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苗助长只能适得其反 我们都知道,拔苗助长的做法是错误的。可是,在许多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却不知不觉地陷入了“拔苗助长”的误区,给孩子的发展留下许多隐患。比如,4岁大的孩子就开始学习小学生英语,记单词时累得喘不过气来;5岁大的孩子从幼儿园回到家还要写家庭作业;6岁大的孩子就已经被送到幼儿奥数班,开始学习加减乘除…… 没有哪个父母愿意自己的孩子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提前出局,但父母们必须明白,每个孩子都有自身特点,有的智力发育早一些,有的晚一些,有的快一些,有的慢一些,如果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往往会让孩子不堪重负,失去自我。
刘琳4岁的时候,就开始上特长班。每天从上午八点半到下午四点半,每半个小时上一节课,授课内容包括音乐、美术、语文、英语、算术等等。她的游戏时间非常少,仅有的娱乐时间也不过一个小时。除了吃饭和一个小时午睡外,其余时间都是坐在教室里学习。因此,小琳有时会坐在小板凳上打盹儿,有时为了多睡会儿,午饭胡乱对付几口就去了睡眠室。
谁都不能否认,教育孩子要趁早。但是,这个趁早要有个度,不能因为父母过高的期望而忽略了孩子的天性——玩。边玩边学,才是最适合孩子的学习方式。让孩子在玩中学习,在玩中陶冶情操,激发学习的乐趣,而不是违背孩子的成长规律强制孩子学习。
事实上,绝大多数3~6岁的孩子身心发育并不适合高强度的学习,他们学习书本知识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孩子被迫接受长时间的课程化学习,无异于残忍地把幼小的禾苗从温暖的土壤中连根拔起以“增加高度”。
许多孩子在高强度的学习中受挫,他们的天性受到了压抑,有的孩子很小就对学习甚至生活产生畏惧心理,有的长大后被厌学心理困扰,一旦遇到挫折就放弃努力。
用“欲速则不达”来概括某些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一点也不为过,一些父母给学龄前的孩子太大的压力和太多的期望。早在1978年,就有研究者调查过一个大学的神童班,那里的孩子学得多、全、杂,知识掌握得也非常全面。但是如今他们中的一半都是平庸之辈。
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是好的,但应结合孩子的兴趣和天性。长时间对孩子进行拔苗助长式的教育,会让孩子难以承受负重,会让孩子产生“我是笨孩子,总是学不会”的想法。纠正这些错误做法,就是给孩子成长的自由,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孩子快乐而充满自信地长大,只有这样才能把今天的幼苗培养成明天的参天大树。
在这样一个互联网时代,为了让付磊尽早接触电脑,不在起跑线上输给别人,他的父母早早地给只有6岁的小磊配备了电脑。开始的时候,付磊确实兴奋过一阵,在电脑前一坐就是一整天,打打游戏上上网,好不快活。这样的好日子没过多久,妈妈就开始逼着他学打字,付磊的兴趣就骤然大减,即使是坐在电脑前也是一副极不情愿的样子,效果一点也不理想。
既然付磊不喜欢,妈妈也没有过多地强迫。每天回家付磊做完作业之后,就开始玩电脑,父母并没有过多干涉他,而是规定他每天玩游戏不能超过两小时。两个月之后的一天,妈妈发现付磊竟然能打二级筒码了。
不顾孩子的爱好,逼着孩子学这学那,会让孩子产生反感、厌学的心理;相反,如果孩子对某事感兴趣,即使父母没有督促,孩子也会主动做这件事情。尊重孩子的兴趣,给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利,才能让孩子多一份轻松和快乐。
父母要按照孩子自身的兴趣引导孩子的成长,同时悉心观察他们兴趣的发展和变化,加以正确指导,让孩子充分享受玩耍的乐趣,顺其自然地成长。对这种现象大家一定不会陌生:长跑比赛中,一开始就冲在最前面的运动员,往往不但不能得到冠军,甚至连全程都跑不下来。孩子的成长也是这样,过早地给孩子灌输一些知识,让孩子看起来很“聪明博学”,但是孩子长大后可能碌碌无为。其实,除了单纯灌输知识外,父母和老师更应该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自学能力。
人的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这个次序,即使有一些果实,也是早熟的,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并不是真正的硕果。如果想让孩子变成硕果,就应该用顺其自然的教育方式代替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