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大学生社会化问题探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2217270
  • 作      者:
    贺香玉著
  • 出 版 社 :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内容介绍
    大学生的成长、发展及教育始终是党和政府非常关心的问题。夫学生进入高等学校后,除了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做到思想过硬、专业扎实、身体健康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耍为走向社会作好一切准备,即为适应社会而不断训练自己。社会化是社会适应的基础和前提,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给大学生社会化提出许多新要求,但是,当代大学生社会化的现状并不尽如人意。关注和重视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所遇危机、困惑和挑战,对于大学生顺利实现社会化,从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大学生社会化问题探究》在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化的基本知识、当代大学生社会化的基本问题进行概括介绍的基础上,主要阐述当代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诚信缺失、经济危机、心理矛盾、恋爱困惑、学业倦怠,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摆脱困境,走出危机,顺利完成学业,为择业、求职和就业奠定基础;分析当代大学生择业、求职和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大学生排除择业、求职和就业中的障碍,早日走向工作岗位,实现经济独立;探讨大学生踏上工作岗位后的注意事项,帮助大学生顺利度过适应期,以更好地实现其自我价值。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二章  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化
    研究大学生的社会化,必须首先了解社会化的基本知识。本章将在阐述社会化的含义的基础上,对社会化的认识过程、社会化的必要性、社会化的必要条件、社会化的外界社会环境条件和社会化的内容和主要类型等进行介绍。
    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
    一、社会化的含义和必要性
    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人获得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规范,取得社会生活资格,发展自己社会性的过程。即社会将一个自然人转化成为一个能够适应一定的社会文化,参与社会生活,履行一定社会行为的人的过程;也是一个自然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与他人的接触与互动,逐渐认识自我,并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简言之,社会化就是学习和传递一定的社会文化,学习做人的过程。人的社会化就是指一个人从出生、从一个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的人,经过不断的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社会性,把自己一体化到社会群体中去,从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的基本过程。更通俗地说,是指“自然人”或“生物人”成为“社会人”的全部过程。
    人的成长发育可以分为两个过程:自然成长过程和社会化过程。两者是交织在一起进行的,但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呈现不同特点。在母体内和哺乳期的发育成长主要是人韵自然成长过程,以后就进入以人的社会化为主的过程。婴儿期主要是生理成长,其结果是给社会提供一个有可塑性的生命有机体,社会化的强度很弱。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也还有身体的生长发育。人要成为人,就必须经过社会化的过程没有社会化的人不能称其为人,如印度的狼孩。社会也需要把一代一代的新人培养成人,才能保持人类的延续和社会的发展。再具体一点,人之所以要经过社会化的过程;是因为仅仅靠人的本能不能满足人的生活需要。这一方面是因为人的本能比动物的本能要少得多,弱得多,人适应自然的能力不如动物那样强,人不能上天,不能人地,不能下水,不能像候鸟那样飞来飞去,也不能进行冬眠。人若是仅仅靠本能去获取生活资料或适应自然,则无法生存。所以,人必须通过后天学习获取谋生的本领,而谋生的本领和谋生的活动是社会性的。另一方面,人的需要要比动物的需要复杂和高级得多,人不仅有生理需要,还有更高级的精神生活需要,如社交上的需要、事业上自我实现的需要等,所有这一切绝非依靠本能就能实现。因此.人必须有一个学习和训练的过程以获得做人的资格。
    二、社会化的必要条件
    社会化过程是否能顺利完成,社会化的目标能否实现,取决于社会及个体是否具备应有的各种条件。社会化的必要条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个体生物基础条件和外界社会环境条件。
    1.社会化的个体生物基础条件
    个体的社会化是以人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个体社会化的生物基础条件表现为:(1)人具有高级神经活动系统,能够进行抽象思维。(2)人有在第二信号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习和掌握语言文字的能力。(3)人有长期的依赖生活期,这是个人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的条件。人生下来以后,身心都不健全,不能独立生活,需要父母照料。这个依赖生活期,是一个人长身体、长知识的过程,家庭和社会可以在个人未正式参与社会生活之前,对其进行知识、技能和品德方面的教育和训练,使之成长为人。依赖生活期正好提供了这个机会。
    2.社会化的外界社会环境条件
    社会化的外界社会环境条件,是指影响和作用于个体思想观念、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的全部社会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工作单位、同辈群体和大众传播媒介等。
    家庭。家庭是个人在出生之后首先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群体,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机构,其作用是独特的,而且往往是不可替代的。家庭在人社会化过程中的主要功能表现为:对个人的身体成长的抚育和感情的满足;家庭的氛围如家庭是否和睦和教养方式如是否民主,影响人们的个性特征和行为方式的形成;家庭的结构,如规模大小、完整与否,对个人成长的状况产生重要作用;家庭的经济状况、父母的社会地位等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个人的价值观念、人生态度定向的重要因素。其作用还突出表现为,个体在生命早期所形成的经验(尤其是对亲子关系状况的感受)将会有力地影响个体此后的个性发展。
