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文物宋元史:彩色图文本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1064414
  • 作      者:
    中国国家博物馆编
  • 出 版 社 :
    中华书局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畅销推荐
编辑推荐
  虽不属于学术专著,但是,从将文物、考古资料与历史文献结合,通过文物去研究、阐释历史方面看,文物史前史显然具有较强的学术性。我认为,以文献研究为主的历史学只能称为狭义的历史学,如何将其更好地与考古学相结合,使二者真正成为历史科学研究的双翼,这个问题虽已开始受到历史与考古学界的重视,两种学科的交流、融合也不断产生着新的成果;但是目前大学历史学科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似仍未能充分重视从文献史学与考古学两 个方面全方位地培养学生,从这个角度看,文物史前史对于促进历史学科教学的发展,特别是进一步合理化、科学化是有裨益的。
展开
内容介绍
  让文物说话,让历史“活”起来。
  众所周知,“中国通史陈列”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保留项目,来北京不看这个陈列,与没有到过天安门、没有游过故宫一样遗憾。本书即是由中国国家博物馆资深历史和文物专家精心写作,同时选配2000余幅精美历史文物图片,从历史年代到出土地点,从形制到功能,对每件文物都有十分详尽而准确的权威解说。
  以历史为纲,让文物“动起来”。
  本书把考古资料与历史文献相互对照,相互说明,以史带物、史物结合,把文物置于历史坐标之上,从而使文物从零散的个体变成流动的过程。拥有一套《文物中国史》,您就仿佛置身于一座恢宏的历史博物馆。从史前到明清,从政治经济、到科技文化,历史让文物定格,文物使历史生动,展现在您面前的,将是一幅无比直观、无比鲜活的中华民族曾经走过的历史长卷,而您,也拥有了足不出户却上下古今纵情饱览的惬意感觉!
展开
精彩书评
  《广州日报》慧远 2009年4月——《文物中国史》:活色生香看历史
    所谓“文物中国史”,即是以现存文物为线索来讲述中国历史,这既需要以大量文字勾画出历史的发展进程,同时也需要以丰富的文物图片与之相互佐证。作为一套图文相辅的中国通史著作,《文物中国史(全八卷)》最值得称道之处首先即是它的权威性。这套书的图片,以优美、典型的文物图像,最大可能地还原了久远而复杂的历史场景,让读者以一种更加感性的方式了解历史、欣赏文物的同时,亦仿佛亲身走进了一座琳琅满目的纸上博物馆。
  众所周知,中国有着数千年悠久的历史,有着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当悠久的历史已然消隐在时光深处,也只有它们能够打捞起即将被人遗忘的历史碎片,让消逝年代的生活细节重新进入后人的视野。《文物中国史(全八卷)》以文物图像为线索讲述中国历史,图像与文字之间已并非附庸的关系,而是各具其独特的价值——其中无论是支离破碎的陶片、风雨剥蚀的石碑,还是色彩斑斓的瓷器、晶莹剔透的玉器,在这些精美图片的映照下,历史不再是枯燥的文字堆积,而变成了一种可触可感、活色生香的现实。有人说“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我们从《文物中国史(全八卷)》的文字勾画中所看到的,固然是从史前到明清、从政治经济到科技文化的中国历史之全貌,而我们从《文物中国史(全八卷)》选取的两千多幅精美的文物图片中所饱览的,又何尝不是一幅无比直观、无比鲜活的中国历史之长卷呢?
  我一向认为,面向普通读者的历史著作,好看、易于读者接受就是硬道理。如果说《文物中国史(全八卷)》旨在“让文物说话,让历史‘活’起来”已殊为不易,那么这套书的“以历史为纲,让文物‘动起来’”亦同样难得——把文物置于历史的坐标之上,使之从零散的个体变成流动的过程,让更多的读者以“看图说话”的方式接受历史、感受历史,正是这套书最引人入胜的魅力所在。
展开
精彩书摘
