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中舒(1898—1991),安徽省怀宁县(今安庆市)人。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
192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院国学门,师从王国维、梁启超等著名学者。在此期间,他受到王国维先生的影响,树立了“新史学”的观念。以后更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将古文字学与民族学、社会学、古典文献学和历史学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把王国维开创的“二重证据法”发展成为“多重证据法”。1928年起,徐先生先后在复旦大学、暨南大学、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北京大学任教授、研究员。1937年,应中英庚款与四川大学的协聘,来到四川大学历史系,除短期在武汉大学、华西协合大学、燕京大学、中央大学兼课外,终身执教于此,并自1947年起担任历史系主任直至80年代(中有短期间断)。新中国成立后,徐先生又先后担任过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术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等职。1981年国家建立第一批博士点,徐先生一人承担了中国古代史和考古学两个博士点的导师,在当时是极为罕见的。 先秦史名家,曾任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同时,他也是中国近代考古学的最早参与者之一,尤长于古文字学的研究。此外,徐先生还博涉民族史、地方史、明清史、中国文学史等领域,将之融铸一炉,相互参证,在国际学术界享有盛誉。徐先生早年以《耒耜考》一文知名。该文以出土古文字材料与古代典籍及实物相互对照,一举解决了两千年来学者们一直莫衷一是的耒耜形制和功用问题,成为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名篇。此后,徐先生有关先秦历史的一系列论著,如《殷周文化之蠡测》、《殷人服象及象之南迁》、《井田制度探源》、《论东亚大陆牛耕的起源》、《论周代田制及其社会性质》等,均因方法新颖,论据充实,创获颇多而在学术界引起重大反响。在文字学方面,徐先生的《金文嘏辞释例》一书乃是治金文者的必读参考资料。他在晚年主编的《汉语大字典》是目前收录文字最多、释义最全的汉语字典,成为我国辞书出版史上一座里程碑,而他主编的《甲骨文字典》则被认为是甲骨学史上划时代的巨著。1992年,徐中舒先生去世后,巴蜀书社出版了在他讲课记录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先秦史论稿》;1998年,为了纪念徐中舒先生诞辰100周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徐中舒历史论文选辑》。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