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育王本为印度摩揭陀国国王,亦译阿输迦。意思是“无忧王”。印度孔雀王朝第三代国王(在位年代约为公元前268-前232年)。他继承并发展了其父、其祖父统一印度的事业,使孔雀王朝成为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帝国。他把自己统治的业绩及对人民的教化要求刻在岩壁及石柱上,这就是著名的阿育王摩崖法敕和石柱法敕。据佛教传说,阿育王即位之初,诸多暴虐。后信仰佛教,在全国修建了84000座佛舍利塔,多次对佛教僧团施舍大量的土地与财物。阿育王成了佛教上的大弘法者和大护法。<br> 汉文的《阿育王经》七卷,最初由西晋安法钦译,此后又征召扶南国名僧僧伽婆罗再译。梁武帝对阿育王广兴佛法的事迹颇为仰慕,据《历代三宝记》十一载:<br> 阿育王经十卷,天监十一年六月二十六于杨都寿光殿译,初翻日,帝躬自笔受。<br> 即梁天监十一年(512年)僧伽婆罗在扬州寿光殿开译时,梁武帝亲自做记录。所谓阿育王像,指得并非是阿育王本人的肖像,而是传说阿育王在世时所监造的佛像。阿育王像的故事最初流行也集中在扬州长干寺、荆州长沙寺等长江中下游地区。据佛史的记载,阿育王像的发现往往附会有种种灵异故事,且不是在地下,就是出白海中。《法苑珠林》卷二十一“东晋杨都金像出渚缘”记有以下故事:<br> 晋成帝咸和年中,丹阳尹高俚往还市阙,每张侯桥浦有异光现,乃使寻之,获金像一躯,西域古制,足趺并阙。<br> 说的是东晋咸和年(326-334年),丹阳尹高俚往返街市,每次路过张侯桥时水中都出现奇异的光芒,于是遣人捕捞,发现金铜佛像一尊,古老的西域形制,但是背光和台座都不全了。下文又说此后临海渔人张系世在海上捕鱼捞出了铜莲花座,晋成帝司马衍试着安在佛像足上,恰好符合。而且此事过后四十余年竟又在南海交州合浦于海中得佛像的背光,于是台座和背光全部配齐了,真是缘分所致。不仅于此,且发现台座上有外国字,经求那跋陀罗辨认,刻的是阿育王第四个女儿所做的佛像云云。<br> 此事在《梁书》卷五十四《诸夷列传》所记大同小异,《法苑珠林》所记应该是来自《梁书》,但《梁书》仅记为“得金像”,《法苑珠林》强调了“西域古制”,可以看出中国古代佛教徒崇尚西域古制佛像。在《梁书》中记为“阿育王第四作”并没有“女”字,《法苑珠林》不知从哪里得来“女”字。如果依据《梁书》,则亦可理解为阿育王作佛像的第四次临摹本。<br> 阿育王像被送到瓦棺寺,沙门慧遂想复制这尊像:<br> 瓦棺寺沙门慧遂欲求模写,寺主僧尚恐损金色,语遂曰:“若能令佛放光,回身西向者,非途所及。”遂至诚祈请,至于中宵,闻有异声,开殿见像,大放光明,转坐西面。于是乃许模之传写数十躯,所在流布。<br>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