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天意从来高难问:晚年季羡林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5965331
  • 作      者:
    卞毓方著
  • 出 版 社 :
    中国文联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细腻、柔缓却又“撩人”(或“耐人寻味”)的笔触!平淡、质朴略带“麻辣”的语言!
    为您
    展示季老一生曲折、多舛而又充满奇迹的生命曲线;
    解读季老周遭纷纷扰扰、错综复杂的人脉关系;
    探究季老荣誉以外、表象之后的真情世相。
    让读者共同感受温馨与辛酸的回忆!体验季老一生所经历的温情与孤寂!由此带来灵魂深处的震撼。
    一个全面、多维、立体、丰富……的季羡林!
    一首献给季老至真至诚的祭歌!
    编辑手记:
    1、一提到季羡林的名字,大家都可以说上几句。季老对他这一辈子的总结,我们也可以见诸纸端,如《我的心是一面镜子》、《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等。本书作者卞毓芳,“不苟且,不从俗”,他的作品从来都是“独具匠心,反复锤炼”的;这不是吹嘘,本书就是他历时五年的经典之作。此书以作者第一人称的口吻,直击季老人生的方方面面,深入季老身边的各色人物;以第一手的资料,鲜活的事实,纪实性的语言而取胜。品味此书,可以让大家认识一个真实的季羡林,“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原来季先生也同我们一样,是一个充满血肉、荆棘,一生留有美好与遗憾的普通人。
    2、一个不为人知的季羡林
    《天意从来高难问——晚年季羡林》记录了一个真实的,一个大家所不知的晚年季羡林,作为一代国学大师季羡林在大家的眼中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学者,除了学问与厚道,名气与谦逊之外,往往同木讷与土气连在一起,好像不土不是季羡林,一脸肃穆,表情如刀刻一般才是季羡林,而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更为全面、真实的季羡林,幽默又不乏睿智,博学而又谦逊,字里行间体现了季老的平凡而又伟大的真我个性。
展开
作者简介
    卞敏方,不苟且。不从俗。不矜不伐。不忮不求。策马飞纵在文学的高原。    尝跟人拆姓:“卞,多一点野心就‘卡’,少一点雄心就‘下’,卡不住,下不去,是为佛陀的境界。”    有人这样评介:“在卞毓方的笔下,没有一篇不是锦心绣口,匠心独运,没有一节不是反复锤炼,精镜妥帖。”且看他《书斋浮想》一文的开头:“曾经有一日,我想把书房安置在天安门城楼。……我看中的是这方位,这高度。你若想把文章写得中国,写得炎黄,写得堂堂阵阵,炳炳麟麟……好,那么就请随我,把写字台搬来这城楼一隅。对于历史,这位置未免过于煊赫,对于你我,这只是一首诗。日月升降,不过是文章的标点符号,人潮聚散,不过是文气的回环流转。”怎么样?倘若你有缘和他结识。定会步入一个大气磅礴而又旖旎万状的天地。
展开
内容介绍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季羡林。
    书中以“春秋笔法”,勾勒出诸多鲜为人知的真情世相,折射出这个世界的文化多棱性。
    “家庭,理论上应该是甜蜜的,然而我的家庭,不甜蜜也罢,却是我的负担。……”(季羡林)。少小离乡,继养在叔父家;包办婚姻,苦涩自承;挚爱的孙子辈全部移居海外;年迈之际又与唯一的儿子闹掰;
    多愁又多欲,自尊又自卑。在纷纷扰扰的文化界来去匆匆,成败荣辱、名利福祸、是非直曲……真实度?自由度?难得的是糊涂?
    回看季羡林的内心世界:
    穿过早年的人生雨巷;
    走过拈花微笑的“红衣少年”;
    经历游戏与道具;
    睥睨《天上人间》;
    天意从来高难问。
展开
精彩书摘
    季羡林缺乏儿女绕膝、亲子交流的脉脉温情,他的天性的发展是不完满的。
    季羡林的晚年,是异常孤独的。先是,老祖于1989年去世,接着,女儿婉如于1992年病故,再后来,老伴德华又于1994年12月走了,走向那阴阳相隔、永不回头的彼岸;再加上—这是最主要,也是最为知情者讳莫如深的,笔者也是迟到2006年9月才闹明白—在老伴去世前两天,他与唯一的儿子季承关系闹掰,乃至“各走各路”。如此一来,家里,那名副其实的窝,那栖于斯咏于斯徘徊于斯的陋室,只剩下他孤零零的一个。
    季羡林呢,他是普罗米修斯式的人物吗?否。他不是那种把头颅掖在腰带里的革命者,从他选择梵文那天起,他就把自身定位在清灯残卷。他身上有“俄狄浦斯情结”吗?有的,“俄狄浦斯情结”就是“恋母情结”,这一点,季羡林是愈到老年,体现得愈强烈。但他的 “恋母”,带有纯然的抽象,更多的是出于本能。毕竟他六岁就离开母亲,当时没有照片,加之年龄小、接触短,以至于母亲的面影,一片混沌,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尤为伤心的是,不管季羡林如何回忆,他都想不起母亲的笑容。至于说与美狄亚,这位敢爱敢恨的复仇女性,两人更没有可比之处。总而言之,他成不了古希腊悲剧的主人公。
    李玉洁的介入,从天时地利来说,堪谓恰到好处。季承与父亲僵持,李铮行将退休,李玉洁独揽全局,应该说,她在照顾季先生方面,是呵护备至,很下了一番工夫的。……从1995年到2006年,李玉洁和季羡林合作得“天衣无缝,滴水不漏”。然而,千帆过后,她的这段大放异彩的生活,突然以一种谁也没有料到的方式戛然而止。
    李玉洁病倒后的第三天,季羡林写了一张便条,简简单单,就一句,苏东坡的“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季老原文如此),着继任秘书杨锐拿去李阿姨的病房,念给她听。杨锐站在昏迷中的李阿姨床前,一时百感交集,悲从中来,边念,边哽咽。十七个字,三小节,这里面有多少沧桑流云,多少同事之缘、拥戴之谊、濡沫之情,杨锐能理解吗?杨锐能传达出其中的况味吗?她一遍,又一遍,周而复始,反复朗诵,泪水顺着腮帮刷刷直淌。难道这是魔咒?难道这是真言?让杨锐始料不及的是:奇迹!奇迹出现了!—就像新闻中屡见报道的那样,昏迷中的病人对真诚的呼唤作出反应,此时此刻—李阿姨的眼角溢出了泪水!一丝,又一丝。先是左眼,继而右眼。杨锐拭睛再看,真的,绝对真实无误!“李阿姨有反应了!”杨锐大呼起来。大夫、护工闻声而拢,有人当即拿来相机,拍下这非常的一刻;整个病室,立马生机萌发,群情激动。
    笔者与欧阳先生交谈,深感他多才多艺,亲切而幽默。举一个例:笔者曾想给欧阳先生写一篇报道,他婉拒了,自述“少无大志,见异思迁,不务正业,无家可归,不登大雅之堂。”这几句话,看似寻常,认真玩味,大有文章在,字字闪烁着他的大才华,真个性。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走进季羡林的内心世界
机场送别小泓,他眼圈红了
破译季羡林的两把钥匙
求仁得仁,与亲子决裂
“不是亲属,胜似亲属”的“打工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第二章  早年的人生雨巷
兼祧多家的野孩子
一个人的德文专业
《清华周刊》与校内风云
现代版的瑜与亮
傅斯年、汤用彤、胡乔木
张冠李戴的《梦游清华园记》
三十年代的政治试题浅议
在欧洲成了无神论者
小学、中学、大学同学一瞥
蹦出来的一中校友王昭建

