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清园先生王元化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1767955
  • 作      者:
    陆晓光主编
  • 出 版 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内容介绍
  《清园先生王元化(精)》是王元化同志逝世一周年的纪念文集。王元化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学者、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原部长。王元化同志热爱党,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在大是大非面前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经受住了各种风浪的考验。他实事求是,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恪尽职守,忘我工作,具有强烈的革命事业心。他谦虚谨慎,平易近人,生活朴素,廉洁奉公,严以律己,保持了共产党人良好的政治本色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深受广大干部群众的尊敬。 王元化同志是一位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著名学者,在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当代文艺理论研究、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近现代思想学术史研究上开辟新路,颇有建树。 王元化同志的著述,浸透着他的真诚和对学术的锲而不舍,以数十年功力锤炼之睿智,怀抱真挚的现实关切,对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深刻反思,发而为文,或如一石投潭,激起涟漪无数;或如一纸甫行,引领学界风尚。体现着对“有思想之学术,有学术之思想”的一贯追求。他对时代问题的深刻反思。为当代中国思想文化的研究作出了先导性贡献。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编 吾友吾师
  王元化与书法①
  陈念云
  戊寅春节,我与束纫秋同志同去清园,向王元化同志拜年。拱手互祝健康长寿后,元化同志忽有挥毫雅兴,即磨墨展纸,悬腕挥洒起来。那天,他写的第一副对子是送给我的,集的是陆士衡《文赋》句,上联为“收百世阙文”,下联为“采千载遗韵”。这副对子写得笔酣墨饱,神驰情纵,既超逸挺秀,又洒脱昂扬,他自感也比较满意。后来,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王元化画传》,就选此联作为他近年的书法代表作之一。那天,我捧此联回家后,即请人精工装裱,然后一直悬挂于书斋。我作为一个文字工作者,朝夕晤对此联,只感到自己距此联的要求太远,惭愧惶悚,自不待言,只能把它作为座右铭,经常以此自劾自勉。
  有了此联,这些年朋辈来我书斋小坐,元化同志的书法问题就常常成为我们热烈的话题。我们都熟知元化同志是研究《文心雕龙》的专家,研究成果驰誉海内外;对韩非、龚自珍等的研究也都有其独到的见解。他对外国文艺的研究则涉及罗曼?罗兰、契诃夫、莎士比亚等诸大家。我们特别钦佩元化同志在受到冤案牵连,被隔离审查期间,在难以想象的艰苦条件下,开始对黑格尔哲学的研究,而且收获丰硕。此外,元化同志对“五四”精神的研究,更是贯串了独立思想和自由精神,在近代思想史研究方面写下了重要的一页,对中国文化建设、思想建设乃至政治建设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是,在学术研究之外,我们对元化同志的书法所见不多,比较陌生。
