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悠久的中国印染工艺,不仅种类繁多,染色和配色的高超技术也堪称世界一流。根据古代文献的记载,染料大致分作石染和草染两类。其中石染的使用略早于草染。1937年,考古学家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山顶洞里发现了红色的粉末以及一些被染成红色的装饰品,贾兰坡{“北京人”的故居)“所有装饰品的穿孔,几乎都是红色,好像是他们的穿戴都用赤铁矿染过。”经过鉴定,我们确认这些红色就是赤铁矿粉。这充分表明两万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对色彩的鲜明有了朦胧的认识,并且开始懂得颜色能够增加制造物的美感。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和审美意识的逐渐提高,人们对颜料的认识也逐步广泛起来。1963年,在江苏邳县大墩子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了五块沉甸甸的赭土色的石块。石块质地坚硬。如用水蘸湿研磨,便会显现出深浅不同的赭红色来。很明显,这种石块很可能是当时用作染料的赭石矿。如果结合同时期的庙底沟遗址出土的石研磨盘和石杵等工具来推测,这应当就是距今4500多年前的人们所使用的染料。当时的人很可能就是利用这种矿石研制成粉末,并以此涂在身体上或是衣服上进行装饰美化的。从史料来看,远在五、六千年以前,居住在黄河流域的人们就有用赭石色在身体上涂绘各种花纹图案的习惯。这种做法,除了用来恐吓野兽外,也作为氏族间互相区别的图腾标志。有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证明:西安半坡的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彩陶盆内壁所画之“人面鱼纹”,其额部和颌部的彩绘是由细密的刺纹组成(图2-1)。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