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人的人格:中国历史上的人格精神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1708212
  • 作      者:
    江上渔者,明河在天著
  • 出 版 社 :
    当代中国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有人说读史学成功,读史通权谋,读史知兴衰,读史明得失,读史鉴真伪,读史增学识……总之,读史似乎能带给人们无穷的好处。《中国人的人格:中国历史上的人格精神》要明明白白地告诉读者:读史不应只是学智慧、增心机、通谋略、长学养,更重要的是:读史能够塑造一种人格精神。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历史上,上至尧舜,下迄清末,有这样一些人,他们身处逆境,或忠而忘身,或千金一诺,或临节不苟,或大义凛然,或视死如归……他们当中有帝王将相,有贩夫走卒,有义侠之士,有文人优伶,有山林隐者,更有弱质女流。他们的事迹千古传唱,他们的人格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展开
精彩书摘
  当隐则隐——隐逸者的“清洁”理念
  一、尧让天下,许由感觉受辱,跑到河边去洗耳朵
  我们第一个故事的主角是许由。
  那已经是很久远很久远的年代的事情了。那是我国的上古时期,还是传说中的尧帝当政的时代。可是尧帝已经慢慢的老去了,他就想找个贤德的人来接替自己的位置,这时候就有一个叫许由的人,据说非常贤德,四方称颂,而且尧帝多次向他请教一些疑难问题都获得了满意的答复,所以尧帝这时就有意要把自己的君位传给许由。
  可是这个许由看起来很固执,当尧帝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他时,他却坚决拒绝,而尧帝也一再坚持,结果许由就干脆跑到今天的河南登封附近的箕山中隐居起来,让尧帝想见他一面都难。后来,尧帝又派人找到了许由,并再次恳请他出山,许由无奈,这次他又干脆跑到附近的颍水边去使劲地洗耳朵,表示连诸如此类的请他“主持”天下、做“九州长”的话都不想听了,觉得听了实在难受。既然许由这么坚决,尧帝也只好就由他去了。
  许由的表现乍看起来确实有些让人疑惑不解,放着好好的“官儿”不当,放着莫大的权力而不动心,这样的人用今天的话讲——岂不是傻吗?有病吧?当然,我们也相信许由会有自己的理由。首先,按照一般的说法,可能是因为许由认为自己的才德不如虞舜(也就是后来的舜帝),还担心尧帝的几个儿子不服自己,怕以此引起内乱从而误了国家,让百姓无谓地受苦。这倒是很讲得通的。单拿以后舜帝的贤德而论,许由的谦让也是有道理的。还有后人附会的种种传言,比如《庄子·杂篇·徐无鬼第二十四》中就讲到了一个名字叫啮缺(据说此人是许由的老师)的人,看到许由有意逃避尧帝就询问其缘由,许由就向他讲了一通后世道家指责儒家虚伪、矫饰、专制的话来批评尧帝的统治,表示自己不能与之“同流合污”。当然,这段材料属于托喻的寓言故事,实不可信。而《庄子·逍遥游》中讲到尧帝请许由来接替自己的理由是这样的:“日月出矣而爝火(注:火把之意)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也就是说你许由是太阳,我唐尧不过是根火把;有了你许由,我尧就是个多余的人了。这种情况下还让我来当这个“大家长”,我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所以这个国家还是由你来管理吧。而许由却接过尧帝的话说道:“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也就是说,尧帝您已经将天下治理得很理想了,如果让我许由再多操心国家的事,可能还会适得其反;还有,我本来没有什么功劳却沾您的光而获得了一个好名声,这也是我许由拒绝您的理由。有一种叫鹪鹩的鸟儿在深林筑巢,所需要的地方不过一根树枝罢了。偃鼠渴了要到河边喝水,它再能喝也不过喝一肚皮就饱了。您还是回去吧,我是不会出来治理天下的。就算管做饭的厨师不做饭,但是管祭祀的尸祝也不会超越自己的职权来代替他做饭的。
  道不同,不相与谋。许由一番话说得尧无言以对,中国还由此多了一个成语——越俎代庖,就是说做了不是自己份内的事——虽然世上许多人喜欢越俎代庖,但这样的事许由是坚决不做的。总之,许由到底做了一位隐士,而且他应该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最著名的隐士。甚至直到今天还流传着种种关于他的传说和逸事,不过后世有的传言他是隐居到了岐山而非箕山,还说有一天他沿山放牧,来到了岐山西北部的山脚下,看到这里山清水秀,草木丰茂,土地肥沃,于是他就高兴地对着一位正在田里耕作的农夫说道:“此乃牛壮田肥之地也!”这个农夫一听觉得他讲得很有道理,从此就称这里为“牛田村”,后来经过不断发展,就形成了今天的上牛田、中牛田、下牛田三个自然村,而且还把附近一条清澈明丽、水质甘洌的小河命名为“洗耳河”。