  一直到近几年,各媒体报刊经常刊出他的书法作品,才引起我们的注意。特别是,我们还先后看到有多位书法家,包括舒同、赵潜、胡铁生等出版书法集,都请元化同志或在卷首作序,或在卷尾作跋。书画家刘旦宅出版书画集,作序者也是元化同志。可见其在书画界的影响。但是对元化同志书法的渊源如何,特点和成就如何,以及他对书法艺术的看法如何等等,我们确是不甚了了,知之甚少。有时我们有机会同元化同志聊天,聊到这些问题时,很希望他能进一步谈谈,但他总是一再申明:“我只是个书法爱好者,我不是书法家”,不肯进一步谈下去。后来我才理解,这倒不是他的过分谦虚。上世纪80年代初郭绍虞先生任上海市书法界协会副主席,曾邀请他参加协会,他也坚决谢辞,说:“我从未从哪位书法家正规地系统地学过书法,我不够格。”可见,他为学和为人的严谨。
  但是,元化同志今天毕竟能写得一手好字,这究竟从何而来?有一次,他在谈到童年生活时,却不自觉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原来他在童年时期,对练习书法,学好写毛笔字,是下过一番功夫的。那时,他读的小学都设置有书法课,上书法课主要是临帖,规定学生每课必须交“九宫格”大楷一张,由老师阅批。那时他父亲芳荃公对他督教也很严,芳荃公精于英语,赴美留学获硕士学位后一直在清华执教。但奇怪的是,芳荃公尽管自己精于英语,却没有把儿子从小就培养成英语人才的意思,相反,对他一直强调要学好中华民族传统的悠久的灿烂的文化,包括练好书法。因此,他童年时每天晨起盥洗后就开始练书法,他父亲经常亲自从旁指点,包括端正写字时的姿势。那时写字很讲究姿势,至今他还记得有个顺口溜:第一句是“怀中放只斗”(意思是写字时不能有气无力地把身体靠在桌子边上,而是要胸怀临空,其空间可容一只升斗);第二句是“腿开窜出狗”(意思是写字时两腿不能靠紧,要有一定距离,可容得一只狗窜进窜出);第三句是“背后夺笔不撒手”(意思是握笔要有力,即使有人乘你不备想从背后夺走你的笔,也不会撒手被夺)。他父亲教书法,还一直强调从碑人手,所以他自幼练书法,着重写魏碑,临摹《龙门二十品》的时间就比较长,前些年他去龙门参观,就曾在龙门石窟古阳洞“十九品”碑旁徘徊久久,勾起不少童年生活的回忆。
  由于元化同志的兴趣比较广泛,除魏碑外,二王、苏、黄、米、蔡、颜、柳、欧的碑拓,他都练过。有一段时间,他还写隶书篆字,偶然也写小楷《灵飞经》。他这样不分寒暑地练,进步就比较快。他的书法作业常常得到老师的好评,经常给打双圈,有时还能得三圈。父亲的同事朋友看到他写的字,也常给予鼓励。过去他对父亲督教他学好中国古文化不大理解,后来才逐步意识到,这是他父亲受到清华园里好多大学问家的影响,这些大学问家包括王国维、赵元任、陈寅恪等。父亲认为他们的学问博大精深,对我国现代学术文化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而受到人们普遍敬重。父亲希望他从小也能在这方面作出努力,争取将来有所成就,这应该说是父亲对他的苦心所在。但是,从他练习书法的经历来看,他自己认为是辜负了父亲的一番苦心和深切期望的。因为在他童年时期,学校重视,父亲督教严,他自己确实也比较努力,因此,用当年的话说,他练书法的“童子功”基础是打得比较扎实的。但长大以后,从中学到大学,学校不上书法课了,父亲忙于授课也顾不及他了,他自己也放松了,一荒疏不知不觉就是十余年。
  接着,文化大革命爆发了,这所谓的文化大革命,实际上是大革文化之命。成千成万的所谓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或反动学术权威,都被打成了牛鬼蛇神,赶进了“牛棚”。无论是怎样珍贵的绘画、书法,统统被视为“四旧”,一股脑儿被扫进了垃圾堆。这不就是大革文化之命吗?然而令人感到滑稽的是,冷落已久的毛笔,其时却被纷纷“起用”来写所谓大批判的大字报。像元化同志那样早已被打倒在地并被踏上一只脚的“牛棚”中人,也被“起用”来用毛笔为革命群众、“造反战士”抄写大字报。当时各单位的大字报都恶浪翻滚,铺天盖地,元化同志他们日夜抄写,腰酸背痛,也无可奈何。特别是大字报的内容,都是恶言秽语,无限上纲,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他们抄写时内心都非常反感,但只能默不作声,抄个没完。现在每忆及这段往事,既感滑稽,又感苦涩,啼笑皆非。真想不到童年时练的毛笔字会在这场风暴中派上了用场。元化同志进中学后虽然没再练书法,但他对童年时练书法的“童子功”估价甚高,认为终身受用。