十分突出,常常是50多人挤在一个二三层楼的商铺房里。或是住在临时搭建在肮脏下水道旁的棚屋里,居住环境十分恶劣。失业还使成千上万的人无家可归。一次,李光耀在经过一个正在发生骚乱的街面时,看到一个人从楼上跑下来艰难地把他的电单车搬到楼上去。这一幕使他认识到,每个人都珍惜自己的财产,只有让人民拥有财产,社会才会变得更加安定。而对人民来说,最大的财产莫过于住房。因此,人民行动党在竞选时承诺,推行“居者有其屋”计划,让每个新加坡家庭都拥有自己的住房。
  居者有其屋,这是人民行动党的一个政治承诺。“我深信,如果每个家庭有自己的住房,国家将会更加稳定。”李光耀在回忆录中说。
  根据居民收入确定房价
  为了解决人民的住房问题,新加坡政府于1960年成立了建屋局。建屋局的任务是,为新加坡老百姓提供他们能买得起的住房。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府规定建屋局不以营和为目的,对其实行综合平衡预算,经营亏损部分由政府补足。建屋局成立之初。推出的组屋户型都比较小,多为二房式、三房式组屋,设计也比较简单。尽管如此,但由于当时居民的购买力很弱,初期的组屋销售形势并不好。
  为迅速推进“居者有其屋”计划,1966年,新加坡政府通过了《土地收购法》。这项法令赋予政府强制征用土地的权力,并确立了对政府征用土地按开发前的价值进行补偿的原则,这使政府可以对土地进行大规模开发而无须付出太大的代价。通过这一法令,政府控制了实际的土地使用权,并享有土地开发带来的增值收益。有资料显示,1965年时,新加坡的私有土地占国土面积的51%。到2006年,新加坡私有土地的比例已下降到13%。通过征用私有土地,国家获得了巨大的土地增值收益,并把一部分收益通过组屋建设转移给了居民。
  为了让更多的家庭能买得起组屋,1968年,政府允许居民动用公积金购买组屋及支付每月的房屋贷款。这样一来,只要有正式工作的居民,就能买得起组屋。这真是一种很好的制度设计:政府先用居民存在中央公积金局的钱把组屋建起来,再让居民用公积金把组屋买走,如此循环,既解决建房资金问题,又解决买房的资金问题。在允许居民使用公积金购买组屋后,社会对组屋的需求激增。到60年代末,建屋局已建成12万套组屋和店铺,35%的新加坡人搬进了组屋。
  “我们不是根据建设成本,而是根据居民的收入来确定组屋的售价,总的原则是让70%的家庭能够买得起三房式的组屋。”新加坡建屋局的一位官员说。
  为了降低组屋的建设成本,政府为组屋建设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组屋建设用地的取得无须经过拍卖程序、建屋局的商业性房产收入可用于弥补开发亏损等,同时要求建屋局通过大规模生产、改进设计和技术等手段,千方百计降低建设成本。
  据新加坡建屋局官员介绍,过去建造一个厕所,施工人员需要到工地进行四次施工,用工投入较大。为节约成本,建屋局研制了整体式厕所,所有部件在工厂一次生产完成,到工地能够一次组装完成,既使厕所的设计更加合理,又节约建设成本。
  建屋局在开发每一栋组屋前,都会先征求社会的意见。只有在社会购买意向超过房子供应量的情况下,新房的建设才会开工,在工程完工后再摇号分配。因此,新加坡的组屋不存在积压问题,这样保证建设资金不被积压。
展开
目录
一、引子
新加坡——一个创造奇迹的国家

二、新加坡观察
社会生活篇:
让居者有其屋
让病有所医
完善的福利制度
一流的城市规划
拥车证和ERP
便捷的公共交通
来之不易的美丽
和谐共处的典范
建设“乐龄”社会
政治法制篇:
新加坡的政治制度
严厉的法律约束
鞭刑的司法意义
比法律更重要的是执行
李光耀与新加坡廉政
新加坡国父李光耀
得人才者得天下
政府官员高薪的是与非
“小红点”的危机感
经济发展篇:
成功的战略选择——新加坡的开放战略
开拓者和扶持者——新加坡的“国企”战略
小国的持国之道——新加坡的风险战略
善用“无形之手”——新加坡的竞争战略
“世界的新加坡”——新加坡的全球化战略
打造“知识经济”——新加坡的创新战略
经济实用主义——新加坡的发展哲学
风景这边独好——新加坡旅游业发展透视
善待外来劳工
管理出生产力
文化教育篇:
别具一格的新加坡图书馆
从精英教育完美转身
一场论辩的盛宴——第四届亚太大专华语辩论赛小记
南大之“大”
关于到新加坡留学
华语在新加坡
在新加坡听讲座
一份厚重的华文报纸——新加坡《联合早报》印象

三、新加坡体验
有一种力量叫团队
水的“新生”
总统府见闻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
高效的新加坡警察部队
观摩议员接待选民
在碧海蓝天下——新加坡实马高
垃圾埋置场见闻
追寻陈嘉庚的足迹
《联合早报》的管理之道
一柄反腐的利剑——新加坡贪污调查局见闻
联系政府与民众的桥梁——油池社区见闻
小生意做出大文章——新加坡仟湖鱼业参观记
博弈中的领悟
新加坡功夫

四、新加坡访谈
中国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市场——与
新加坡嘉德置地集团高层的对话
让世界认识中国,就是让中国走向世界——访新加坡孔子学院院长
许福吉博士
中国如何保持竞争力?——一位新加坡退休高官给中国的忠告
重要的是对市场的判断力——仁恒置地集团主席钟声坚的成功感言
新加坡和香港的异同——记妹锦光先生在南洋理工大学的演讲
推动中国发展的七个因素——记杨振宁在南洋理工大学的一次演讲
服务选民是我的责任——访新加坡国会议员马炎庆
最大危险是改变方向——新加坡人力部代部长颜金勇谈中国发展
劳资关系和谐至关重要——访新加坡国会议员杨木光
这份快乐不能用金钱买到——新加坡社会热心人士李进军访谈
呼唤由点到网的思维变革——听陈绍祥教授讲解网络经济

五、结语
以新加坡为师
难忘新加坡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