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有明初期的南戏创作和整个明代民间创作的无比丰富的基础,加以明后期文人作家的努力,戏曲创作、特别是明传奇的创作,同小说创作双峰突起,与唐诗、宋词、元曲一样,成了一个时代的文艺创作的主要特征与代表。
三、戏曲理论批评的发展
戏曲创作的繁荣促使戏曲理论的发展,戏曲理论研究发展本身,也已为万历年间的理论批评的高度发展与成就提供了可能性。
元代和明初较为著名的戏曲论著有夏庭芝的《青楼集》、钟嗣成的《录鬼簿》、周德清的《中原音韵》、燕南芝庵的《唱论》及朱权的《太和正音谱》等。这些著作保存了有关北杂剧的艺人生涯、作家作品名目、音韵谱律、歌唱方法诸方面的许多重要资料,它们在各自的范围内为后来的戏曲理论研究提供了资料、经验和成绩。至嘉靖、万历年间,研究戏曲已成了文艺界的一种时代风气,曲学论著与戏曲创作一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这里着重介绍对王骥德《曲律》的诞生产生直接影响的有代表性的戏曲理论及其著作。
(一)徐渭的“本色”说。王骥德曾说“先生好谈词曲,每右本色”。徐渭的主要曲论著作《南词叙录》,是南戏研究的拓荒之作,又是元、明、清三代曲论中专论南戏的唯一著作。在这里不仅提供了有关南戏源流、特色、声律、剧目等方面的珍贵资料,而且还提出许多重要的戏剧见解。徐渭的贡献首先在于对处于民间艺术状态的早期南戏给予充分肯定。他说:“有人酷信北曲,至以伎女南歌为犯禁,愚哉是子!”他认为早期南词有一长处:“句句是本色语。”对民间艺术的肯定表明了他的戏剧观的进步性。对民间戏曲的肯定实质上也是对“本色”戏曲的赞赏。因而,提倡戏曲创作的“本色”就成了徐氏戏曲理论的主要特征与贡献。徐氏的“本色”说要求剧本创作体现戏曲艺术的特点,作品语言力求浅显,作品精神追求真切。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