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达一个世纪的人生感悟,珍藏一位智者的毕生智慧。最真诚的学习是最真挚的怀念,最朴素的阅读是最深刻和铭记。1911年8月6日生于山东省清平县(今并入临清市)官庄一个农民家庭。
1926年初中毕业以后开始学习德语。1930年-1935年就读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德文。1935年-1946年留学德国。并学成归国。1946年-1983年。回国后于北京大学创建东方语言文学系,并担任该系教授及系主任。期间。《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印度简史》相继出版,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冲击。自1973年起,着手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1977年基本译完;1978年复出,继续担任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系主任。并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副校长。
1988年以来,任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常年任教北京大学,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多部经典著作。在病房期间,每天还坚持读书、写作。
1992年,被印度瓦拉纳西梵文大学授予最高荣誉奖“褒扬状”。
2006年,被评为“感动中国”获奖人物。
2009年7月11日上午9时,在北京301医院辞世,享年98岁。
展开
——北大教授谢冕
除了学问,和季先生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平和”。
——季老“关门弟子”,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
第一次到他家,他坐在重叠如千山万壑的书堆中用功。堆在桌上的各种参考书比我还高,书中夹着纸条、卡片,令我肃然起敬。
——新华社记者唐师曾
和他在一起,矜可平躁可释,一切多余的雕饰的东西都成为不必要的了。
——中央文史馆馆长袁行霈
季羡林先生对于不同的观念总是奉行北大的传统“兼容并包”,绝不会固执已见。
——作家陈建功
医院都说他是最好伺候的、配合最好的模范病人。他很坦然地对我说,自己已老朽,对他用药已无价值。他郑重建议医院千万不要用贵药,实在是浪费。
——人民网记者梁衡
季羡林先生的思想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书,读之使人明智;而他的品格却像一目见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隐于无形。
——央视主持人张越
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
——2006年“感动中国”颁奖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