  有人可能会怀疑许由事迹的真实性,不过司马迁在《史记·伯夷列传》中却谈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由此可见,许由的事迹起码在后人的内心深处却必定是真实且产生了巨大影响的。许由以自己淡泊名利的崇高节操赢得了后世的尊敬,从而被奉为隐士的鼻祖,战国时代的著名思想家荀子就曾称赞说:“许由善卷,重义轻利行显明。”
  不过,还有值得一提的是,晋代皇甫谧在其著作《高士传》中这样记述道:当许由“洗耳于颍水滨”时,他的一位名叫巢父的朋友正好牵着一头牛犊来河边饮水,于是他就问许由为什么洗耳,许由就答道:“尧欲召我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可是,巢父却这样批评道:“子若处高岸深谷,人道不通,谁能见子。子故浮游,欲闻求其名誉,污吾犊口。”也就是说,你许由如果真心想隐居,找一个谁都找不到你的地方就是(何必待在这个不太隐蔽的地方呢),因此,我看现在的你不过是想借隐逸之名来钓誉而已;所以,你洗过耳朵的水也是不干净的,于是巢父“牵犊上流饮之”。
  其实,这里是完全把许由当作一个隐逸者看待了,而没有仔细探究他隐逸的深层动机。“许由没,葬箕山之巅,亦名许由山,在阳城之南十余里。尧因就其墓,号日箕山公神,以配食五岳,世世奉祀,至今不绝也。”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如果所传不虚的话,那首要的还应该归因于许由谦让的美德与其自知之明,尤其他那种宁愿暴身荒野也不愿意违背自己做人根本原则的执著精神。
  二、求仁得仁,两个老头儿饿死在了首阳山
  接下来要讲的主人公是一对兄弟——伯夷与叔齐。
  传说伯夷、叔齐是殷商末年商朝附属的一个名叫“孤竹”的小诸侯国的君长(也就是所谓的“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很明显,单单从名字上我们就可以判断,伯夷是兄(老大),而叔齐是弟(老三)。按照古时立长不立幼的原则,伯夷是本应该接替他父亲的君位的。可是,孤竹君却不知为什么偏偏想立叔齐为继君并留下了遗嘱,这样等到孤竹君死后问题就出来了。先是叔齐“让伯夷”,而伯夷觉得这是父命,因此坚决不受;叔齐一再坚持,伯夷“遂逃去”。叔齐无奈,为了不违背先人制订的礼仪法则,也坚决不继承父亲的君位,结果“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无奈,最后就立了老二为国君。两人后来就一块隐居起来,渐渐的等到两个人已经老去的时候,就听说西伯侯姬昌治下的周国乐意收养老人(也有招贤纳士的意思),于是两个人就赶着去西周了。
  可是,刚走到西周就见到周国正在兴兵准备讨伐殷商。原来西伯侯姬昌刚刚死去,他的儿子姬发继承了他的地位,并且姬发还称了王,号为“周武王”,尊称他父亲的封号为“周文王”。正是这个周武王还在他父亲的丧期间就准备大动干戈,要推翻昏庸的商纣王的统治。当周武王骑着高头大马带领着大军正行走在出发的路上时,伯夷、叔齐却拦住周武王“叩马而谏”,说道:“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也就是说,你父亲刚死了你不想着安葬还妄动干戈,这是不孝啊;而且你以臣属的身份去杀自己的君王,这是不仁的表现啊!周武王正在兴头上,而且兵贵神速,不想耽误时间,哪里肯听两个“糊涂”老头的迂腐劝谏(当然周武王也不是不讲道理的人,只是他也有自己的考虑)。眼看就要命手下人将他两个拉下去杀头,幸好军师姜太公出来说情才使他们免于一死。
  后来周武王伐商纣成功,全天下就都成了周王朝的地方了,《诗经》中讲得明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于是伯夷、叔齐感到再吃从“不孝不仁”的周王朝的土地上种出的粮食很羞耻,于是“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就这样,没几天两个人就终于因饥饿而死。临死前,还发出了这样的绝唱: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展开
目录
当隐则隐——隐逸者的“清洁”理念
引子
一、尧让天下,许由感觉受辱,跑到河边去洗耳朵
二、求仁得仁,两个老头儿饿死在了首阳山
三、介子推葬身火海,千古寒食为一人
四、《高士传》中的孔子得意门生
五、仁者自见仁,情自为事所迁
六、历史的真实与不疑古的道理
七、余声:今人之心,如何去揣度古人之心

