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鱼”是怎么得名的?
“木鱼”古称“鱼鼓”、“鱼板”,乃是寺院专用法器的名称,实物为一种鱼形木制法器,中间凿空洞,使其扣之有声。古代的木鱼又称“木鱼鼓”、“鱼鼓”或“鱼版”,其形状、用法均与后世不同。
关于“木鱼”之名,最早见于唐代高僧怀海禅师所撰《敕修清规》之中:“木鱼,相传云,鱼昼夜常醒,刻木像形击之,所以警昏情也。”由此可知木鱼的得名以及为何刻成鱼形的原因,据此也可推论木鱼当为佛门僧侣所创制,其目的在于警示僧众昼夜不忘修行。后世有改鱼为龙者,应当是从由鱼化龙之说变化而来,藉此以表示由凡人圣。
木鱼有两种:一种为雕刻成挺直鱼形,吊于库堂或走廊,在寺院过堂时敲打所用,即用以通知僧众吃饭或集合等等,称之为“鱼梆”、“饭梆”、“梆”等,《敕修百丈清规》卷八《法器章》“木鱼”条云:“斋粥二时长击二通,普请僧众长击一通,普请行者二通。”由此可知,古代的木鱼担负着通知大众集体活动的重要功用,是寺院日常生活的重要法器。
另一种呈团状,用来诵经或做功课时叩之。这种团圆形木鱼,可能是明代的产物。明·王圻《三才图会》谓:“木鱼,刻木为鱼形,空其中,敲之有声。……今释氏之赞、梵呗皆用之。”并绘图说明。表明了木鱼还有参与佛教音乐活动的功能。木鱼在佛教中常用以伴奏“梵吹”,明代以来,流行于民间,用于说唱木鱼歌和昆曲伴奏。清代李斗《扬州画舫录》载,当时剧场里所用的乐器中就有木鱼。后来又逐渐在歌舞伴奏和器乐合奏中应用。目前,木鱼除在佛教、道教音乐使用外,还广泛用于各种形式的器乐合奏和乐队中。
关于诵经时间敲打木鱼,僧众中还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远在汉朝时期,皇帝派慈光大师和两个僧徒去西天取经,历尽千辛万苦,在取经归途中,乘船渡海之时,突然风浪大作,一条恶鱼张着大口朝船只扑来,船头上的经书被大鱼一口吞掉,两僧徒跃身人海与大鱼搏斗,结果了大鱼性命并将它拖上船头。霎时间,风平浪静,阳光灿烂,大鱼身躯化为污水流人大海,只剩下鱼头摆在船头上。慈光师徒带着大鱼头返回佛寺,为了讨还经卷,每天敲打大鱼头口念“阿弥陀佛……”。日复一日,大鱼头被敲得粉碎,后来只好照着大鱼头的模样做了个木头的,天天敲打。就这样,敲木鱼诵经成了佛家的习惯。
寺庙里还有哪些用以敲打的法器?
寺庙常见法器有很多种,其中可供敲打的有法鼓、钟、木鱼、引磬、钹、云板等。
宽忍《佛教手册》第六章 中对法器有所介绍:钟鼓为比较重要的法器,应当专门表述,木鱼有圆形和长形两种,圆形刻有鱼鳞,在诵经时叩之用以调音节。长形刻成龙形和鱼形,平时吊在库堂前,晨午粥饭时击之以召集僧众过堂。
磬,本为中国古代乐器,玉石制成,现在寺院中多以铜制钵盂状物,置于佛桌右侧,于法会、课诵时由维那师以木制之棒击鸣。中国自宋代以后禅林多用之。《佛光大辞典》记载磬的形状有云形、曲形、蝶形、莲花形等,大小不定。就其性质而别,则有大磬、圆磬、匾磬、小手磬等。大磬为直径三十至六十余公分之磬;圆磬乃念诵所呜,安置于台上,由维那主之,凡住持或尊宿仕宦等礼佛,皆鸣三下;匾磬系以石制,形似云板,悬于方丈廊外,有客见住持,知客鸣三下;小手磬,俗称“引磬”,作碗状,底部中央贯以纽,附木柄,以小铁抱击之,礼佛诵经皆鸣之,为起止之节。
云板,又称“大板”,用铁铸成云彩的板,击之以报时辰。斋板则是寺院库房前挂的大板,僧人开饭前击之。另外还有钹,也称“铜钹”,圆铜片中间突起成半球形,正中有孔,穿以绸条或布条,手持两片拍打发声,用为法会乐器。
以上只是枚举部分可供敲打的法器,基本属于法器中的“报时器”,可供寺院日常行事或临时集会之敲呜用。此类法器往往制作精美,具有独特的美术价值,制作时往往刻载作者姓名、年代、铭文等,更富于史料文献意义。另外,寺院日常生活中还有“庄严具”,例如幡、天盖、斗帐、花鬘、佛龛、花瓶、香炉等可资庄严整饰佛堂道场之器物。“供佛器”:例如香花、香炉、烛台、灯笼、佛饭器、茶汤器、水瓶、花笼、盘、棹、几等可资日常勤行供养之器具。“容置器”:例如舍利容器、经箱、经箧、袈裟箱、戒体箱等,可收藏或装置有关习道之具。“携行器”,例如念珠、钵、锡杖、如意、尘尾、拂子等僧侣日常随身所持之物。分别承载着佛教生活中的特殊功用,不一而足。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