    一、陈桥兵变 距河南开封东北约20公里处,穿过黄河古道,一片黄沙弥漫之中,能 见到一座歇檐式屋顶的建筑。拾阶而入,是一座不大的院落,院中铁栅栏 围起一株形态怪异的古槐树,黑褐色的枝干仿佛曾经被烈火熏烧过,弯曲 的树干似乎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这座院落就是古代驿站——陈桥驿的 遗址。一千多年前,在这里发生了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一件大事——陈桥 兵变。那棵枯干的古槐,据说是兵变谋划者赵匡胤用来系战马的,因而被 叫作系马槐。槐树旁边矗立的石碑上大字书写着“宋太祖黄袍加身处”几 个大字。 一千多年前,在这座普通的院落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据宋代史料描述,后周显德七年(960)正月初三,一支军队在禁军统帅 ——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的率领下,浩浩荡荡地穿过京城长景门,向北进发 ,准备抵御北汉和契丹的进犯。黄昏时分,大军来到陈桥驿安营扎寨。将 近黎明,四面叫喊声骤起,声震原野。醉卧之中的赵匡胤正要起身,他的 弟弟赵匡义(即赵光义)和谋士赵普匆匆进门禀报,诸将领要求“立点检为 天子,然后北征”。正说着,传来急促的叩门声,赵匡胤推门而出,诸将 领已手执兵器环立院中,“诸将无主,愿策点检为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 ,有将领拿出一件黄袍披在赵匡胤的身上,其他将领马上拜倒在地上,齐 呼“万岁”。赵匡胤再三推辞,众将领不答应,将他强行簇拥上马,向京 城方向返回。赵匡胤万般无奈,说道:“你们贪图富贵,立我为天子,若 能听从我的命令,我就同意;如若不然,我就不能当你们的主子。”众将 听了这番话,全都下马表白:“惟命是从。”赵匡胤又说道:“近世帝王 初立时,进入京城都纵兵大掠,擅劫府库,你们不得如此,待大事已定, 当有厚赏;否则诛杀全族。”众将皆拜。于是,大家重新上马,整军回师 京城,北上抵御外敌进犯的任务似乎已不存在。赵匡胤的把兄弟、殿前都 指挥使石守信作为内应,早已打开宫门迎候。当日,百官早朝未退,诸将 已簇拥着赵匡胤进入皇城明德门。见到后周宰相范质、王溥,赵匡胤流着 眼泪说道:“我受先帝厚恩,一旦至此,惭愧天地,但被六军所迫,也不 知该怎样做才好。”范质等尚未答话,站在赵匡胤身后的一名大将挺剑向 前,喝道:“我辈无主,今日必得天子!”无论赵匡胤怎么啊斥,诸将不 退,见此情形,两位后周宰相只好跪拜于地,向这位昔日同僚三呼“万岁 ”。接下来的事情就更好办了,全有前朝先例。赵匡胤在宰相的引导下来 到崇元殿行禅位礼。召文武百官就列,宰相扶新皇帝升殿,穿上龙袍,群 臣拜贺。朝廷原主人——后周恭帝也被请了出来,封为郑王,遣送西宫居 住。 陈桥兵变的发生,在当时并不是什么稀罕事。约十年前,同样的一幕 就曾上演过。950年11月,后汉禁军大将郭威受命抵御辽军进犯,率兵到澶 州,将士们也称天下无主,撕下一面黄旗披到郭威身上,郭威被众将士的 赤诚所打动,“被迫”当上了皇帝,接着便不记得还有北上御敌的任务, 直赴京城,逼后汉幼主及寡太后“禅让”,完成了由后汉至后周的演变。 赵匡胤不仅亲眼目睹了那一次黄袍加身,而且作为郭威的亲信,他也是那 次兵变的参与者之一。稍稍不同的是,郭威以“周”代“汉”,以示崇尚 三代之美德;大约考虑到周王朝以前的朝代均以荒暴天子而终,赵匡胤果 断地摒弃了这种一味好古的习气,因起兵之前他领宋州归德军节度使,便 命名新的王朝为“宋”。除此之外,几乎每一细节都在效法他的前朝主子 。尤其相似的是,郭威在正月初五(951年2月13日)改国号为周,改元为广 顺,成为后周的第一代天子,去世后庙号太祖。赵匡胤也是在正月初五 (960年2月4日)改国号为宋,改元为建隆,成为宋朝的第一代天子,驾崩后 庙号太祖。 二、杯酒释兵权 同样是黄袍加身,同样由军事统帅改当皇帝,赵匡胤可比郭威要幸运 许多,也英明许多。郭威看到了藩镇割据和契丹南侵是朝廷最大的内忧和 外患,先后贬杀了两名掌握军权的重臣,又平定了镇将作乱。但他急于求 成,过于信任自己提拔上来的人,尤其致命的是他的健康状况十分不佳。 赵匡胤确实对后周太祖心存感激之心,并受其影响,顺利地穿上了天子的 黄龙御袍。但他看出了前朝皇帝在防御内忧外患方面策略的偏差,看到了 黄袍加身有可能重演的危险,意识到要使国家稳定,不再陷入频繁地改朝 易代的局面,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他询问赵普:“白唐末以来,数十年间 ,帝王凡八易姓,争战不息,生民涂炭,究竟是什么原因?