第三章  拈花微笑的“红衣少年”
“我不是儒家,也不是释家!”
背和诵的表演
“我们有哲学,但没有思想。”
“读书不肯为人忙”
《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一文的花絮
两个难兄难弟,一对大活宝
梦见吃鱼翅
书法,海内一宝
“物无涯,悟无涯”
“清华三孙(荪)”,一份超凡脱俗的爱

第四章  闲话季羡林
都是随笔惹的祸
多愁而又多欲、自尊而兼自卑
真实度与自由度
游戏与道具
奥运会有此一“顾”

第五章  解读《病榻杂记》
关于“三辞”
《在病中》
初恋·美人观、爱情观
《元旦思母》
《天上人间》与《论“据理力争”》
《难得糊涂》
刘波风波

第六章  亲属眼中的季羡林
弥足珍贵的季氏族谱
弭金冬:舅舅留给我的印象
常永德:舅舅的家庭观
彭松:儿时的家庭生活
季承:成长的记忆
难得的天伦之乐
旧日的美好,现实的遗憾
附录一:季清眼中的奶奶
附录二:陈寅恪的小女儿陈美延

第七章  医院内外,朦胧的剪影
剪影2007
动感2008
翠花胡同·中关园一公寓·朗润园
官庄之行

第八章  人,不能真正逃出命运
斜刺里杀出的张衡、唐师曾
扑朔迷离,莫衷一是
歪打正着,父子在病房相见
走近了看
站远了看
聚焦2009
晚年生命之最
尾声  季羡林笑着走了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