赵氏孤儿——男人们演绎的悲壮
引子
一、行刺赵盾的钮麂下不去手,一头撞死在槐树下
二、赵盾的族弟弑君,账算到了赵盾头上
三、祸起下宫,屠岸贾斩草要除根
四、两个义士,一个身死,一个背上了“不义”的骂名
五、程婴带着赵武千里大逃亡,复仇后却出人意料地选择一死
六、纪君祥的《赵氏孤儿》传到法国,伏尔泰一见倾心
七、余声:历史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感动

被杀的写史者——崔杼弑君与燕贼篡位
引子
一、弑君就是弑君,真的假不了
二、明朝出了个方孝孺
三、这先生,一点面子也不讲
四、“燕贼篡位”,屠刀不是万能的
五、死了也就死了,活着又怎么着?
六、余声:历史总在我们想象之外

自尊的失败者——夫差和项羽的功业与结局
引子
一、吴王阖闾伐越身死,其子夫差念念不忘报仇
二、天以越赠吴,夫差却因“心太软”而没要
三、勾践要报答夫差的不杀之恩,却被夫差拒绝了
四、夫差死后三百年,出了个英雄叫项羽
五、历史发生了轮回,项羽与夫差犯了同样的错误
六、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
七、余声:一个人不能没有尊严地活着

士为知己者死——刺客们的简单逻辑
引子
一、勇士专诸把利器藏到鱼腹里行刺吴王僚
二、赵襄子被豫让的行为感动,把衣服脱下来让他砍了几刀
三、聂政刺死韩傀,怕被人认出在自杀前毁容
四、荆轲刺秦王:壮士这一去,不再回头
五、杀死一荆轲,还有高渐离
六、关于刺客们的千古论题
七、余声:没有无缘无故的声名

仗义每从屠狗辈——几位急人之难的奇士
引子
一、急平原君之难,毛遂自荐
二、冯谖为孟尝君打造了“三窟”
三、望风刎颈送公子,七十老翁何所求?
四、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五、余声:英名何以千古不灭?