    学校。学校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对人们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进行社会化的机构。学校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主要特征有:(1)社会化的正规性。因为学校中的社会化是由明确的社会角色即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规划有步骤、分阶段并分门别类地进行的,而且对其结果将定期进行检查和评估。(2)社会化的全面性。即实现向学生传授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职业技能等社会化的重要目标。(3)与个人进入社会结构的相关性。由于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以及对未来社会成员的专业化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人们在学校中接受的培训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他们此后的职业生涯或发展方向。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生产和生活的发展对人们各方面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学校对于培养合格社会成员所应有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日益突出。
    工作单位。工作单位是人们在社会结构中从事某一职业所归属的社会组织。工作单位对于个人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职业生涯的开始意味着一个人经过早期社会化之后进入了生命历程的一个新阶段,在这一阶段,他或她占据了某种能够获取生活来源、服务于社会、实现自身价值的社会位置。工作单位对个人的社会化功能主要表现在:(1)促进对具体的职业知识、技能、规范的学习和掌握。(2)帮助建立和处理各种社会关系。(3)指导调整自我理想、个人利益与现实条件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
    同辈群体也称同龄人群。同辈群体是由年龄、价值观、兴趣、社会身份等方面大致相似的人们所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同辈群体是人们尤其是青少年进行社会交往的重要形式,这种重要性来自于同辈群体对其社会成员所具有的特有的影响力:(1)同辈群体的形成是自发的,完全出于认识或情感方面的相投,成员之间往往具有较强的同类意识或心理纽带。(2)同辈群体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活动内容和交往方式,其中一部分往往形成与主流文化不同的亚文化特征。(3)由于同辈群体具有较高的同质性以及成员交往上的自由性,所以每个成员之间都最易相互吸引、相互模仿,一旦某种观念和行为出现,便会迅速得以传播。
    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媒是指社会用于传递个人信息、人们得以进行沟通和交往的各种工具或手段,如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电影、音像、计算机互联网络等。大众传媒是当代社会人社会化的最强有力的因素之一。在当今高度社会化的时代,作为一种特殊的大众传播媒介——计算机互联网络以其特有的方式与丰富的内容向人们展示一个全新的虚拟世界。网络所特有的广泛性、开放性与即时性对人们的教育、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产生了深刻影响。计算机互联网对个体社会化(主要是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个体可通过网络学习文化知识,掌握生活技能。(2)网络所开设的虚拟世界为青少年提供了扮演多种社会角色的实践空间,有助于其对不同角色的领悟与理解。(3)网络的匿名性提高了个体接受社会化的自主性,有助于个体个性的培养以及独立自主意识的提高。(4)网络中充斥的暴力与色情的垃圾信息会对青少年社会化产生极大威胁。(5)网络世界的非现实性会造成青少年对现实社会的认同危机,网络传播信息的异质性会导致他们的认识偏差,影响青少年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当然,网络是把“双刃剑”,网络的日益普及,一方面极大地丰富了社会生活的内容,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其中的暴力行为、性渲染对儿童、青少年的消极作用。
    三、社会化的内容和主要类型
    1.社会化的内容
    传授基本生活知识和劳动技能。初生婴儿除了吸奶等本能以外,对其他生活知识一无所知。稍长大后,成年人要教他们怎样吃饭、怎样穿衣、怎样走路。这些既是满足个人生理需要的生理活动,也是与一定的文化模式联系在一起的基本社会生活知识。与此同时,将一定的文化模式也传授给儿童,也是用一定的文化模式塑造一个人。传统的农业社会里,因为职业很少变动,职业的训练差不多都是在家庭进行的,所以这种训练在很早就已经开始,而且结束的时间并不明显。在现代社会里,由于劳动者需要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和专门技术,家庭无法完成这个任务,所以职业训练一般是由学校来承担的,一个人要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才能成为合格的劳动者。
    ……
展开
目录
第一编 概述
第一章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一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缘起与重大意义
第二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主要任务

第二章 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化
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
第二节 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化

第二编 危机编
第三章 诚信缺失
第一节 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面面观
第二节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成因
第三节 重铸大学生诚信

第四章 经济危机
第一节 大学生经济危机面面观
第二节 透视当代大学生经济危机
第三节 摆脱经济危机

第五章 心理危机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第二节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危机
第三节 解读当代大学生心理危机

第三编 困惑编
第六章 “伊甸园”里的爱情
第一节 “伊甸园”里的“迷途羔羊”
第二节 解读“伊甸园”的失落
第三节 “迷途羔羊”的回家之路

第七章 “象牙塔”里的学业
第一节 大学城里的“混沌”学子
第二节 大学生学习危机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混沌”学子的清醒剂

第四编 挑战编
第八章 激烈的择业、求职和就业竞争
第一节 职业概述
第二节 大学生择业
第三节 大学生求职
第四节 大学生就业

第九章 难踢的“前三脚”
第一节 迈好社会生活的第一步
第二节 迅速度过适应期
第三节 增强自身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