他进中学后,写字都用钢笔代替了毛笔。人们都认为他的钢笔字写得有规有矩,很是秀美,这就是他童年时写毛笔字打下的基础。1997年,江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拟出版他的《读黑格尔》一书,编辑部同志看到了二十多年前他被隔离审查时在练习簿上记下的读《小逻辑》的笔记以及读《美学》的笔记,共三百多页,三十多万字,虽然是钢笔字,但写得清楚端正,很是好看,而且几乎没有什么涂改,就认为与其排印出版,不如就将这笔记影印成书,让此书既有阅读价值,又有一定的欣赏价值,这真是个好主意。这也就是元化同志的《读黑格尔》一书所以会影印出版的由来。当然,这完全应该归功于当年他练书法时所打下的“童子功”的基础。现在,他这套读书笔记已由上海图书馆作为名人手迹收藏。
  至于元化同志正儿八经地写书法,据我所知,是在1993年他回家乡湖北江陵之行以后。那时,他整理出四千多册藏书,捐给了江陵图书馆。江陵有关领导就要他回家乡走走看看。在江陵,不少同志要他写些书法作品留念。他欣然遵命,先后为江陵图书馆写过馆名匾额,也曾为江陵古迹万寿宝塔的护壁碑廊写了一副对子,并刻了碑。后来,他还写了一篇介绍江陵的文章,并把文章写成横幅书法作品,装裱后分送各有关方面。想不到这些兴到之作,颇得人们的赞赏。以后,他与师友交往,也就常写些条幅,以留纪念。如祝季羡林先生九十寿序,祝钱仲联先生九十晋五寿序以及纪念王蘧常先生百岁诞辰文,他都曾写成横幅或条幅并予装裱。沪上各报刊看到后,又拿去制版发表。于是,元化同志的书法就开始广为流传。
  不久之前,有报纸刊出多篇文章,议论了当前社会写字水平普遍下降的问题,也议论了小学教育能否考虑恢复书法课的问题。对此,元化同志认为,社会写字水平普遍下降是不争的事实,报纸提出这个问题以引起社会注意,很有必要。书法,大家都认为是悠久的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之一。书法首先有其实用性,人们无论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中,都离不开书法。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人际交往中,如果字写得不好,就会影响到他的形象,既关系到他的基本素质,也是他的文化底蕴的表现。我们的书法,还有其艺术性。古往今来,多少书法家的书法作品,人们都视为珍宝。元化同志还曾同我谈到,日本人有自己的文字,也用汉字。他们在学校教育中,一直重视写字,也重视写好汉字。他在日本访问时,就曾看到日本的小学生带着笔砚上学的情景,说明他们的小学一直设有写字课,学校和社团还经常举行写字节,在全社会提倡写好字,包括写汉字。相比之下,我们和他们的差距很明显。他还谈到,现在也有人认为,书法既然是一门艺术,而要真正成为一个书法家又谈何容易,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在学校教育中把每一个年轻人都往书法家的方向去培养。元化同志认为,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但我们现在存在的问题是,社会的写字水平普遍下降,这首先影响到实用。他认为在学校教育中,不妨先从实用的角度来教育学生写好字。如果在众多的学生中,发现少数或个别的学生对书法特别有兴趣,天赋也比较好,我们就应该给予热情的关注和帮助,让他们向书法艺术的方向进一步发展,从而继承好我们优良的书法传统并发扬光大。他说,他不是搞教育的,这只是一个书法爱好者的门外之谈,仅供参考而已。
展开
目录
王元化论学语要
深切缅怀王元化同志(悼文)
第一编  吾友吾师
深切缅怀老友王元化
元化和我——回忆我们近七十年的深厚情谊
难忘的抗战岁月——王元化访谈录
王元化与书法
思想者永生
眷念王元化先生
“常怀千岁忧”的思想者——悼念元化先生
留给镇江的珍贵财富——怀念王元化先生
元化先生二三事
令人难忘的精深的文学论析——读王元化论阿Q人性问题札记
王元化遗稿:我所认识的冯雪峰
吾师吾友王元化
寻觅真理,心灵相契——写在元化师离去一周年之际
王元化二三事
我的震旦大学老师王元化
那时候听元化老师复旦大学讲课
清园叟论人与为人——缅怀王元化先生
一位我理想中的大学者