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名将留给我们的做人准则
引子
一、乐毅成了燕昭王的黄金台下客
二、乐毅当上了五国联军总司令,把齐国打得大败
三、一朝天子一朝臣,燕惠王中了反问计
四、战场上没有了乐毅,燕国大军遭到了灭顶之灾
五、燕惠王倒打一耙,乐毅作书明志
六、乐毅缘何成为诸葛亮的偶像?
七、余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从人身到精神的依附——田横与他的五百壮士
引子
一、秦末天下大乱,田横之兄见势称“齐王”
二、田横兄弟为项羽所败,刘邦黄雀在后
三、汉军背信袭齐,五百士随田横入海岛
四、田横临大节而不辱,五百壮士无一人苟活
五、封建主义问题,五百士壮举的历史分析
六、余声:“正因死士忆田横”

主辱则臣死——一种并不迂蛮的封建伦理道德
引子
一、为保全君主的体面,一介书生冒死两屈秦王
二、皇上老丈人辱骂臣子女婿,惹怒了一个叫贯高的义士
三、为捍卫君上尊严而拼得一死的李若水
四、特殊的时代决定特别的意识形态
五、余声:见义不为,无勇也

“背叛者”的千秋万世名——说不尽的李陵
引子
一、汉武帝导演了一出战争史上最荒唐的北伐剧
二、该死却没有死,将军百战声名裂
三、一言之辩不合,小小太史令遭难
四、丈夫不能再辱,李陵死葬蛮夷中
五、历史学家也是人,是人就有自己的独特立场
七、余声:“愿子留斟酌,慰我平生亲”

一声叹息,一声恸哭,换来了两个名垂千古——汉有蔡邕,唐有雷海青
引子
一、蔡邕其人及其亡命天涯始末
二、杀人如麻的董卓对蔡邕特别恩遇
三、蔡邕之死缘于一个哀伤的表情,时人莫不扼腕
四、遭逢安史之乱,乐工雷海青临节不苟
五、后世对于蔡邕的苛评
六、历史的复杂面目
七、余声:蔡邕真正的悲剧

魏晋之后,再无“名士”——竹林七贤与他们的时代
引子
一、“竹林七贤”可能不在竹林
二、嵇康的家世及其生平志趣
三、与山涛绝交之事始末及其社会影响
四、嵇康慨然赴死,一石激起千重浪
五、关于其他几位竹林名士的生平志趣
六、死得其所,作为精神丰碑的魏晋时代与魏晋名士
七、余声:师贤当师其心

可怜金谷坠楼人——正言说绿珠
引子
一、石崇其人,由一个政治家蜕变为不齿之徒
二、石崇复杂的性格及其复杂的行事
三、石崇被杀之事缘起及他与绿珠的情意
四、不费解的石崇之死与费解的绿珠之死
五、多情的石崇,引出一个更加多情、可叹的绿珠
六、余声:金谷坠楼人的不死之魂

死囚们的道德选择——唐太宗纵囚的是是非非
引子
一、石破天惊,唐太宗与死刑犯搞起了“君子协定”
二、大史学家欧阳修之非难唐太宗“纵囚”
三、唐太宗纵囚,仅仅是“政治秀”吗?
四、“汤显祖纵囚观灯”事件
五、汤显祖之成功的事例分析
六、死囚们对于唐太宗的态度及道德选择的渊源
七、余声:善不积者不足以成名

人生不畏死,丹心照汗青——再说文天祥
引子
一、文天祥得意的青年及坎坷的官宦生涯
二、天下有变,一州之长挺身而出
三、回天乏力,唯尽人事而听天命
四、抗元大业失利,文天祥不幸被俘
五、坚贞不屈,三载囚徒只盼一死
六、英雄写照: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七、余声:千古绝调《正气歌》

死得其所,不亦快哉——戊戌君子谭嗣同
引子
一、“不走寻常路,只爱陌生人”的世家子弟
二、发奋图强,湖南志士的振兴之梦
三、有心而乏力,理想主义的维新者步入军机
四、病急乱投医,一个深明大义一个包藏祸心
五、谭嗣同自己选择了成为“中国因变法而流血之第一人”
六、谭嗣同的学术生涯及其对待生命的精神自觉
七、余声:求仁得仁,前承古人,后启来者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