有何办法能够 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呢?”赵普答道:“原因就在于藩镇权力太重 ,君弱臣强。要改变现状,没有别的办法,惟有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 其精兵,则天下自然安定。”赵匡胤未等他说完,便道:“你不用再说了 ,我已经明白该怎样去做了。” 建隆二年(961)七月,宋太祖赵匡胤宴请石守信、王审琦等掌握军权的 亲信。酒酣之际,太祖屏退左右,对他们说道:“朕若没有诸位鼎力相助 ,哪会有今天的位子。但做皇帝并不比你们当将军的舒心,我几乎没一天 能睡个好觉。”诸将领询问是何缘故,太祖道:“这还不清楚?这皇位谁 不想坐呀!”石守信等人闻言,相顾失色,连忙跪在地上说:“陛下为何 要说出这样的话?天命已定,谁还敢有异心?”太祖摇头道:“并非如此 。你们虽无异心,可你们的属下能没异心吗?一旦把皇袍披在你们身上, 想不干也不成了。”众将听了皇上的这番话,才明白他是担心他们这些功 臣中间再出现谋反篡位者。篡位这个罪名谁也不敢承当,于是他们一齐流 着泪请求皇帝指明一条生路。太祖早已成竹在胸,说道:“人生如白驹过 隙,转瞬即逝。想要富贵,不过是多积蓄钱财,及时行乐。你们何不解去 兵权,出守大藩,多买些田宅,为子孙置下永久产业,再置些歌儿舞女, 日夜饮酒相欢,以终天年。我与你们互结亲家,这样,君臣之间两无猜忌 ,上下平安,不是很好吗?”众将领全都明白了,要想免除皇帝对他们的 猜忌,只有交出手中的兵权。次日,将领们纷纷称病告老。宋太祖一一抚 慰,赏赐甚厚,同时批准了他们的请求。侍卫亲军都指挥使石守信、殿前 副都点检高怀德、殿前都指挥使王审琦、侍卫亲军都虞侯张令铎等都被免 去军职,出任节度使。石守信仍兼侍卫都指挥使,但已不掌握兵权。此前 ,殿前都点检慕容延钊和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韩令坤已被免职,同样 出为节度使。 当然,要使国家不再重蹈军阀擅权、藩镇割据的覆辙,仅靠…两次御 宴的把戏是不够的,要做的工作还很多。 按照赵普设计的“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三部曲,宋太 祖首先对军政机构进行了全面改造,殿前司不再设都点检和副都点检,而 以属官都指挥使充任;侍卫亲军司不再设置统领马、步军的都指挥使,马 军与步军直属朝廷,加上殿前司,形成禁军的三衙,均由一般将领负责, 职权也被限制为对所辖部队的管理,发兵权属于基本由文臣负责的枢密院 ,实际上禁军出征往往临时任命将领,有时以文臣为统帅。以文制武,三 衙相互制约,兵权由此直接控制在皇帝手中。接着,宋太祖着手削弱藩镇 实权。以往节度使出守大藩,把所辖区域当成了自己的地盘,设税养兵, 将自己养得兵强马壮,一旦羽翼丰满,就不听朝廷号令,这是造成藩镇割 据乃至人城逼宫的根源所在。乾德四年(966),宋太祖要求地方选送精兵至 京师,补充禁军,当时还往各地派送了身材健壮的“兵样”;挑剩下的士 兵留在地方充作厢兵。同年,宋太祖又下了两道诏书,要求各地将每年税 收所得的钱帛,除必要开支外,一律解送京师,不得截留。在此前后,宋 太祖陆续派朝官出知府、州、县,而这些京师来的文官只听朝廷号令,不 受任何人节制。由此,地方的军、政、财权均被朝廷收回,节度使徒具虚 名。到后来,节度使只领一府或一一州,担任节度使的官员基本上都不出 京城,此官职成了一种虚衔。 …… P1-5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第一节 北宋的建立
第二节 辽与西夏
第三节 战争与和平
第四节 西藏与大理

第二章 北宋中期的改革与党
第一节 积贫积弱
第二节 改革与党争
第三节 官人社会

第三章 南宋与金的对峙
第一节 女真的兴起和北宋的灭亡
第二节 宋室南迂
第三节 两个王朝的终结

第四章 社会经济
第一节 南北不同风
第二节 精耕细作
第三节 走向精致
第四节 逝去的都市
第五节 交通运输与海外贸易

第五章 科技文化
第一节 观天测地
第二节 三大发明
第三节 编史修志
第四节 山野新声

第六章 大元一统
第一节 大蒙古国
第二节 天下混一
第三节 新的疆域
第四节 走向衰亡

第七章 治国的努力
第一节 蒙古人的都城
第二节 经济发展
第三节 西域南海

第八章 艺文之光
第一节 宗教流布
第二节 流行风尚
第三节 典章文化
第四节 中西交汇
参考书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