拔地苍松有远声——悼元化先生
勤于思考、认真严谨的王元化先生
第二编  “我的精神导师”
大象无形大爱无疆——王元化恩师的人与文
我不能把春天还原成大树——王元化先生逝世周年祭
怀念作为理想主义者的王清园先生
痛悼王元化先生
思想者的独立与尊严
怀念
一个存在感受丰沛的思者
王元化的伍子胥情结
愧对先生
呕心沥血字字珠玑——读《王元化集》缅怀吾师
元化师与《学术集林》
回忆元化先生点滴(摘录)
有德性的思想和有思想的德性——悼念老师王元化先生(节录)
王元化,我的精神导师
想到了两位先生
消逝了,那道独特的景致——追忆王元化先生
“把一切都放在理性的法庭上去衡量”——沉痛悼念王元化先生
如可赎兮人百其身——怀念王元化先生(节录)
“踏了这些铁蒺藜向前进!”——怀念王元化先生
守望文化——王元化先生小记
等闲识得东风面——记与王元化先生的一段交往
思想和往事——忆王元化先生(节录)
我所理解的王元化——谨以此文哀悼先生
一生探索自由的义谛
王元化先生谈话录(1998年)
王元化心路中的《资本论》因素
第三编  有学术的思想
一个真诚的思想者
“马克思主义者总要不断思考”——追思王元化先生
王元化是有深刻现实关怀的思想家
深层次反思与真诚学术人格——深切缅怀王元化先生
精诚所至的思想者——怀元化/2叭
向真正的思想者致敬
第三种忠诚:思想者对自己思想身体力行的忠诚
思想者王元化走了
思想者的心路历程——读王元化《九十年代日记》
时代的思者——敬悼王元化先生
崇高是一种人生选项或活法
当代精神生活史上的王元化
不停顿的思想者——挽元化
《他们的岁月》(摘录)
两位思想巨人——记王元化与顾准
向元化老师拜年——关于《杜亚泉文选》
王元化:走出走进“乌托邦”
王元化:不同凡响的当代思想家
有学术的思想,有思想的学术——王元化先生著作读后随笔
关于《熊十力全集》的记忆——怀念王元化先生
记忆中的王元化先生与韦卓民老师
薪尽炎传——忆元化先生与郭绍虞老师二三事
钱仲联师与王元化先生的友谊
王元化先生与蒋孔阳先生点滴
王元化:有学问的思想家走了
“学苑英华”编辑杂记(节录)
元化先生和中国文心雕龙学会
我所接触的王元化——从《文心雕龙》到《社会契约论》
王元化先生和当代《文心雕龙》研究
王元化先生《文心雕龙》研究中的学术反思
《王元化著作集》第一册翻译出版缘起
拔地苍松有远声——王元化先生追怀二事
有情志有理想的学术——王元化的《文心雕龙》研究(提要)
第四编  清园在哪里
清园在哪里——关于《思辨随笔》的随笔(节录)
王元化与古籍整理出版
四次接受新任务——回忆在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缘于《古文字诂林》的相识相知
王元化先生与《王国维全集》
一生的美好回忆——从《莎剧解读》到《读莎士比亚》
元化先生与《陈澧集》
王元化先生与上海图书馆
王元化先生与上海文化出版工作
王元化与京戏
王元化的最后二十年
浅谈王元化先生早期的文学批评思想
何懿论青年王元化的价值根基(节录)
中西之学与世界哲学——谨以此文纪念元化先生(节录)
法学三十年:重新出发——纪念王先生(节录)
王元化的朴学治学精神
从学术史学角度看王元化的意义
王元化的学术贡献及思想影响
王元化先生与新时期文艺理论研究(节录)
论王元化新世纪“第四次”反思(节录)
第五编  “一个人的离去”
元化先生平常的一面
忆王元化先生
王元化先生与《铁道游击队》的出版
漫谈王元化的《文艺漫谈》
我所认识的元化先生
元化老师二三事
一个小辈的思念
一个编辑记忆中的王元化先生
忆王元化先生
窗明几净读书天——与王元化爷爷相处的日子
情系“秋缘斋”
最后访谈王元化:“五四”反思与“责任伦理”
林同奇与王元化临终前的通讯
王元化先生在病中
最后的牵挂
王元化的忧虑
某公三忧
著名学者临终纪事
“新人文精神”——王元化先生最后的遗产
王元化遗稿:媒体的灵魂与底蕴
王元化遗稿:为后人保存一份珍贵的史料
送别张可
纪念父亲王元化逝世周年
三姐心中的元化
与元化哥相处的最后一个月
读《清园谈戏录》,感悟元化表哥
王元化的乡情——《王元化集》一篇佚文的往事
附编  清园遗韵
党和国家哀悼王元化同志
学术各界追思王元化先生
华东师范大学纪念清园先生王元化
报刊媒体纪念文章摘录
悼念追思文章目录一览
编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